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7k Views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十二講 與孟子對話 ﹙ 五 ﹚ :清代. 1. 引言. 1:1 本講問題. 18 世紀中國思想家如何閱讀孟子?這種新閱讀有何思想史意義?
E N D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十二講 與孟子對話﹙五﹚:清代
1. 引言
1:1 本講問題 18世紀中國思想家如何閱讀孟子?這種新閱讀有何思想史意義? 在19世紀中國經歷歷史「巨變」(莎士比亞所謂“Sea change”Tempest 1:2)的時代,思想家如何從孟子思想中,開發新的思想因素?
2. 18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2:1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世界文化史上的18世紀 (1) :歐洲 18 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相信理性自由 相信理性具有普遍性 一切現象均可藉由理性發現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 Voltaire(伏爾泰, 1694-1778) Immanuel Kant(康德, 1724-1804) John Locke(洛克, 1632-1704)
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征服自然 人定勝天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歌德,1749-1832﹚
2:1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世界文化史上的18世紀 (2):東亞 1). 18世紀東亞思想轉向的歷史背景 1. “Medieval urban revolution” • 都市經濟機能的發展 • 非行政中心市鎮的興起 • 人口增加
年代 世界最大都市 人口 800 長安 80萬 1100 開封 44.2萬 1200 杭州 25.5萬 1300 杭州 43.5萬 1400 南京 47.3萬 1450 北京 60萬 1600 北京 70.6萬 1750 北京 90萬 1800 北京 110萬 1825 北京 135萬 1850 倫敦 232萬
2:1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世界文化史上的18世紀 (2):東亞 2. 商業發達與商人活躍 清代商人胡雪巖故居(雄獅旅遊製作)
清代魏氏莊園 魏氏莊園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位於濱州市城東南部的魏集鎮(雄獅旅遊製作)
2:1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世界文化史上的18世紀 (2):東亞 2). 思想轉向的兩大方向: 從天上轉向人間:傳統形上學的解構 從抽象理念轉向具體生活:政治經濟學的重視 對朱子學的批判
3. 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 (一) 通過反朱子學而反形上學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四書》思想世界的重構與朱子學的建立: • 朱子通過他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新詮釋而建構一套以「理」為中心的思想世界。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韓國千元紙鈔中的李滉(退溪,1501-1570 )畫像 陶山書院 李滉墨寶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四書》思想世界的重構與朱子學的建立: • 朱子學的存在脈絡: 中國:1313以後,統治階級的官方意識形態 日本:近世社會中的公共性知識財 朝鮮:貴族「兩班」(文、武兩班)階級的意識形態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中日韓對朱子學的批判從17世紀開始: 在表現形式上是以通過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尤其是《四書》)的方式,而完成對朱子學的批判、超越與揚棄。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 十七世紀德川日本儒者伊藤仁齋(維楨,1627-1705) 伊藤仁齋宅前留影 伊藤仁齋 墨寶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 十七世紀德川日本儒者荻生徂徠(物茂卿,1666-1728 ) 狄生徂徠墓所 荻生徂徠 墨寶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 十八世紀中國儒者戴震(東原,1724-1777 ) 戴震故里 《孟子字義疏證》目錄
