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757 Views
也斯的文學滋味. 「 一 個沒有歷史視野的城市,只會變得短視及功利 」 CTL5723 中文創意寫作專題. 香港本土作家. 也斯畢生的作品都在追問: 「香港何為?」 ( 廖偉棠 ) 包含兩層意義: 「香港是什麼?」 / 「香港文學是什麼?」 「香港能做什麼?」 / 「香港文學能做什麼 ?」. 也斯生平簡介. 1949 年:出 生,祖籍廣東新會,原名梁秉鈞 1969 年 :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任專欄作家、中學教師 1970 年 代:參與編輯 《 中國學生周報 》 ; 197 2 年:和朋友合辦 《 四季 》 雜誌,第一期試作 馬奎斯專輯
E N D
也斯的文學滋味 「一個沒有歷史視野的城市,只會變得短視及功利」 CTL5723 中文創意寫作專題
香港本土作家 • 也斯畢生的作品都在追問:「香港何為?」(廖偉棠) • 包含兩層意義: • 「香港是什麼?」/「香港文學是什麼?」 • 「香港能做什麼?」/「香港文學能做什麼?」
也斯生平簡介 • 1949 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原名梁秉鈞 • 1969 年: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任專欄作家、中學教師 • 1970 年代:參與編輯《中國學生周報》; • 1972 年:和朋友合辦《四季》雜誌,第一期試作馬奎斯專輯 • 「我們在香港比較早接觸這些東西,也很想借鑒這種有熱情也有藝術性、社會關懷的文學。」 • 1978 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養龍人師門》,嘗試用魔幻寫實手法寫香港的都市面貌,以及成名代表作詩集《雷聲與蟬鳴》;同年赴美深造
也斯生平簡介 • 1980 年代:78 至 84 年於美國深造留學期間,發現比較文學涉及面很廣,跟哲學、歷史、藝術、電影等都有關係,而這些正跟他以前的工作緊密相關。 • 「我在美國的時候,也修讀了很多電影課,以前用電影教書的時候,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它的世界,可以通過電影再介紹他們去看文學的作品,講理論的東西。」 • 1984 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返港後於香港大學任教比較文學 • 1985 年:出版《游詩》 • 1989 年:獲邀為駐柏林作家,見證東西德統一 • 1990 年代: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推出《詩與攝影》(1990)出版詩作《游離的詩》(1995)、《半途:梁秉鈞詩選》(1995) • 1998 年:任香港嶺南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也斯生平簡介 • 2006 年:獲頒紫荊榮譽勳章 • 2009 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診斷患上肺癌 • 2010 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 • 2011 年:出版《人間滋味》、主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 • 2012 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修訂版; 獲選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獲誠品書店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 2013 年 1 月 5 日:於仁安醫院病逝,享年 63 歲
