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927 Views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 龙 鸣 湛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第 二 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 节 校园 和谐和 学生自我和谐.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概念解释 :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 社会: 社,就是土地神; 稷,就是五谷神。 “ 会 ” 就是集合。 古人 在春秋这两个季节用不同的方式祭祀社稷神。. 对 “ 社会 ” 的理解. 第一、从宏观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应。
E N D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 龙 鸣 湛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一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二节 •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三节 • 校园和谐和学生自我和谐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概念解释: •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 • 社会: • 社,就是土地神; • 稷,就是五谷神。 • “会”就是集合。 • 古人在春秋这两个季节用不同的方式祭祀社稷神。
对“社会”的理解 • 第一、从宏观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应。 •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 第二、从中观上,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的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等。五种建设并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 第三、从微观上,对应于社会学中的狭义概念。指某一区域社会,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街道,社区,学校等。
国家与社会: • 社会比国家更古老。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熊培云《同舟共进》 • “国破山河在”,这“山河”是社会
和谐 • “和”:和睦,和衷共济之意。 • “谐”:相合。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西方的“和谐”理念 •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和谐的含义: • 第一,内涵: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 第二,途径: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想到影响,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 第三,价值: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和谐社会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剥削阶级为什么要被推翻,是因为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导致不和谐。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就是主张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矛盾,达到和谐目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概括起来,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的社会。 • “丰富”的二重性。 • 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 • 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和谐可以可以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清除各种内耗和离心倾向,形成充满活力的和谐的坚强集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 和谐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多方面的矛盾,融合成为强大的“合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和谐具有聚合人心,陶冶情操,激发才智,产生力量,丰长万物,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功能,达到思想上、认识上的一致,成为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动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必要性:因为有诸多不和谐。 •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和谐: •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城乡差距继续拉大,贫富两极分化与日俱增,劳资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 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被多数人充分享受。
其次是政治体制的不和谐: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未能从体制上理顺权力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腐败大量滋生,权力寻租让资本有了可乘之机,官商勾结、滥用权力,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问题。 • 此外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有加剧的倾向,一方面是利益集团凭借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和话语权力,肆意侵犯弱势群体的权益,而弱势群体采用上访、游行、罢工甚至自杀等方式进行抗争,逐渐由个人维权发展为集体抗争。 • 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文化方面不和谐 • 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可事实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创造出精神文明来。 • 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深入人心,带来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正是腐败的思想根源。
第四、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和谐 • 新的社会问题: • 住房。 • 医疗。 • 教育。 • 就业。 • 人口。 • 治安。
第五、人与环境的不和谐 •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自然资源的低效率开发和浪费。 • 片面追求GDP,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虽已成共识,但远未全面付诸实践。
所以要搞好五个建设: • 第一、在经济建设上,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二、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 第三、在文化建设上,要掀起新的高潮,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 第四、在社会建设上,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 第五、在生态建设上,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在现实中,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现实中,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 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 这是由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 这是由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决定的。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科学内涵:
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公平正义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诚信友爱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充满活力 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
安定有序 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存在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
民主法治 (政治保障) 人与自然 和谐 (生态环境) 公平正义 (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 安定有序 (存在基础) 诚信友爱 (道德规范) 充满活力 (发展动力) 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 • 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 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三节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人”的培养 • 如何建构和谐校园?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 ——中华文化和谐之精神 •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 二、培养和谐人。 • 三、大学生自身和谐建设。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 1、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 • “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 • “美是一种善”亚里士多德。 • “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普罗提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