351 likes | 562 Views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 作者:方向东. 一、儒家经典 二、儒家文化的基点 三、儒家文化的目的 四、儒家文化与人生教育目标. 一、儒家经典. 五经六经: 《 毛诗 》《 尚书 》《 仪礼 》《 周易 》《 春秋 》《 乐经 》 (亡佚) 东汉七经:五经加 《 论语 》《 孝经 》 唐代九经: 《 周易 》《 尚书 》《 毛诗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春秋左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
E N D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 作者:方向东
一、儒家经典 • 二、儒家文化的基点 • 三、儒家文化的目的 • 四、儒家文化与人生教育目标
一、儒家经典 • 五经六经:《毛诗》《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乐经》(亡佚) • 东汉七经:五经加《论语》《孝经》 • 唐代九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 《十三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注: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其為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逺,《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㣲,《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注: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其為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逺,《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㣲,《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孔门四科 • 德行 • 言语 • 政事 • 文学
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首列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次之。是因为中国古代是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再转入经俗济世之学。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首列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次之。是因为中国古代是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再转入经俗济世之学。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 自杀事件 • 海明威《老人与海》——人可以毁灭,不可以被打败。 • 文学不登大雅之堂 • 赵本山小品的轰动效应及副作用
二、儒家文化的基点 • 培养爱心——仁 • 孝是仁的基础 • 礼是仁的防护
中华文化——儒、道、释 • 儒:孝——悌——友——爱人——爱众生 • 道:孝——敬天地鬼神——天人合一 • 佛:孝顺父母——敬爱师长——慈心不杀 • 王道:王,孔子曰:“一贯三为王。”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能把天、地、人和谐地统一起来的人才能称王。
儒、释、道 • 儒家重点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敬天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家关注的是个人心灵自由,重点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 佛家关注的是心灵与宇宙的关系,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认为物质是心灵的变现;
三、儒家文化的目的 • 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和谐的社会
古代儒家治国十二字秘诀 • 孝悌忠信 • 礼义廉耻 • 仁爱和平
历史人物的分析 • 屈原——《离骚》——自沉汨罗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苏东坡——清风明月 • 曾国藩的十三件法宝——《曾国藩家书》《冰鉴》 • 左案功铭右谤书,人间处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幸福人生公式 • 现实 • 幸福﹦———— • 欲望
节欲 •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 娶得美妻生下子,叹无田地少根基; •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 槽头扣了驴和马,恨无官职怕人欺; • 县丞主簿还嫌小,更要朝中挂紫衣; • 做了皇帝求仙术,心想登天跨鹤飞; •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 (明人打油诗《解人颐》)
邯郸道上考生打油诗: • 四十年来公与侯,纵然是梦也风流; • 我今落魄邯郸道,要与先生借枕头。
四、“儒学”与人生教育目标 • 追求“君子”的目标 • “君子”重视学习 • “君子”的处世态度 • “君子”对义、利关系的处理 • “君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 “君子”对职守的忠诚 • “君子”的思考 • “君子”对“勇”的理解 • “君子”对缺点、过错的态度
“君子”追求仁、义、德、礼 •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而第一) •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第十二)
“君子”重视学习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
“君子”对言行关系的处理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为政第二) •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第十四)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第十四)
“君子”的处世态度 •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第十三)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对义、利关系的处理 •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鱼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乎?故能成其私。’《诗》曰:‘思无邪’,此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三)
管鲍之交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晏列传》第二)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晏列传》第二)
势利之交 •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汲郑列传》第六十)
利之害 •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獘何以异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君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第十三)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君子”对职守的忠诚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第八)
“君子”的思考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第十四)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
“君子”对“勇”的理解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第十四)乐天知命故不忧。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十七)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一朝之忿忘其身及其亲,非惑与?(颜渊第十二)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
“君子”对缺点、过错的态度——不贰过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第十九)
交友之道 •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陆绍珩语) • 人的一生,能结交一位好友,已属难得;能结交两位,可谓幸运之至;至于结交三位,则根本不可能。 (亨利·亚当斯 ) • 欲知人者先自知,与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欲论人者先自论,欲教人者先自教。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蔡礼旭语 )
损益三友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全交之道 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礼记·曲礼上)
大学之道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