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k likes | 1.57k Views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的发展 (一)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9世纪) 1、神话( p1) 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 神话思维是具体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大约萌芽于蒙昧社会中级阶段晚期。它初步兴盛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高度发达于父系社会。 希腊神话的内容 : 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①神的故事. ② 英雄传说 (p2). 英 雄传说起源祖先崇拜。传说中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神功,
E N D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 一、古希腊文学的发展 • (一)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9世纪) • 1、神话(p1) • 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 • 神话思维是具体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大约萌芽于蒙昧社会中级阶段晚期。它初步兴盛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高度发达于父系社会。 • 希腊神话的内容: 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①神的故事
②英雄传说(p2) 英雄传说起源祖先崇拜。传说中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神功, • 英雄传说包括:伊阿宋智取金羊毛的故事; 为民除害的忒修斯的故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特洛亚英雄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 • 古希腊神话的地位及影响: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2、史诗(p9) • 史诗是全部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是《荷马史诗》。 • 赫西俄德( 公元前8世纪末-前7世纪初) • 《工作与日子》(教诲诗,因格律及所使用的方言与《荷马史诗》相同,故归入史诗之列) • 《神谱》保存了古希腊神话。
(二)殖民化时期 • 抒情诗(P3) • 产生于氏族社会解体。流传至今的主要是琴歌;琴歌又分为独唱琴歌和合唱琴歌两类。独唱琴歌的代表诗人是萨福和阿纳克瑞翁,前者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独唱琴歌的内容主要是歌唱美酒和爱情。合唱琴歌的代表诗人是品达罗斯,内容是歌颂神、政治领袖和体育竟技的优胜者。
文艺理论(p4) •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8年)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著有对话录四十多篇。如《理想国》、《斐德诺》、《会饮》等,其中涉及文艺及美学问题。 • 苏格拉底之死 • 柏拉图的忠言
柏拉图的主要观点 • 文艺的实质:文艺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还隔着两层”。 • 文艺的作用:他认为文艺滋养着应该由理智压制下去的“人性中的卑劣的部分。 • 灵感说:创作的源泉的灵感,而灵感是神对人的启发。
亚里斯多德(p4) • 柏拉图的学生,西方形式逻辑学及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诗学》、《修辞学》等。 • 朱光潜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汗牛充栋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书籍中,“真正有科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两部书”,一部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就是黑格尔的《美学》。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 文艺的本质:摹仿说。 • 文艺的作用:认识和教育作用;通过艺术可以认识真理,受到教育,升华情感;艺术反映的是现实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 文艺反映现实的特点:可然律与必然律。
第二节《荷马史诗》(P9) •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 公元前12世纪初期,曾发生特洛亚战争,之后,在小亚细亚各地及希腊流传着许多关于这次战争的歌谣和传说,歌颂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将这些歌谣进行加工整理,编成两部长诗。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统治者庇士特拉图下令记录史诗,使其基本定型。公元前3-2世纪,经亚历山大城的学者最后编定而成。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p10) • 《伊利亚特》通过部落战争的描写,展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表现古希腊人民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 《奥德赛》歌颂俄底修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在征服在自然的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赞美忠诚和贞洁,肯定的赞扬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新的奴隶制关系和婚姻道德观念,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特色(p13) 1.剪裁巧妙,结构完整,采用主干与插曲相结合 2.人物形象的塑造取得极高成就 3.诗句优美动听,想象丰富,出色地比喻及韵律 4.叙事手法上,采用客观叙述的手法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 一、三大悲剧诗人 • 埃斯库罗斯(p16) • ( 公元前525-前456)“悲剧之父” 他使悲剧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备的形式。首创悲剧三部曲的形式。 • 出身贵族,拥护民主制,属于过渡时期(氏族贵族专政向民主制过渡)的诗人。作悲剧和笑剧九十部,留七部。
