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21 Views
学习 《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 的几点体会. 华东师范大学 孔企平.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形成的背景 基本理念与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改革的背景. 时代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 时代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形势的发展 数学的发展 教育普及.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 教育内容偏窄偏旧偏深 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 课程实施基本上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 被动接受式教与学特征.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过度练习”
E N D
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华东师范大学 孔企平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数学课程形成的背景 • 基本理念与目标 • 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改革的背景 • 时代发展的要求 • 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
时代发展 •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经济形势的发展 • 数学的发展 • 教育普及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 • 教育内容偏窄偏旧偏深 • 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 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 • 课程实施基本上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
被动接受式教与学特征 •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 “过度练习” • 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 • 学生很少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 • 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
新时代对公民素质新要求 • 创新精神与创造力 • 实践能力 • 收集与处理信息 • 合作交流 • 学习能力
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 • 研制课程标准 • 修订现行大纲 • 组织编写实验教材 • 在实验区开展实验工作
大纲与标准有什么区别 • 大纲在面上使用,标准实验区使用 • 标准经过修改将逐步代替大纲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与发展性 • 强调数学的作用 • 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续) • 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强调过程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 •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课程标准的特点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课程的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与态度
知识技能的目标 • 数与计算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学习内容 • 通过四部分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几个重要思想的形成与理解 • 数学,经验 • 学习,教学 • 发展,学生,教师 • 过程
数学 • 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 • 数学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 • 学校数学与学科数学是有区别的
经验 • 小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是有关经验的升华 • 经验是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重要基础 • 例:乘法与除法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教学 • 什么是教学 • 什么是数学教学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
学习 • 什么是学习 •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观点 • 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学生 • 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 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 • 教师的作用 • 教师的发展 • 教师与科研 •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发展 • 什么是发展 • 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 课程的人文精神
过程 • 学生参与的过程 • 学生思考的过程 • 师生互动的过程
思考的层次 • 探索性学习 • 理解性学习 • 记忆或操练性学习
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改革 •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 • 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
主要内容 • 数与计算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课程设计的特点 •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实际背景; • 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
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课程设计的特点(续) • 注重算法多样化; •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 增加了探索规律内容。
主要内容 讨论问题之一 • 关于估算
主要内容 讨论问题之二 • 关于引入计算器。
主要内容 讨论问题之三 • 关于算法多样化。
主要内容 算法多样化 • 什么是算法多样化? • 它和一题多解有什么区别? • 算法多样化的作用? • 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主要内容 讨论问题之四:数感 • 什么是数感? • 如何培养数感?
主要内容> 空间与图形(小学) • 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要线索; • 强调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 适当拓宽活动领域:包括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与位置等方面; • 以实际操作、测量、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 • 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发展对图形的审美意识。
空间与图形(中学) • 适当拓宽活动领域:包括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论证; • 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图形的审美意识。 • 适当降低证明的难度,增强学生对证明明的必要性和思想方法的理解。
讨论问题:空间观念 • 什么是空间观念? • 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主要内容> 统计与概率 • 结合学生生活,安排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 让学生参与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概念、逐步形成统计的意识; • 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 逐步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逐步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举例“逐步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举例 •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 能列简单事件发生的结果。 •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各同伴交换想法。
实践与综合应用设计的基本目的 • 让学生经历实践与研究的历程,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特点 •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类学习活动。 • 它是因地制宜的,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实践活动的特点(续) •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 实践与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综合性。
三个阶段 • 《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设立了“综合应用”、第三学段设立了“课题学习”。 • .
实践活动的要求 • 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 强调了综合应用(第二学段)。
主要内容> 国外的动态 •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美国小学数学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小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完成这些小课题。
实践活动的教学 • 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具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 小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探索的学习,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讨论交流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和研究的方法。
实践活动的教学(续) • 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 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 • 活动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学习过程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