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 龙 鸣 湛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第 二 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 节 校园 和谐和 学生自我和谐.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概念解释 :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 社会: 社,就是土地神; 稷,就是五谷神。 “ 会 ” 就是集合。 古人 在春秋这两个季节用不同的方式祭祀社稷神。. 对 “ 社会 ” 的理解. 第一、从宏观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应。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 龙 鸣 湛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一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二节 •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三节 • 校园和谐和学生自我和谐

  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概念解释: •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 • 社会: • 社,就是土地神; • 稷,就是五谷神。 • “会”就是集合。 • 古人在春秋这两个季节用不同的方式祭祀社稷神。

  4. 对“社会”的理解 • 第一、从宏观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应。 •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 第二、从中观上,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的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等。五种建设并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 第三、从微观上,对应于社会学中的狭义概念。指某一区域社会,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街道,社区,学校等。

  5. 国家与社会: • 社会比国家更古老。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熊培云《同舟共进》 • “国破山河在”,这“山河”是社会

  6. 和谐 • “和”:和睦,和衷共济之意。 • “谐”:相合。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7. 西方的“和谐”理念 •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8.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9. 和谐的含义: • 第一,内涵: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 第二,途径: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想到影响,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 第三,价值: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0. 和谐社会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1.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剥削阶级为什么要被推翻,是因为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导致不和谐。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就是主张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矛盾,达到和谐目的。

  12. 第一 第二 第三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重要性: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概括起来,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的社会。 • “丰富”的二重性。 • 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 • 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和谐可以可以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清除各种内耗和离心倾向,形成充满活力的和谐的坚强集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 和谐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多方面的矛盾,融合成为强大的“合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和谐具有聚合人心,陶冶情操,激发才智,产生力量,丰长万物,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功能,达到思想上、认识上的一致,成为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动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6. 2、必要性:因为有诸多不和谐。 •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和谐: •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城乡差距继续拉大,贫富两极分化与日俱增,劳资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 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被多数人充分享受。

  17. 其次是政治体制的不和谐: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未能从体制上理顺权力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腐败大量滋生,权力寻租让资本有了可乘之机,官商勾结、滥用权力,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问题。 • 此外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有加剧的倾向,一方面是利益集团凭借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和话语权力,肆意侵犯弱势群体的权益,而弱势群体采用上访、游行、罢工甚至自杀等方式进行抗争,逐渐由个人维权发展为集体抗争。 • 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8. 第三、文化方面不和谐 • 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可事实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创造出精神文明来。 • 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深入人心,带来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正是腐败的思想根源。

  19. 第四、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和谐 • 新的社会问题: • 住房。 • 医疗。 • 教育。 • 就业。 • 人口。 • 治安。

  20. 第五、人与环境的不和谐 •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自然资源的低效率开发和浪费。 • 片面追求GDP,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虽已成共识,但远未全面付诸实践。

  21. 救救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22. 黄河水污染

  23. 长江水污染

  24. 大气污染

  25. 北京的浓烟

  26. 广东大气污染

  27. 北京的大气污染

  28. 所以要搞好五个建设: • 第一、在经济建设上,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二、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 第三、在文化建设上,要掀起新的高潮,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 第四、在社会建设上,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 第五、在生态建设上,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29. 在现实中,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现实中,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 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 这是由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 这是由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决定的。

  30.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31.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32.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科学内涵:

  33. 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34. 公平正义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35. 诚信友爱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36. 充满活力 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

  37. 安定有序 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存在基础。

  3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

  39. 民主法治 (政治保障) 人与自然 和谐 (生态环境) 公平正义 (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 安定有序 (存在基础) 诚信友爱 (道德规范) 充满活力 (发展动力) 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 • 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 人与自然的统一

  40. 第三节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人”的培养 • 如何建构和谐校园?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 ——中华文化和谐之精神 •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 二、培养和谐人。 • 三、大学生自身和谐建设。

  41.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 1、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 • “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 • “美是一种善”亚里士多德。 • “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普罗提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