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905 Views
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 陳海泓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教授. 內容綱要. 壹、前言 貳、閱讀的意義與重要性 參、閱讀理解的模式與歷程 肆、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 伍、不同文體的閱讀理解教學 陸、結語. 壹、前言. 從國際及國內研究報告結果省思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2007 年 11 月 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2007 年 12 月
E N D
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 陳海泓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教授
內容綱要 • 壹、前言 • 貳、閱讀的意義與重要性 • 參、閱讀理解的模式與歷程 • 肆、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 • 伍、不同文體的閱讀理解教學 • 陸、結語
壹、前言 • 從國際及國內研究報告結果省思 •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2007年11月 • 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2007年12月 • 台北小六學生國語文及數學基測研究報告-2008年5月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 •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策劃的大型閱讀素養研究。 • 每五年一次,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進行施測 • 教育評鑑需考慮教育的挹注和培育方式,也要考量學生的學習成效,如知識的獲取、學習的態度和參與的程度。
2006年PIRLS的結果 • 台灣學生在全球40個參與國家/45個地區中,排名22(535分),其中直接歷程排行16(541分),在解釋歷程排行25(530分),兩者有顯著差異 • 台灣落後國際閱讀策略教學,如找大意、分辨基本文體、使用視覺表徵等 • 台灣學生因為興趣每天閱讀課外讀物比例全球倒數第一(24%) ,遠低於國際平均值(40%)
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所委託的計畫 • 1990年末開始對15歲學生的科學、數學和閱讀進行持續性、定期性的國際比較研究 • http://pisa.nutn.edu.tw/pisa01.html • http://www.pisa.oecd.org/document/2/0,3343,en_32252351_32236191_39718850_1_1_1_1,00.html
PISA評量的閱讀能力 • 擷取資訊:能否從所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所需資訊。 • 解讀資料: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 思考和判斷力:能否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2007年PISA的結果 • 台灣在參與評量的57個國家中,排名第16,表現不如韓、日 • 最好的一群只有4.7%,相對於韓國的21.7%差很多 • 台灣近四成學生的閱讀素養被歸為較低的一群
台北小六學生國語文及數學基測報告 • 國語文有84%達「精熟級」,2.8%的小六學生未達基礎級,作文能力有三成待補救 • 國語文,以識字及寫字能力最差,還不會查字典等 • 數學科目則是71%達「精熟級」,3.79%未達基礎級 • 發現有學生連題目都看不懂,應該加強指導學生讀題的能力
台北小六學生國語文及數學基測報告 • 閱讀多成績好 多做參考書未必有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08/1/yspv.html2008/05/08 • 閱讀時間越長的學生,國語文及數學通過檢測比率越高 • 做作業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的學生,通過基測比例,反而比做作業超過三個小時的高 • 參考書一週讀一到兩次,學習成果比每天讀要來得好 • 家長的教育程度越高,學生在家裡看電視、玩電玩的時間就越短,閱讀時間越長。
貳、前言 • 閱讀的意義 • 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的意義 • 閱覽誦讀 –國語辭典 • 閱讀是一種涉及思考認知的過程,因此只會發音而無法瞭解文字所代表的意義者,不能稱作「閱讀」。祇有閱讀能力,卻沒有實際閱讀行為的人,也不能算是「讀者」。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閱讀是複雜、動態的過程,讀者將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帶進讀物裡,同時也從讀物中獲取意義,最後統整為閱讀理解的內容。 –Rubin
