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44 Views
全球化專題 — 索羅斯論全球化. 授課教授: 朱景鵬 老師 第四組員: 公行所 謝鳳珠 公行所 黃玉鈴 公行所 毛 漢 教行所 盧彥鈞. 索羅斯事蹟. 1930 年出生於布達佩斯 — 匈牙利,是猶太人 1992 年 9 月 16 日,擊垮英格蘭銀行,索羅斯一役成名,獲利估計有 10 億美元 。 1997 年,索羅斯攻擊整個亞洲的貨幣市場,影響之大,遍及整個東南亞,導致印尼盾、泰銖 .... 等亞洲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史稱「東南亞金融風暴」 。因而產生 G20 。 1998 狙擊香港炒作港幣但鍛羽而歸。.
E N D
全球化專題—索羅斯論全球化 • 授課教授: 朱景鵬 老師 • 第四組員: • 公行所 謝鳳珠 • 公行所 黃玉鈴 • 公行所 毛 漢 • 教行所 盧彥鈞
索羅斯事蹟 • 1930年出生於布達佩斯—匈牙利,是猶太人 • 1992年9月16日,擊垮英格蘭銀行,索羅斯一役成名,獲利估計有10億美元。 • 1997年,索羅斯攻擊整個亞洲的貨幣市場,影響之大,遍及整個東南亞,導致印尼盾、泰銖....等亞洲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史稱「東南亞金融風暴」 。因而產生G20 。 • 1998狙擊香港炒作港幣但鍛羽而歸。
全球資本主義的缺失國際貿易: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資本主義的缺失國際貿易:世界貿易組織WTO • 全球化定義: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及跨國企業(如微軟、可口可樂、星巴克..等)的成長是控制國家經濟的兩項。 • 緣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西方國家為了嚴控私人資金流動、促進國際貿易及投資,因此設立了布列頓森林( Bretton Woods)協議、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 • 1973年能源危機的刺激下,境外金融市場快速擴張,國際資金的流動在1980年代初期加快速度,當時是雷根與柴契爾夫人在任時期,亦即索羅斯所稱的「市場基本教義派」為主流思想的時期。
市場基本教義派 :資源的分配最好交由市場機制決定,任何對此機制的干涉都會降低經濟的效率。 • 市場基本教義派過度信任市場機制,忽視了市場無法單獨照顧諸如法治或維護市場機制本身等的集體需求,也沒有能力確保社會正義,導致這些原本立意良善的「公共財」最後只能透過政治手段來提供。
就理論:全球化可以降低開發中國家的孤立感及知識的不對稱,引入富國資源挹注窮國,全球化非零和遊戲,其利益超過成本,全球化產生的財富可以用來彌補不平等及其他缺失,而且還會剩下多餘的財富。就理論:全球化可以降低開發中國家的孤立感及知識的不對稱,引入富國資源挹注窮國,全球化非零和遊戲,其利益超過成本,全球化產生的財富可以用來彌補不平等及其他缺失,而且還會剩下多餘的財富。 • 就事實:國際環境缺乏類似國家政治手段的機制,全球化中的贏家並不會補貼輸家,實際用來改善全球化缺失的資源太少,導致富國與窮國間的差距日益增大,形成「Winner takes all」的零和局面。
◎重點摘要 • 民主及開放社會不能從外在強加,因為主權原則會阻礙外力的干涉。只有藉由強化文明社會,提供政府經濟與政治改革的誘因,才能成功倡導民主與開放社會。 • 本書的兩大提議都有共同的分母:公共財的提供與國內局勢的改進,都需要富國轉移資源給窮國。這樣就違背了市場基本教義派的本質,因為市場基本教義派向來主張,不受干涉而自行運作的市場將確保資源的最適當分配。 。
在今日的世界,私人獲利與公共福祉之間出現不平衡,這是WTO備受評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今日的世界,私人獲利與公共福祉之間出現不平衡,這是WTO備受評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 專利權與智財權出現,讓知性活動轉變成商業活動。專利保設對研究的投資當然有必要,但科學、文化與藝術變成利潤導向時,某些重要的東西就失落了。 • 如果不讓人自由使用智慧財產,很難想像文化如何進行傳播。目前用來開發化妝品的資金已多於治療熱帶疾病。必須要有新誘因,才能鼓勵替開發程度較差的國家研發藥品。蓋茲基金會提供金錢獎勵開發傳染性疾病的疫苗與其他療法,這是正確的作法。
心得: 現今世界所謂全球化就「帝國」這本書作者Hardt與Negr提出帝國的權力構造是一個金字塔的圖像,可以切割為三個階層,三層內又有不同層次的運作。
全球化浪潮是不可能消逝,由上圖的全球化權力結構來看,在最下層弱勢群體這一塊就是「公民社群參與」,若是越多踴躍則「不平衡」有可能會變小。所以應以政治管理全球化加強社群及永續經營的機構, 在金字塔上端階層的應對底端弱勢群體採包容的態度。 • 問題: 索羅斯他是投機客,也是慈善家,他成立基金會援助弱勢群體,主張開放社會(全球化),認為資本主義(個體私有制)會越來越弱,這是否與其本身有些矛盾?
