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likes | 196 Views
路径改变. 旅行时间、速度( t,v ). 知构造. 地震波. 弹性界面. 能量吸收. 强度、波形改变( A,f,ф ). 知岩性. 绪 论. 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 . 原理. 地震 : 天然地震 : 地球内部岩浆流动和胀缩产生 , 大 , 灾害 人工地震 : 人工震源产生 , 小 ,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 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 变化规律。. 地震勘探:简称“震探”,浅部地质调查 ――“ 浅震”,地震勘查或地震勘察。.
E N D
路径改变 旅行时间、速度(t,v) 知构造 地震波 弹性界面 能量吸收 强度、波形改变(A,f,ф) 知岩性 绪 论 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 .原理 地震: 天然地震:地球内部岩浆流动和胀缩产生, 大, 灾害 人工地震:人工震源产生,小,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 变化规律。 地震勘探:简称“震探”,浅部地质调查――“浅震”,地震勘查或地震勘察。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 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 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 “工程地震勘探”。
2 .分类 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 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 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 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二、浅震的特点及应用 1.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 2.应用: 地震勘探在众多物探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多, 西方:物探投资90%以上是地震,地震成了物探代名词 我国:地震是物探主要手段,论文最多,刊物最多,数字处理发展最快, 油田95%是地震发现的。 浅震应用广,水、工、环地质调查,岩土力学参数原位测试,人文调查, 工业找矿。有关应用范围可用下图简要说明。
三 、浅震的发展与展望 起源于自然地震观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震记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 设计成功观测地震仪器的国家。公元132年,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 就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当时在首都洛阳 已经能记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的地震,还能够测定发生地震的方向。但由 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妨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地震理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以及数学、力学和 弹性力学的发展,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证明了纵、横波的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做过试验,试图利用三个或 更多的机械式地震仪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后座力产生地震波)。 战后,地震波应用于工业就逐步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利用初至 折射波法曾找到了大量浅的盐丘;从30年代开始,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才开始 应用于找煤和寻找石油、天然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大量兴起,地震勘探才在土木工 程、矿山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其它工程地质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我国的浅震发展情况如下: 1.浅层折射法
50年代末试用,测定岩土波速。60年代末我国生产多道光点式轻便地震仪, 光点示波、打纸记录,手工作图进行资料解释 80年代使用信号增强型浅震仪,磁带,计算机,自动成图。 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情况,测定隐伏断层、破碎 带的位置,评价岩体质量和工程地质围岩分类等。 2.浅层反射法 折射法不足,发展浅反技术。 50~70年代,试验阶段,没有多少进展。 80年代发展迅速,地矿、铁道、水电、核工业各部门相继研究, 包括:震源研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以及处理软件的研制。 工作方法有:浅层纵波反射法,浅层横波反射法,反射—折射法联合应用 观测系统:共深度点水平叠加、共炮点接收、最佳窗口技术及最佳偏移距技术 3.透射波法 钻孔或坑道中进行,测定能量衰减规律 原位测定地层速度(纵波和横波速度) 圈定地层介质速度或能量异常带
测动弹性模量、动泊松比等弹性力学参数 透射波层折(CT)技术 4.工程地震法 常时微动方法 面波勘探 测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