埃斯库罗斯的创作 • 《俄瑞斯忒亚》(Oresteia保存至今最完整三部曲)《阿加门农》 • 《奠酒人》 • 《报仇神》 • 《波斯人》 • (以希波战争为题材,是现在希腊悲剧中唯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索福克勒斯p18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公元前496-前406)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悲剧诗人,被称作“戏剧荷马” (dramatic Homer)。作品有120多部,存7部。
《俄狄浦斯王》的情节结构 • 进场:忒拜城邦遭瘟疫,神示找出杀死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方可免灾; • 第一场:先知说出真情,引出俄狄浦斯与克瑞翁之间的矛盾; • 第二场:伊俄卡斯忒出面调解俄、克矛盾,谓神示不灵,举例拉伊俄斯之死; • 第三场:科任托斯报信人,言玻吕波斯已死,俄可回去继承王位,说出俄狄浦斯身世; • 第四场:科任托斯与忒拜的牧羊人对质,终致真相大白。 • 退场:伊俄卡斯忒自缢身死,俄狄浦斯自我放逐。
欧里庇得斯(p19) •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公元前485-前406) • 希腊悲剧诗人中是具民主倾向的诗人,他怀疑宗教,不信命运,晚年流落马其顿,客死异乡。 • 他是欧洲第一位描写妇女命运的作家,有“剧场里的哲学家” the philosopher in the theatre之称。 • 作品92部,存18部。 • 代表作《美狄亚》Medea。
本特古希腊悲剧的基征 • 取材于神话传说,但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古代的民主斗争,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 崇高的风格:重在表现崇高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 基本的戏剧冲突是人和命运之间的冲突。 • 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由英雄悲剧到凡人悲剧、由表现理想到摹写现实。
三、古希腊喜剧p19 • (一)起源 • 源于酒神祭祀中的狂欢歌舞和民间的滑稽表演。 • 公元前487年,雅典始在酒神大节上演喜剧(悲剧正式上演是在公元前534年)。 • (二)特征 • 取材于现实生活,兴起于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 • 属于社会讽刺剧和政治讽刺剧; • 劝谕为主,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三大喜剧诗人(p20) • 克剌提诺斯 • 欧彼利斯 •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5年) “喜剧之父” • 作品44部,现存11部。 • 代表作《阿卡奈人》,表现反战、和平主题。 • 《鸟》The Birds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其中写鸟的王国“云中鹁鸪国”,鸟与神争权,取得胜利,在鸟的王国里没有奴隶制,没有压迫,逃亡的奴隶可变成鸟,人亦崇拜鸟。 • 《蛙》The Frogs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文艺批评。
第二章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初期(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中期(12--15世纪)兴盛时期, 后期(16--17世纪中叶)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 一、中世纪欧洲历史文化概况 最显著的特征是政教合一,基督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概况 1.教会文学 正统文学, 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世俗的人性被贬抑到极低点, 2.骑士文学 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骑士的征战冒险以及他们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
3.后期史诗是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产物,歌颂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体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法国《罗兰之歌》 西班牙《熙德之歌》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 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4.城市文学 : 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世俗文学. 主要揭露封建主和教会人士的恶德败行,也赞扬市民的机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
第二节 但丁与《神曲》(p29) • 一 生平与创作 • (1265--1321)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 诗集《新生》 • 3部理论著作《飨宴》《论俗语》《帝制论》. • 二《神曲》 • 原名为“神圣的喜剧, • 分《地狱》,《炼狱》和《天堂》3部,共14233行,写作者梦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所见所闻所感.