國際援助:失落的環節 報告人:黃玉鈴
摘要 • 國際組織在援助第2、第3世界政府在改革時(無論是政治、經濟、教育、衛生..等),所能提供的資源及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 援助的國際組織有哪些? • 援助的資金從何而來?
援助用途: • 第一類:提供全球的公共財。(內容包含環保、教育及衛生措施等,EX:打擊傳染性疾病以SARS、霍亂、肺結核簡稱TB..等)。 • 第二類:在各別國家內促進經濟、社會與政治的進步。(如:倡導更好的政府)簡明說協助其它各國成為一個潔能的政府,除了獨立可靠的司法制度外,更公開透明化的與社會(私人)領域間建立一個適當性的關係。
手段及方法 • 為使想對誠心改善社會狀況的政府來說,也讓對方自願遵守其協議的內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正面的誘因,簡單來說就提供外援,換言之若不遵守協議,則停止撥款。
在援助這類國家的組織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世界銀行(WBG),兩者在提供技術與經濟協助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國際金融機構(IFIs)的援助大多出於貸款給其政府。在援助這類國家的組織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世界銀行(WBG),兩者在提供技術與經濟協助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國際金融機構(IFIs)的援助大多出於貸款給其政府。
單位介紹1/3 •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職責為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
單位介紹2/3 • 國際金融機構(IFIs)的金融機構已建立了超過一國家,科目:國際法,業主或股東一般都是國家政府,其他國際機構和其他組織雖然偶爾作為股東的身影,最突出的國際金融機構是多個國家的作品,雖然存在一些雙邊金融機構建立,並在技術上是國際金融機構。其中許多是多邊開發銀行。
單位介紹3/3 • 世界銀行集團(簡稱WBG):於1945年~1988年建立的五個其它機構一起組成,五個機構分別為: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1945年成立、國際金融公司(IFC)1956年成立、國際開發協會(IDA)1960年成立、多邊投資擔保構(MIGA)1988年成立、國際投資爭端解中心(ICSID)1966年成立。尤其以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與國際開發協會常被合稱為「世界銀行」。
援助資金來源 • 一個國家的改變,並非是短時間就能看到成效,相同的國際援助也非是短期,金額更是龐大,然而國際援助的金額總是不夠,因此關於外源的來源,有許多種創新的提議,其中一項為托賓稅,另一項則是特別提款權(SDR) 。
援助資金來源 • 托賓稅:1972年由經濟學者詹姆士.托賓提出財稅措施,主張針對現貨外匯交易,徵收全球統一的稅額,其目的在減少因投機性買賣而造成市場的動盪,而所徵稅所得,可作為全球性的收入重分配,投入低度發展國家,增進經濟發展。
特別提款權(SDR) • 又稱「紙黃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進行第一次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修定時創立的用於進行國際支付的特殊手段,它依據各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進行分配,可供成員國平衡國際收支,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來向基金組織指定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但由於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的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