3:1 朱子學在中日韓三國的存在脈絡 • 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 十八世紀朝鮮實學派儒者丁若鏞(茶山,1762-1836)批駁朱子的「性即理」說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朱子以形上學作為倫理學的根據: 朱子(晦庵,1130-1200 ): 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東亞反朱子學的共同特點: • 著力於將「理」從在「事」「之上」的存在狀態,轉為在「事」「之中」的存在狀態,從而解構朱子倫理學的形上學基礎。 • 有心於體神化不測之妙於人倫日用之間。 • 關注人民日常勞動中活生生而具體的生活。 • 不再去理會抽象的道德原理。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東亞反朱子學的代表言論: • 日本伊藤仁齋:「道者,人倫日用當行之路」(《語孟字義》)「人外無道,道外無人」 (《童子問》)「夫道者,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也」(《論語古義》)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東亞反朱子學的代表言論: • 日本荻生徂徠 : 「道者,統名也。舉禮樂刑政,凡先王所建者,合而命之也,非離禮樂刑政別有所謂道者也。 」(《辨名》 ) 峻別「政治」與「道德」 •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王中江譯(三聯書局,2000)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東亞反朱子學的代表言論: • 中國戴震 :「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 」 (《孟子字義疏證》)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東亞反朱子學的代表言論: • 朝鮮丁茶山 :「仁義禮智之名,成於行事之後,故愛人而後謂之仁。 」 (《孟子要義》)
3:2 從「之上」到「之中」:反形上 學論述的展開 • 共同趨勢 十八世紀中日韓儒者在批判朱子學時,都嚴格峻別「天道」與「人道」,區分「所以然」與「所當然」,並建立政治領域的自主性,這是整個十八世紀中日韓儒學思想最顯著的第一個共同趨勢。
4. 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二)在「存在」中探索「本質」 (1946年沙特宣稱「存在先於本質」)
4:1 東亞近世思想中的實學精神 •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15》) • 朱子:「貫,通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 …。」(《論語集注》)
4:1東亞近世思想中的實學精神 • 阮元(伯元,1764-1849): 「此言孔子之道皆於行事見之…」(《揅經室集》) 阮元 畫像
4:1 東亞近世思想中的實學精神 • 焦循(里堂,1763-1820): 以「忠恕」解「一貫之道」 (《雕菰集》) 焦循 畫像 焦循 墨寶
4:2 在「存在」中尋求「本質」:以「統」釋「貫」 日本儒者自伊藤仁齋以降都以「統」釋「貫」。 伊藤仁齋(1627-1705 )
4:2在「存在」中尋求「本質」:以「統」釋「貫」4:2在「存在」中尋求「本質」:以「統」釋「貫」 • 片山兼山(名世璠,字叔瑟,1729-1782):以「仁」釋「一」 • 荻生徂徠:「先王之道,統會於安民,故仁,先王之大德也。依於仁,則先王之道,可以貫之矣。」 • 松宮觀山(1685-1780):解釋「一貫」的「一」字說:「一者,仁也。… 」
4:2 在「存在」中尋求「本質」:以「統」釋「貫」 丁茶山: 「仁者,人也。二人為仁,父子而其分則仁也…凡人與人盡其分,斯謂之仁…」(《論語古今註》) (丁若鏞,1762-1836 )
5:118世紀戴震的孟子新閱讀 孟子辯楊墨,後人習聞楊墨老莊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亂孟子之言,是又後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對古聖人、賢人,而自負其學,對天下後世之仁人,而自遠於仁也。吾用是懼,述《孟子字義疏證》三卷。 — 戴震
5:118世紀戴震的孟子新閱讀 戴震(1724-1777)
5:118世紀戴震的孟子新閱讀 戴震(1724-1277)認為,宋明儒者多以佛老學說參雜孟子思想,因此與孟子原意相距甚遠,他撰寫《孟子字義疏證》,便是為了對孟子思想提出一套新的詮釋。
5:2從二元論走向一元論 • 理氣二元論的揚棄與氣(或道)一元論的提出: • 「在宋儒以形氣神識同為己之私,而理得於天… 由考之六經孔孟,茫然不得所謂性與天道者,及從事老、莊、釋氏有年,覺彼之所指,獨遺夫理義而不言,是以觸於形而上下之云,太極兩儀之稱,頓然有悟,遂創為理氣之辨,不復能詳審文義。」
5:2從二元論走向一元論 戴震指責宋儒將道家與佛家思想中的二元架構套進原始儒學經典之中;他所提倡的氣一元論,正是為了剝除佛、道兩家的影響。 《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2010)
5:2 從二元論走向一元論 2. 「氣質之性」與「本然之性」二分說之揚棄與「性兼嗜好」說之提出: 「性者,分於陰陽五行以為血氣,心知、品物,區以別焉,舉凡既生以後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 … 」
5:2從二元論走向一元論 戴震批判朱熹將「性」與「情」,「天理」與「人欲」對舉的哲學架構,而主張「理不離情」,並控訴宋儒將孟子所言的「血氣心知之性」析分為二。
5:3從抽象到具體 南宋以前,學者多將孟子思想視為對具體問題之回應;南宋儒者則著重抽象義理的思辨,但其末流空談心性,對社會現象視若無睹,因而戴震又試圖回歸具體的脈絡。 (陸九淵,象山,1139-1193)
5:3從抽象到具體 「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孟子稱『孔子之謂集大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聖智至孔子而極其盛,不過舉條理以言之而已矣…。古人所謂理,未有如後儒之所謂理者矣。」
6.中西思潮激盪下的《孟子》 — 康有為的詮釋
6:1建構適存於現代世界的新中國 • 技術現代化: 曾國藩 左宗棠 李鴻章(1811-1872) (1812-1885) (1823-1901) 「自強運動」(1865-1895)→太平天國(1850-1864)
6:1建構適存於現代世界的新中國 • 近代中國的大變局 1) 1839-1942 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