1.思想内容 (p30) 《神曲》的内容深邃而复杂.既表现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陈旧意识,又表现出了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学的萌芽. 首先,作品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基督教宗教意识. 其次,充分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和投入. 再次,深刻批判了封建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此外,突出展示了渴求民族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2.艺术特点(p33)第一,结构严整而完美; 第二,大量运用梦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 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学 •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p35)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即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在欧州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展开,它打着恢复古代文化的旗号,实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州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 赞美美好人性,反对封建束缚 • 提倡幸福在人间,反对禁欲主义 •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 提倡的是资产阶级人性和自然人性(人+自然) • 提倡享乐至上(反禁欲) • 不反对宗教及其教义(反教会) • 把个人主义视为天经地义的准则(反等级制) • 要以道德改善解决社会问题(反暴政)
人文主义文学 • 人文主义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 •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和题材是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力量,提倡个性解放,提倡理性; • 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有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将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和欲望要求作为基本的艺术追求;②现实主义手法更加成熟,能自觉地运用这一手法反映现实,同时融入浪漫主义色彩,并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③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欧州许多国家民族文学在这一时期得以诞生。
人文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 在西欧各国,意大利得文艺复兴风气之先,由于它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又最早掀起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菲尔),因而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其代表作家是诗人彼特拉克和小说家薄伽丘。 • 然后在德国、法国、西班牙特别是在英国得到高度发展,出现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作家,形成了近代和现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意大利 彼特拉克(p36) • 彼特拉克(1304—1374),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 代表作是意大利方言口语写成的《歌集》。这一诗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主要内容是抒发诗人对女友萝拉的爱恋、悼念情怀。 • 《歌集》特点:表现出追求个人爱情幸福,力求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思想特征。但丁《新生》中的贝亚特里齐也具有精神美的特点,但由于作者将人物理想化、主人公被圣母化,成了美德的化身,而《歌集》的感情表达摆脱了中世纪文学的象征意义,表现出对现世幸福生活的直接肯定。
薄伽丘 《十日谈》(p37) • 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 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这10位年轻人每天玩赏风景,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薄伽丘 《十日谈》 • 故事来源: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民间故事 基本主张: 揭露和嘲讽教会的黑暗、僧侣们的虚伪丑恶。 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歌颂爱情的崇高、可贵。 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 人应当全面发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身心和谐发展。
薄伽丘 《十日谈》 • 《十日谈》首先是从禁欲主义开始对教会权威进行挑战的。指出禁欲主义违反人性。嘲笑禁欲主义的虚伪性。 →反禁欲主义反教会。 • 与文艺复兴的“反教会、反封建”相呼应,反对封建主义的门第观念和等级制。 • 作为特定时期的作品,《十日谈》的思想内容中当然也有不少糟粕,比如:提倡纵欲享受、宣扬男尊女卑、肯定逆来顺受等。
薄伽丘 《十日谈》 • 结构: “框形编织法”(100个故事分10组,一组一个主旨,全文一个中心) • 手法:讽刺(夸张、对比) • 语言:丰富精炼生动通俗(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方言;文词优美,句法谨严,音韵和谐) • 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创近代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可与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人曲》
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p38 • 作品共五部,写巨人国三代国王的故事,主要写第二代国王和第三代国王接受教育、保卫国家和外出寻找象征理想的“神瓶”的故事。 • 作品的人文主义特点 1.肯定巨人的力量和智慧 2.肯定新兴资产阶级的行为 3.将讽刺的锋芒指向教会和封建司法制度 4.展示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
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 • 艺术特色:p38 1.以民间故事为基础加以改造。 2.开创通俗小说先河。(以人文精神统领形成完整的整体) 3.夸张与讽刺的手法。 4.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流畅。(市民语言为基础,吸收俗语、俚语、行话等)
