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 章學誠. 作者介紹. 章學誠( -1801 ),字實齋,浙江會稽人 幼不甚慧,對經學末嘗了解,二十歲以後始專心史學。後游北京,師事朱筠,三十四歲隨入朱筠安徽幕府,由此知名 章氏與邵晉涵同修 << 和州志 >> ,四十一歲中進士,然歸部銓選,沒得一官半職,困於生活,歷任北方各書院講席 修和州、永清、亳州諸志,也曾入畢沅幕府,修 << 湖北通志 >> ,後歸故里,時游揚州以老,卒年六十四. 撰寫動機一. 自信「吾於史學,蓋有天授,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乃著 << 文史通義 >> ,欲有所發明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文史通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史通義 章學誠

  2. 作者介紹 • 章學誠(-1801),字實齋,浙江會稽人 • 幼不甚慧,對經學末嘗了解,二十歲以後始專心史學。後游北京,師事朱筠,三十四歲隨入朱筠安徽幕府,由此知名 • 章氏與邵晉涵同修<<和州志>>,四十一歲中進士,然歸部銓選,沒得一官半職,困於生活,歷任北方各書院講席 • 修和州、永清、亳州諸志,也曾入畢沅幕府,修<<湖北通志>>,後歸故里,時游揚州以老,卒年六十四

  3. 撰寫動機一 • 自信「吾於史學,蓋有天授,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乃著<<文史通義>>,欲有所發明 • 自云:「拙選<<文史通義>>,中間議論開闢,實有不得己而發揮,為千古史學開闢其蓁蕪。」

  4. 撰寫動機二 • 章氏之前,劉知幾<<史通>>、鄭樵<<通志總序>>,曾鞏皆曾為文論史,但章氏皆覺有不足 • 章氏認為:「鄭樵有史說而未有史學,曾鞏具史學而不具史法,劉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義>>所為作」。

  5. 撰寫動機三 • 章氏分別在<<與陳鑑亭論學書>>及<<與嚴冬友侍讀>>中言及撰作<<文史通義>>之意為:「專為著作之林校讎得失。」目的「上探班、劉,溯源官禮,下迄文心雕龍、史通,甄別名實,品藻流別。」

  6. 撰寫動機四 • 清代中葉,經世學風甚盛,章氏亦不空言著述,「所述通義雖文史標題,而於世教民彝,人心風俗,未嘗不三致意」亦及於世教民風。

  7. 內容特色一 • <<文史通義.易教上>>云:「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 • 「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 「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托於空言。」 • 經學即史學,同樣皆應以經世為目的 • 所以六經皆史說的本質是種經世的理論。

  8. 內容特色二 • 主張應分記注與撰述 • 章氏認為記注要「賅備無遺」,盡量搜集原始史料,兼容並包,而撰述則須「決擇去取」即有所取捨,去蕪存菁,然後寫成有義例、別識心裁之史學著作 • 章學誠認為著述更為重要,云:「吾於史學,貴著述成家。」是將從事著史的地位提高,以反對當時考據學家只留意史料之真偽,不從事正式之創作

  9. 內容特色三 • 論通史之六便二長: • 六便:免重覆 •    均類例 • 便銓配 • 平是非 • 去牴悟 • 詳鄰事 • 二長: • 具剪裁 • 立家法

  10. 內容特色四 • 推崇通史之寫作,認為通史之修「能綱紀天人,推明大道,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實齋之推崇通史,乃因通史能申明大道,亦與其認為史應經世有關

  11. 內容特色五 •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欲發凡起例」 • 其於史學體例亦有意見 • 他認為編年、紀傳二體之中,紀傳「實為三代以後之良法」,只是後世不知通變,為體例所拘,不能有所發展 • 紀事本未體之出現,雖稱之為「有臭腐化神奇」之效,但其書「不過纂錄小書,亦不盡取以為史法」(<<書教>>)

  12. 內容特色六 • 乃自創一新體,「仍紀傳之體而參之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刪書志之名,發凡起例,別具「圓通」之篇」(<<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 • 惜乎圓通篇已佚,欲以此修宋史又未成,但其欲創新史體之志,仍是值得重視的。

  13. 內容特色七 • 「家有譜,州縣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然家有譜,則縣志取焉,縣志所徵,則國史取焉」 • 對於方志之修撰,章氏亦提供意見 • 他議州縣立志科以統其事 • 又主張方志要立三書 • 「彷紀傳正史之體而作志,彷律令典例之體而作掌故,彷文選文苑之體而作文徵」 • 自己更身體力行,助修<<亳州志>>及<<湖北通志>>

  14. 內容特色八 • 他認為要具才學識之一已不易,兼三者更難尋 • 還須加上「史德」 • 在<<文史通義>>中有<<史德>>篇 • 「史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 • 其心術之正,則史觀不會有所偏頗,下筆則自會公正

  15. 貢獻一 • 章學誠<<報孫淵如書>>中云:「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 • 將史學之範圍擴大 • 特別重視史料 • 認為文獻若不及時搜羅編次,他日將湮沒無聞,不利後人之參稽考究,故應加以重視

  16. 史料來源 • 他認為史料之來源有六 • 一.先王政典 • 二.州縣志書 • 三.官府案牘 • 四.金石文字 • 五.圖象譜牒 • 六.諺語歌謠

  17. 貢獻二 • 方志雖非章氏之創,然經章氏之提倡及提供一個較完善的修撰規例,方志學廣受人重視 • 清朝差不多每個省府州縣以及名山大鎮都有志書,據近人朱士嘉的統計,共6562種,101424卷,(中國地方志綜錄),發展為中國史書內的一個獨立體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