也斯文學歷程 • 就讀浸會大學英文系時,開始研究現代詩。 • 「當時我很想理解外國的文學思潮。1960年代是一個壓抑又躁動的年代,法國、美國有學生運動,中國內地有『文化大革命』。香港正邁向現代化,東西文化互相衝擊。我在這都市成長,遇到的新事物想尋找對應的寫法。但是『五四文學』很少寫到這種城市,所以我向法國、東歐、拉丁美洲的文學尋找參照。」 • 也斯的兩大創作泉源 ── 翻譯和閱讀 • 翻譯過聶魯達(Pablo Neruda)的詩、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的劇作、波蘭文學、詩人歌手卜‧狄倫(Bob Dylan)和鍾妮‧米曹(Joni Mitchell)的作品、史耐德(Gary Snyder)的詩文等 • 70 年代在台灣出版《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1970)、《美國地下文學選》(1971)、《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1972)等書
也斯文學歷程 • 各種新穎寫作手法 (如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都在模塑也斯自己創作的小說,再而為香港小說界引入現代的新面貌 • 浸會大學畢業後,輾轉任職多間報館,熟悉香港草根階層的生活,認識了許多傳媒界、藝術界的朋友 • 前後寫了八年專欄,內容涉及書評、影評、藝術評論。 • 「當時電影對我們的衝擊也很大,有些時候,我是通過看電影,才發現了不同的歐美文學。所以,電影給我帶來一些不同的啟發、不同的敍事方法,對我寫詩和小說也有影響。」
也斯文學特色 • 跨界性 • 「對話王」 • 喜歡跨界對話的文化工作者,常常跟不同界別的藝術工作者合作 • 打破文學框架與界限 • 讓文學與繪畫、攝影、現代舞、裝置藝術、時裝、音樂、電影等不同媒界互相輝映, • 在「跨界合作」的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尋求既艱難又刺激的「對話」 • 在也斯眼中,現代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日常生活中複雜的灰色肌理,才是常情
也斯文學特色 • 邊緣性 • 他的散文和小說,永遠把香港本土置於一種心靈的國際版圖之中,敘述的方式就是遊蕩和流浪 (李歐梵稱之為「國際性」(cosmopolitanism)) • 好像把波特萊爾(Baudelaire) 的「都市漫遊者」(flaneur)化為香港人── 亦是也斯的自畫像 • 個人經驗以及普遍世態的結合化成獨特的文學況味 • "With no respect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s, how can one trace the past? With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ent, how can one imagine, a whole fish? "
也斯文學特色 • 青年時創作的散文《灰鴿早晨的話》(1972)(台灣幼獅出版社) 四十年後改名為《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重新推出 • 也斯的散文,善於捕捉現代人的經驗、情感、形象,剎那的感興足以帶來他人的共鳴 • 這些感受總能夠與日常生活結合,也因為作者有寬闊的視野,廣博而不賣弄
也斯文學特色 • 也斯散文的香港味道:食物和漫遊 • 透過漫遊香港街道、觀察街巷人物、品嚐本土食物,發掘平凡而美的風情,以及備受忽略的香港本質 • 「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人物和風景記下來,不是為了紀錄,而是存心留神。寫東西幫助我學習觀看,找尋事物的意義。我接觸的多是平凡的人物,尋常的風景,於我有道理,便提筆寫下來了。」 • 他的作品為這類舊事物罩上一層美的光環,讓意象式的文字直接喚起歷史的記憶
