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74 Views
藝術 傳播 第六講:編輯設計. 傳播藝術系 高瑞坤. 第六講:編輯設計. 學習目標 了解編輯在中國發展的歷史。 了解編輯設計實務。. 第六講:編輯設計. 藝術名詞 編輯 ﹝editor﹞ 編輯設計 ﹝editorial design﹞ 版面設計 ﹝layout﹞. 第六講:編輯設計. 不少西方的書籍和網址都指出:活字印刷術由德國人古騰堡 ﹝Gutenberg﹞ 發明,世界第一本印刷書籍,是在一四五六年由古騰堡印製的 《 聖經 》 。其實遠在古騰堡四百年前的中國宋朝,畢昇已經發明了活版印刷術。. 第六講:編輯設計.
E N D
藝術傳播第六講:編輯設計 傳播藝術系 高瑞坤
第六講:編輯設計 學習目標 • 了解編輯在中國發展的歷史。 • 了解編輯設計實務。
第六講:編輯設計 • 藝術名詞 • 編輯﹝editor﹞ • 編輯設計﹝editorial design﹞ • 版面設計﹝layout﹞
第六講:編輯設計 • 不少西方的書籍和網址都指出:活字印刷術由德國人古騰堡﹝Gutenberg﹞發明,世界第一本印刷書籍,是在一四五六年由古騰堡印製的《聖經》。其實遠在古騰堡四百年前的中國宋朝,畢昇已經發明了活版印刷術。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然而,話又說回來,活版印刷術的發明者雖然是畢昇,但是古時大部份的中印書,都不是採用活版印刷術,一些中國人以為在畢昇之後,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十分流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在清朝時英美基督教傳教士來華時,在香港和澳門創製中文鉛質活字模,來印刷佈道刊物,中國印刷業才開始群起採用鉛字活版印刷。由宋朝到清朝,中國把一個偉大發明冷落了八百年!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編輯在中國發展的歷史 編輯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堯舜時代。從那時候到現在電腦科技發達的時代,可以分為五個時期:竹簡帛書時期、手抄本時期、雕版印刷時期、活字排版階段以及電腦排版時期。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竹簡帛書時期 • 中國在沒有發明筆、墨和紙張之前,是以竹簡來替代紙張記錄事情。這段時期可從唐堯一直到先秦,大約有一千五百年之久。 • 竹簡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策」。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竹簡不僅在古代文化史、書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印刷朮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簡策的形式,即為卷軸裝的前身,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廣泛使用。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帛書是與簡策同時應用的文字載體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于絲織品上。由於材料昂貴,多為上層使用,不如簡策廣泛。
第六講:編輯設計 • 手抄本時期 • 到了秦代,將軍蒙恬為了傳遞訊息和上奏的便利,發明了毛筆,將訊息寫在布帛上面。從此笨重的竹簡被輕薄的布帛所取代。後來又發明了墨,使得用布帛手抄書籍的方式變成非常風行。直至漢代,蔡倫發明了紙,於是紙張媒又替代了布帛,使文字的記載和傳播更為便利。
第六講:編輯設計 • 雕版印刷時期 • 中國在隋朝時代已經出現了雕板印刷的技術。到了五代時期,因為印製大套的儒家書籍,使這項技術不斷提昇,以致於到了宋朝時後,雕板印刷達到了空前的盛況。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由於中國文字不是由字母所相合,而是由上萬個獨立的文字所組成,加上中國有優良的筆墨,產生書法這項藝術,連帶使雕板印刷出來的書籍也被視為藝術品,以致於後來北宋畢昇發明的活版印刷術一直無法完全取代雕板印刷。
第六講:編輯設計 • 活版排版時期 • 北宋時代,畢昇發明了活版印刷術。這項技術是利用陶土製成薄片,刻成一個個單字,然後用火燒硬後,以分類方法排列。印刷時,再按書稿將活字塊排列在一張鐵板上,放上松脂、蜂蠟、紙灰等,以火燒製,凝固成版。
第六講:編輯設計 • 這種使用活字塊的印刷方式,無論在速度、質量或用法上,都比雕板好得多;而且印完之後,又可把版拆了,活字塊還可繼續使用。
第六講:編輯設計 • 不過,畢昇的活字塊因為是用陶土燒製而成,較易損毀,所以不久又有人鑄造錫字塊以取代陶字塊。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到了西元一二九八年左右,元朝的王禎,更製造了木活字,並且創造「轉輪排宇盤」,按照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將活字一一排列。這麼一來,排字工只要坐在兩個輪盤之間,轉動輪盤,便可以取字排版,省時又省力。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由於中國文字數量很多,加上活版印刷在中國遠不如可以配合圖畫的雕板印刷,因此活版印刷術在清朝以前一直無法完全取代雕板印刷。不過韓國卻把這項技術吸取過去,後來更發明了金屬字塊版取代了畢昇的陶土字塊。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到了十五世紀,活版印刷術傳到了歐洲,古騰堡﹝Gutenberg﹞因此在一四五六年用這項技術印製的《聖經》,促進了往後西方文化的發展。