西班牙文学p39 • 流浪汉小说: 十六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流浪汉小说一般描写城市下层人物的生活,主人公多为城市失业的流浪者,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1554年)。 • 维加 “西班牙戏剧之父” 代表作《羊泉村》 • 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于17世纪20年代完成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代表着西班牙人文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英国文学p39 • 英国诗歌之父乔叟 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 托马斯.莫尔:代表作《乌托邦》 • 埃德门.斯宾塞:代表作《仙后》 •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剧坛上出现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这些作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精通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在戏剧创作上有所创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洛,他的代表作是《浮士德的悲剧》。
塞万提斯p41 塞万提斯,一生动荡不安、历尽磨难 .于1605年1615年,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16年四月,饱受人世磨难的这位文坛大师,因水肿病在马德里市彻底摆脱了尘世的苦难。死后因已被开除出教,连一块墓碑都未留下,人们将他草草安葬,至今无法找到坟墓。1835年,西班牙人民在马德里市建立了纪念碑纪念这位伟人。
《堂·吉诃德》p42 • 创作意图: • 作者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十分明确:“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 • 进一步看,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作家讽刺骑士文学的目的。作品巧妙地把堂吉诃德荒唐离奇的幻想与苦难中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反映这一时期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堂吉诃德形象p42 • 这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典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可笑的理想主义者”。 • 1.脱离现实的“疯子” 作品通过滑稽可笑的细节,把堂吉诃德脱离现实的特征揭示出来,实际上是用笑声给骑士制和骑士小说举行葬礼。 • 2.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 他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许多特点,闪耀人文主义理想之光。他维护正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这显示出他崇高伟大的一面, 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性是新旧交替的西班牙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是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现实之间的矛盾。
桑邱形象p43 . 一个普通农民,讲求实际,虽目光短浅、自私狭隘,但同时也具有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的性格特点。——“可笑的现实主义者”。 • 与堂·吉诃德形成一“智”一“愚”的对比,也彼此感染、相互影响。 • 2、《唐·吉诃德》的艺术特色p43 • 对比手法,巧妙运用一对对矛盾,使人物性格更突出、哲理更深刻。 • 模糊创作与现实,使小说显得更具可信度,对现当代小说产生影响。 • 深刻地揭示“不确定性”,同样影响了现当代小说的创作。
莎士比亚的生平p43 • 1564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排行老三,长子,5岁识字,7岁上学,14岁因家道中落而辍学,18岁结婚。 • 1585年赴伦敦谋生。 • 1590年开始戏剧创作,1592年成名,才华引起“大学才子”们的惊恐,格林攻击其为“暴发户”、“披着我们作家的漂亮羽毛的自命不凡的乌鸦”。 • 1594年出入宫廷,得到内务大臣的庇护。 • 1603年成为“国王供奉剧团”一员。 • 1610年回到家乡。 • 1616年4月去世。
莎士比亚的创作p43 • 一生共创作39个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 早期创作(1590-1600): 154首十四行诗(1592-1598) 2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3部悲剧。 • 中期创作(1601-1607):这几年共创作4部喜剧和7部悲剧。 • 晚期创作(1608-1602):这一时期创作了3部传奇剧和1部历史剧。
历史剧p50 • 10部,广义上更多。以写历史剧《亨利六世》开始,以写历史剧《亨利八世》告终。 • 取材于英国从中世纪到都铎王朝的历史: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红白玫瑰战争和宗教战争。 • 两组四部曲:①《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②《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 • 另有两部孤本戏:《约翰王》、《亨利八世》
莎翁历史剧的基本主题 • 谴责专制暴君 • 反对封建割据 • 拥护贤明君主 • 渴望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喜剧 • 一、“快乐的喜剧”: • 共10部。影响较大的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第十二夜》等。 • 特点: 1.充满人文主义精神,以歌颂爱情、友谊等美好情感为主,宣扬个性解放。 2.以积极正面的人物,尤其是清纯的女性形象为主人公。 3.剧情假托发生在欧洲,实为英国现实社会。 4.风格浪漫抒情,以赞美、肯定和歌颂为主。 5.悲喜混杂,但乐观明朗。 6.情节复杂生动,手法多样。
悲剧 • 共10部,多为中期创作,以怀疑、悲愤、沉郁为主要基调。 • 社会背景:贫富分化、社会动荡、道德沦丧、尔虞我诈。 以1604-1605年为界。之前:正面人物为主,人为主义思想的代表;悲剧根源在于外部环境;虽败犹荣,虽死犹生,道义上的胜利者。//之后:不再是正面人物,基本为否定的形象;悲剧根源在于人物个人性格缺陷;着重揭露主人公个人罪恶;相当悲观。 • 之前:《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奥瑟罗》、《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 之后:《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
悲剧 • 在“四大悲剧”中,《奥瑟罗》给人前紧后松的感觉,《李尔王》则一张一驰,缓急相间,《哈姆莱特》篇幅长而情节迟缓地展开。《麦克白》篇幅最短,情节展开最为紧凑,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莎翁悲剧风格 • 情节丰富 • 悲喜混合 • 主人公禀赋独特,才智过人 • 主题往往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来体现 • 冲突双方往往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p47 • 全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悲剧》,取材于十二世纪的《丹麦史》。 戏剧冲突的展开:
戏剧冲突的双方p47 • 哈姆莱特: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①快乐的王子(热情浪漫、坚信理想)——未接触社会 ②忧郁的王子(父死母嫁、情人被利用、孤立无援)——认识生活 ③延宕的王子(反复思辨,要重整乾坤,消灭克劳狄斯作起点)——把握现状 ④行动的王子(杀宰相、除帮凶、决斗、同归于尽)——迟缓,未达目的 哈姆莱特性格:长于思索、行动迟缓为主导特征。 • 克劳狄斯: “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 温柔体贴—杀兄,礼贤下士—玩弄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