也斯的詩 • 也斯的詩集 • 《雷聲與蟬鳴》(1978)、《游詩》(1985)、《游離的詩》(1995)、《半途》(1995)、《博物館》(1996)、《食事地域誌》(1997)、《衣想》(1998)、《東西》(2000)、《蔬菜的政治》(2006)、《普羅旺斯的漢詩》(2012) • 題材多變 • 從香港到城外,從東方到西方,從抒情到敘事,從詠物到食物 • 方法多變 • 用不同觀察方法、形式組合、語言態度書寫 • 一致的是空間的探索、文化的生活、遊走的蹤跡、越界的試驗、不休的思索、深沉的反省
也斯的詩 • 「也斯在詩中的技巧上作了多種嘗試。除了以生活的語言入詩之外,他又利用中國古詩的以景寫情的技巧,以呈現、暗示而非解釋的方式,來寫他對人生和社會處境的各種感受…… • 他們恆常著眼於人──在真實生活裏的人,從人的遭遇和表現去觀察、反省時代社會的問題。 • 他們摸索新的技巧,不是為了標奇立異,而是希望更貼切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 李國威〈尋找一位詩人〉 • 80 年代及以後,也斯詩作更強調遊歷觀察、藝術越界、人文對話、邊緣位置,以及文化傳統等成分
《雷聲與蟬鳴》 • 也斯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1978 年出版,收錄 60 年代中至1977 年間作品 • 其中「香港」系列九首詩作,以淡筆、生活化語言書寫香港 • 作者的觀察態度: • 注目於樸實以至襤褸的香港街巷,關注人們消頹、失落的生活 • 描述荒地、舊輪胎、泥濘路、從工廠湧出的人潮…… • 正視都市的限制、狠心揭穿幻象,卻又投予微茫寄望 • 拒絕歌頌,也拒絕二元對立式的批判 • 他的失望總帶憂患 • 詩語言的效果不來自押韻,而是淡筆傾瀉出景物自身無以名狀的情感
也斯的詠物詩 • 繼承、發揚中國詩歌的詠物傳統 • 以物喻人 • 對人對物都富有體會和情感 • 「甚至能拋開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完全代入物的角度,讓物自己發聲,所以不只是人詠物,而同時是物詠物,甚至是物詠人了。」(董啟章) • 人物相待,相知,相忘 → 「齊物」的境界
〈給苦瓜的頌詩〉 • 等你從反覆的天氣裏恢復過來 • 其他都不重要了 • 人家不喜歡你皺眉的樣子 • 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 • 度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 • 並沒有消失 • 老去的瓜 • 我知道你心裏也有 • 柔軟鮮明的事物 • 疲倦地垂下 • 也許不過是暫時憩息 • 不一定高歌才是慷慨 • 把苦澀藏在心中 • 是因為看到太多虛假的陽光 • 太多雷電的傷害 • 太多陰晴未定的日子? • 我佩服你的沉默 • 把苦味留給自己
〈給苦瓜的頌詩〉 • 在田畦甜膩的合唱裏 • 堅持另一種口味 • 你想為人間消除邪熱 • 解脫勞乏,你的言語是晦澀的 • 卻令我們清心明目 • 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 在這些不安定的日子裏還有誰呢? • 不隨風擺動,不討好的瓜沉默面對 • 這個蜂蝶亂飛,花草雜生的世界 • (1988 - 89) • 評:頌讚樸實而堅執的特質,是詩人自始至終竭力維護的理想人格
〈菜乾〉 • 要隔了一個年頭才好味道? • 日子久了才會變得金黃? • 過去我一直不知道 • 阿婆收藏起的是甚麼東西 • 那些窸窸窣窣的 • 層層多葉的秘密 • 總喜歡青翠的年華 • 喜歡吹彈得破的肌膚 • 一個潮濕的生命一個磞緊的生命 • 來到一個不知怎麼樣的生命 • 從前不喜歡阿婆的滿臉縐紋 • 不喜歡阿婆的黑色衣衫 • 老是從裏面摸出一些甚麼來 • 那是我們打了摺的過去嗎? • 你說瘀青的身體裏真的曾有嬌健的身體? • 阿婆讓我再喝你煮的湯試嚐裏面可有日子的金黃
〈釀田螺〉 • 把我從從水田撿起 • 把我拿出來 • 切碎了 • 加上冬菇、瘦肉和洋蔥 • 加上鹽 • 魚露和胡椒 • 加上一片奇怪的薑葉 • 為了再放回去 • 我原來的殼中 • 令我更加美味 • 把我拿出來 • 使我遠離了 • 我的地理和歷史 • 加上異鄉的顏色 • 加上外來的滋味 • 給我增值 • 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 為了把我放到 • 我不知道的 • 將來 • (2002)