第六講:編輯設計 • 電腦排版時期 • 一九四六年,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從此很多資訊開始數位化了,連帶著傳統的印刷技術也有也有了重大的變革。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再加上朱邦復先生發明倉頡輸入法,解決了中文電腦輸入的問題,促使中文電腦排版系統和週邊設備開發出來。於是傳統的排版工作包括輸入、編排、校正及輸出全部過程都能夠經過磁碟或網路連成一體。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台灣中文報紙自一九八一年聯合報採用了中文電腦排版系統後,帶領新聞編輯進入電腦編排自動化的領域。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編輯設計實務 • 從北宋畢昇發明活版印刷術之後,就有一些人忙著在一個版面上安排字和圖像的位置,然後複印成許多形式同樣的印刷品,讓很多人能夠同時讀到同樣的訊息。
第六講:編輯設計 • 這些人我們現在稱它們為編輯﹝editor﹞,而它們所做的工作則稱為編輯設計。 • 由於編輯設計的工作十分的複雜,現在在講求效率的分工時代,有些編輯專門負責文字的編排,我們稱之為文字編輯;有些編輯專門負責圖像的設計,我們稱之為美術編輯;至於總管全部編輯工作的人,則被稱為總編輯。
第六講:編輯設計 • 輯設計是一項圖文重組的工作,它的應用的範圍很廣,小則一張名片、信函,大則書刊、報紙、看板等,其傳達的方式以平面、印刷的形式呈現居多,使用的材質以紙為主。
第六講:編輯設計 • 在電腦科技發達之前,許多的編輯工作需要很多人依靠手工完成。比較之下,今日因為有很多的電腦編輯軟體和設備,使這種工作可以一個人的力量從編輯到印刷一氣呵成。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編輯設計要掌握版面設計﹝layout﹞、也就是文字內容、插圖或圖片等整體組合。編輯的過程要經過文稿校對、圖片繪製或拍攝、字體的選定、圖文的搭配安排、製版、印刷、裝訂等步驟。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編輯設計的元素不外乎文字、畫面、色彩和版型等,版型是版面的骨架,而文字、畫面與色彩則是它的肌理,骨架與肌理經由編輯賦予創意的組合,而產生具有視覺美感的文件或書刊。
第六講:編輯設計 古書的版面設計
第六講:編輯設計 今日各式書刊的設計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編輯設計的版面規畫原則,應該掌握「視覺性」、「統一性」、「韻律性」和「空間性」等。
第六講:編輯設計 • 「視覺性」是講求視覺動線,宜保持流暢、順序及系統的特性,如一篇橫排的書頁從左上方開始,循序一行一行閱覽到右下角,使視線的移動能一氣呵成。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統一性」是編輯設計中將各類字體、行距、欄數、版型、文字排列、標題與內文、圖及說明、書眉、頁碼等做整體的統一規畫。
第六講:編輯設計 • 「韻律性」能使統一的規律性獲得適當的變化,版面才不致於呆板,版面的韻律性實具有柔化的美感作用, 因此編輯時對各版面文字大小、色面安排、圖文搭配等做到有節奏韻律的最佳位置。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空間性」除了行距空間之外,分欄的空間與天地左右的留白效果,對整個書刊或文件的感覺才不會顯得擁擠,而有舒緩的空間,閱讀時才不致於產生視覺疲勞。
第六講:編輯設計 陳永基設計,書刊內頁編輯的版式
第六講:編輯設計 • 讀者若對編輯設計的原則想了解多一點。可以參考高雄師範大學新聞社所編製的編輯手冊。
第六講:編輯設計 • 1編輯企劃4 編輯實務 5 印刷實務 2專題製作4-1雜誌編輯5-1印刷種類3標題製作4-2報紙編輯5-2紙張認識Version 1.0 4-3編輯實務5-3印刷製版 製作:高雄師範大學新聞社5-4裝訂簡介 • 編輯手冊說明: • 這本手冊源自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新聞社。本社每兩年定期舉辦一次 「編輯採訪研習營」,同時印製「編輯手冊」做為輔助教材,內容是參 考了許多編輯營隊手冊編整補充而成,尚稱實用。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為了推廣編輯技能,同時基於資訊公開、資源分享的精神,特製作成 HTML格式置於本社網頁,供各方對編輯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之用。 對手冊內容有任何建議,敬請不吝賜教。
第六講:編輯設計 • 「編輯手冊」服務信箱:李賢能 , idler@ms6.url.com.tw 高雄師範大學新聞社網址:http://www.nknu.edu.tw/~newsclub 編輯手冊網址:http://www.nknu.edu.tw/~newsclub/handbook/index.htm 編輯檔案下載:http://www.nknu.edu.tw/~newsclub/handbook/handbook.zip • 本手冊歡迎連結、引用。而在非商業之用途及未修改本手冊所有內容 的前提下,允許任何形式之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