IMF簡史 •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創立於1944年7月的布列頓森林,當時面臨的是固定匯率及資本管制的世界。 • IMF的使命是促進國際貿易,設定一些規則,以管理匯率及國際收支,並且提供暫時融通,以調整國際收支。 • 最終維繫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與避免金融危機。
沒有奇蹟的解決方案 • 第一個無解的問題---匯率制度。 1.固定匯率制度:過於僵化無彈性 2.自由浮動匯率:自我強化的趨勢 可能解決的方法:匯率聯繫(緊盯單一美元或一籃子貨幣) • 第二個無解的問題---缺乏全球單一的中央銀行。 1.IMF對國內銀行體系沒有控制權 2.中心與邊陲間的衝突與矛盾
一些務實的提議 • 解決方案一: 用特別提款權(SDR)來提供國際援助。 • 解決方案二: IMF採用緊急信用額度(Contingency Credit Lines,CCLs)。 • 解決方案三: 賦予IMF法律與金融監督權限力量。
邁向全球開放社會 • 全球化的基本原則就是競爭,如今更趨劇烈。 • 新的地緣政治現實主義與開放社會理想主義觀點。 • 地緣政治現實主義是基於國家主義為先。 • 開放社會理想主義則是強調人類的利益。 • 努力去除追求利潤所碰到的各種障礙。 • 沒一個社會能不靠道德而存在。 • 在國家追求利益上,更應保護全體人們的整體利益。
個別主權的爭議可能不符時宜,但主權的觀念卻成為國際關係的基礎。必須將主權是為起點,才能創造全球開放的社會。如歐盟。個別主權的爭議可能不符時宜,但主權的觀念卻成為國際關係的基礎。必須將主權是為起點,才能創造全球開放的社會。如歐盟。 • 全球資本主義與全球開放社會間並沒有太大差異,這不是二長只能選其一,而只是重心的改變,是競爭與合作之間達成更好的平衡,是在非道德的偏見中重申道德的觀念。 • 期待人性改變是天真的想法,但人類有能力超越追求狹隘的自私,並從中成全他人的利益價值。
索羅斯給開放社會建言 • 我所稱的一個全球開放社會是指---全球化政府。 • 我所意謂的是指政府依循國際法來治理而非一個全球政府去壓迫人民。 • 今日國際關係是受武力而非法律主宰。但那必須改變,我們需強勢且具有強制力的跨國性機構,世界貿易組織便是個很好的模範。
心得 • 1990年冷戰結束後,興起了「全球化」的課題;它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有人視為歐美化的延伸,有人視為資本主義帝國的另一面貌。 • 但在全球化之下,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嶄新的歷程,尤其在2002年前後都加入WTO後,無論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上,都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 動動腦:目前國際局勢及政經環境與本書出版已過十年,作者所述之論點有哪些是合宜的?哪些又是不合宜了? 請大家去思索看看喔~!!
結論 • 在全球化的議題下,各國政府想改善其國內政治、社會、經濟..等問題下,應不光是只期待國際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國家本身必須為自己的發展計畫負責,且政府也須和人民商量,因為社會並非是由國家來控制,各國之間的問題也有所不同,應創造出屬於適當自己的國家的未來。
身處全球開放社會必須認知到,所有的規則都不完美而有改善的必要。我們還需要改變規則的規則,但無須予以條文化,否則可能會引發沒完沒了的咬文嚼字。身處全球開放社會必須認知到,所有的規則都不完美而有改善的必要。我們還需要改變規則的規則,但無須予以條文化,否則可能會引發沒完沒了的咬文嚼字。 • 故拒絕構思一個永世有效的處方,因為每個社會和每個世代都必須為自己定義--何謂開放的社會。 • 市場(金融市場)已經全球化了,但人們社會生存機制卻尚未如此。政治協商是以國家主權為基礎,並不足以照顧到全人類的集體利益,故需要「超國界」的組織來維持和平安全、環境變遷、社會正義、金融穩定等等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