〈盆菜〉 • 應該有燒米鴨和煎海蝦放在上位 • 階級的次序層層分得清楚 • 撩撥的筷子卻逐漸顛倒了 • 圍頭五味雞與粗俗的豬皮 • 狼狽的宋朝將軍兵敗後逃到此地 • 一個大木盆裡吃漁民貯藏的餘糧 • 圍坐灘頭進食無復昔日的鐘鳴鼎食 • 遠離京畿的輝煌且試鄉民的野味 • 無法虛排在高處只能隨時日的消耗下陷 • 不管願不願意亦難不蘸底層的顏色 • 吃久了你無法隔絕北菇與排魷的交流 • 關係顛倒互相沾染影響了在上的潔癖 • 誰也無法阻止肉汁自然流下的去向 • 最底下的蘿蔔以清甜吸收了一切濃香 • (2002)
〈亞洲的滋味〉 • 剛收到你寄來的瓶子,還未打開 • 沒想到,隨灰雲傳來了噩耗 • 沿你們的海岸線北上,地殼的震動 • 掀起海嘯,一所酒店在剎那間淹沒 • 一列火車沖離軌道,無人駕駛 • 從今生出軌闖入來世的旅程 • 海水突然淹過頭頂:油膩而污黑的 • 生命、飄浮的門窗、離家的食物…… • 我打開密封的瓶子,嚐不出 • 這醃製的蒜頭是怎樣一種滋味 • 是泥層中深埋的酸澀、樹木折斷的焦苦 • 還是珊瑚折盡魚肚翻白的海的鹹腥? • 從陽光普照的午後傳來,你可是想告訴我 • 如何在黑暗中醞釀,在動亂中成長 • 千重輾軋中體會大自然的悲憫與殘酷? • 如何以一點甘甜調理大地人世無邊酸楚? • (2004)
〈北角汽車渡海碼頭〉 • 寒意深入我們的骨骼 • 整天在多塵的路上 • 推開奔馳的窗 • 只見城市的萬木無聲 • 一個下午做許多徒勞的差使 • 在柏油的街道找尋泥土 • 他的眼睛黑如煤屑 • 沉默在靜靜吐煙 • 對岸輪胎廠的火災 • 冒出漫天裊裊 • 眾人的煩躁化為黑雲 • 情感節省電力 • 我們歌唱的白日將一一熄去 • 親近海的肌膚 • 油污上有彩虹 • 高樓投影在上面 • 巍峨晃盪不定 • 沿碎玻璃的痕跡 • 走一段冷陽的路來到這裏 • 路牌指向銹色的空油罐 • 只有煙和焦膠的氣味 • 看不見熊熊的火 • 逼窄的天橋的庇蔭下 • 來自各方的車子在這裏待渡 • (1974 年 1 月)
《形象香港》(CityattheEndofTime)(1992) • 輯錄四十首詩,展示獨特的日常生活的詩意美學 • 觀察日常物件、處境和人物的心情,以詩意想像折射出來 • 「香港的詩人,要遠離一切冠冕堂皇的宏大論述。他的寫作方式,像小丑在電視節目裡向大眾表演,像的士司機與乘客侃侃而談,也像掏心掏肺與友人剪燭長談。」
《形象香港》(CityattheEndofTime)(1992) • 探討歷史、語言、身分、文化 • 以入世的角度作詩,捕捉日常生活的浮光掠影,筆觸富幽默感。 • 以平常語言,揭示城市內涵的矛盾 • 探討文化身分認同與後殖民性、或追憶逝去年華、或思索政治與文化議題 • 也斯的「游詩」不帶獵奇眼光,而在遠方沉思,與不同文化話,發現新的風景。 • 書寫本土,反思獨特的時空過渡
閱讀也斯 ── 推薦書目 • 散文: • 《街巷人物》(Oxford) • 《山光水影》(Oxford) • 《新果自然來》(Oxford) • 《昆明的除夕》(Oxford) • 《也斯的香港》(香港三聯) • 《也斯看香港》(花城) • 《人間滋味》(天窗 / 人民大學) •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解碼) • 詩: • 《形象香港》(HKU) • 《普羅旺斯的漢詩》(Oxford)
End • 「在美麗的白雲和殘酷現實之間,尋找生存平衡空間」(梁以文) • 也斯的遺願 • 「希望香港文學能夠得到平反」
習作一 (呈交日期:4Mar2014) • 任選一題: • 1)報告文學或人物介紹 • 字數:1,500–3,000 • 2) 以一件日常物件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3,000 • 3) 以食物 / 飲食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3,000 • 4)城市書寫 • a) 以香港都市街道為題,寫散文一篇 • b) 以生活中遇到的人物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