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315 Views
素祭與完全. 利 2; 6:14-18. 不同祭禮同獻時通常次序如下 ( 民數記 6:16-17 ). 這獻祭次序具有屬靈意義。首先要對付罪 ( 贖罪祭或贖愆祭 ) ,再將自己完全獻身 ( 燔祭和素祭 ) ,然後神、祭司和人得以相交 ( 平安祭 ) 。 換句話,祭禮包括有贖罪 ( 贖罪祭或贖愆祭 ) 、獻身 ( 燔祭和素祭 ) 、和相交 ( 平安祭 ) 。. 贖罪祭或贖愆祭 燔祭 平安祭和素祭. 利未祭司的數目. 獻祭者獻素祭給耶和華的供物. 細麵(即麵粉,未經煮,焗,沒限制奉獻數量)澆上油,加上乳香( 2:1 ) 如要獻可即食的
E N D
素祭與完全 利2; 6:14-18
不同祭禮同獻時通常次序如下(民數記 6:16-17) • 這獻祭次序具有屬靈意義。首先要對付罪(贖罪祭或贖愆祭),再將自己完全獻身(燔祭和素祭),然後神、祭司和人得以相交(平安祭)。 • 換句話,祭禮包括有贖罪(贖罪祭或贖愆祭)、獻身(燔祭和素祭)、和相交(平安祭)。 贖罪祭或贖愆祭 燔祭 平安祭和素祭
獻祭者獻素祭給耶和華的供物 細麵(即麵粉,未經煮,焗,沒限制奉獻數量)澆上油,加上乳香(2:1) 如要獻可即食的 用爐烤:調油的無細麵餅(2:4) 用爐烤:抹油的無酵薄餅(2:4) 用鐵鏊(音傲:平底鍋):調油的無酵細麵(2:5-6) 用煎盤:油與細麵作的餅(2:7) 若要獻初熟之物 烘了的禾穗子(軋(音壓)了的新穗子,即大麥,可製成麥飽)抹上油,加上乳香(2:14-15);比其他貴一倍,以讓窮人也可獻(王下7:1)
處理祭物的規定(1:11-13) 祭物不可附有酵及有蜜 v.11 但酵和蜜可分別作為初熟之物獻上 v.12 希西家曾要求以色列人將蜜獻作初熟供物(代下31:5) 「天國好像麵酵」太13:33 「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太16:6 「麵酵」的積極意義是「傳播與發展的迅速」 「麵酵」的消極意義是「假冒為善,虛有其表的偽君子」 素祭不帶酵和蜜,就是保持它們發酵的中性含意,要將未經變質純正的麵飽獻上,才合乎神的要求。
要用鹽調和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配鹽而獻。要用鹽調和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配鹽而獻。 聖經清楚指明鹽具象徵意義,稱為「你神立約的鹽」(13節)。 古代近東,甚至希臘,有立約雙方各食點鹽作立約結束的儀式,稱為鹽約(民18:19;代下13:5)。 鹽在古代甚為珍貴,一同吃餅與鹽,便是好朋友,拉4:14:「我們既食御鹽,不忍見王吃虧」就是這個意思。 火和時間都不能毀壞鹽,它的本質可以保存食物,經久不壞,是曠野中最好的防腐劑。 綜合這些鹽的特質,鹽約象徵忠實不變而充滿關懷的朋友盟約,所以奉獻素祭,就是向神表示忠誠和友好。
素祭顯示守約的奉獻真理: 素祭如果經過烹調,必須是無酵的,提醒以色列人出埃及吃無酵餅的經歷(出12:8),毋忘神拯救的恩惠。 製造麵飽必須加上神立約的鹽,這行動表示奉獻者記念神的約,願意遵行約中神對人的要求。 舊約時代,信徒就以素祭作向神守約的表示,「就是那些用祭物與我立約的人。」(詩50:5) 新約的信徒雖停獻素祭,用鹽調和奉獻仍是信徒的教訓。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的鹽」(太5:13)
素祭顯示生活的奉獻的真理: 細麵的製成過程,是長期辛勞過程的結果,當以色列人拿製成品作素祭時,表示將勞力和工作的生活奉獻給神。 另一種不可少的素祭配料──油,從種植,收成至壓榨搞成(出27:20)橄欖油,強調工作的神聖。保羅掌握這個教訓;要求信徒有正確的工作態度(西3:22-23)。 素祭除了是生活勞力的供奉外,也是生命需要的呈獻。 以色列人麵類製品是主要食物。麵,油和酒是以色列民日常食品中的三個要素。獻上素祭象徵將維持生命的食糧使用主權交與神,神比食物和一切維持生命要素都重要。 素祭須婦女參與,素祭是由主婦烹製完成,交由丈夫送到祭司那裏。引伸兩個教訓: 奉獻是家庭的信仰表達,妻子應該積極參與和付上努力; 家庭瑣事或每日常務都可以成為奉獻給神的祭物。
素祭顯示供養的奉獻真理: 素祭的一個特色,就是除了一把放在壇上燒外,其餘的祭物全歸祭司享用。但以色列人根本沒有直接照顧供養祭司的觀念,素祭是以色列人甘心和喜樂地奉獻給神的,而神按祂豐盛的恩典將祭物賜給事奉祂的祭司。不是信徒供養傳道人,信徒只是神賜福祂僕人的工具。 「你們豈不知為聖事勞碌的,就吃殿中的物麼?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麼?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林前9:13-14)保羅除以舊約的規條外,也用基督的命令辯明這道理,主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路10:7) 耶穌和保羅都認為神僕人應接受供奉,食住無缺(路8:3,10:7;林前9:4),他如果有家室也應該獲得家庭所需;其實神僕人不但應該按照其他行業─士兵、農夫、教師等同樣待遇(林前9:7),信徒更有本分加倍敬奉他們(提前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