閱讀的意義 • Downing和Leong(1982)將閱讀定義為: • 強調解碼的過程 • 著重意義的獲得-讀者建構意義。 • 柯華葳認為閱讀包含兩部份(民80): • 認字-是指閱讀時將印刷字轉換為口語字的能力 • 理解-思考文字符號的歷程,並整合整篇文章的意義。
閱讀的意義 • Lerner(1988)歸納閱讀的性質,如下: • 閱讀是建構的過程:讀者需運用先前的知識與經驗,建構文章的意義。 • 閱讀是有策略的:熟練而有技巧的讀者,能在不同的閱讀情境,適當而有彈性的使用不同的策略。 • 閱讀需要動機:學習閱讀需要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 • 閱讀需達自動化:具備自動化的認字過程後,才能流暢的閱讀。 • 閱讀是終生的追求:閱讀是一種持續性發展的技能,透過不斷的改進與練習能提昇表現。
閱讀的重要性 • 閱讀是教育的核心(Reading is the heart of education),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由閱讀學習而來。 • 一下學期末,閱讀差的學生有90%的機會在四下期末時也是不好的閱讀者(Juel, 1988)。 • 大多數的閱讀問題能在學前和低年級階段予以預防(NRC, 1998)。 • 四年級學童能獨立閱讀對於日後學習的成功是絕對重要的,是孩子教育成功的轉捩點(劉慶仁,民89)。
閱讀的重要性 • 兒童的閱讀習慣,到國小六年級即已定型,且影響其一生(Bloom,1964)。 • 民眾的閱讀能力是展現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國家最大的投資,首推強化民眾的閱讀能力(OECD, 2000)。
參、閱讀理解的模式與歷程 • 閱讀理解的模式 • 閱讀理解的歷程
閱讀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心智運作歷程,從人類視覺感官接觸到文字,一直到理解全文的全部經過。閱讀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心智運作歷程,從人類視覺感官接觸到文字,一直到理解全文的全部經過。 Gagné(1985)的四階段閱讀歷程 閱讀歷程的理論(Bachers, 1998) 閱讀歷程的特徵(Hyde & Bizar,1989) 閱讀理解的歷程
Gagné(1985) 將閱讀歷程區分四階段 • 解碼 • 比對(matching):見字而直接知意的比對 • 轉錄(recording):見字後,需以字音為中介,間接獲取字義的轉錄 • 文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 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選擇字詞的正確解釋,是解碼的最終結果 • 文法剖析(parsing):指能依字序、文法、語意等關係組成一命題
Gagné(1985) 將閱讀歷程區分四階段 • 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 統整(integration):指語句整合,將不同字彙加以整合成為和諧且有意義的句子結構,使文章中概念的心理表徵更為一致而連貫。 • 摘要(summarization):是指閱讀者讀完一段文字後,能整理出該段文章的重點,而此重點的歸納往往是推論而來的。 • 精緻化(elaboration):能運用先備知識,賦予文字或段落更豐富的意義,含舉例、繼續下文、描述細節和類推等四種類型。
Gagné(1985) 將閱讀歷程區分四階段 • 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 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瞭解自己正在閱讀什麼的覺察 • 設定目標(goal setting) • 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 • 檢核目標(goal checking) • 補救(remediation)
由下而上閱讀—即由認字逐次到全文理解。 由上而下閱讀—從讀者的先備知識去對全文進行整體的瞭解開始,閱讀從讀者出發,以讀物為終點。 雙向互動閱讀—認為有效的閱讀既需對讀物所用字辭語句瞭解,又需具備讀物所述內容的背景知識和經驗。 全環互動閱讀—即進行雙向互動閱讀時,加入社會環境與讀者個人心境的因素,強調讀者與讀物互動的過程中,受到許多外在、內在因素影響。 閱讀歷程的理論(Bachers, 1998)
閱讀歷程的特徵 (Hyde & Bizar,1989) • 閱讀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也是一個問題解決的策略性歷程,並提出四種閱讀歷程的特徵: • 閱讀是整體的歷程(holistic process) • 閱讀是互動的歷程(interaction process) • 閱讀是建構的歷程(constructive process) • 閱讀是策略的歷程(strategic process
肆、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 • 教師若能在教學前擬定適當的教學策略,應該能對教學活動的流暢進行有所助益,並且能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以及思考能力。 • 選擇優良的文本 • 認識孩子的發展 • 閱讀各類的讀物 • 教導閱讀的策略 • 引發閱讀的動機 • 熱衷閱讀的教師 • 分享閱讀的心得 • 養成閱讀的興趣
選擇優良的文本 • 內在條件 • 外在條件 字體大小 紙張顏色 印刷排版 裝訂牢固 封面特色 價錢合理 真實內容 文字通順 高尚情趣 文學價值 生動活潑 題材新穎 年齡
查檢好書指南 • 好書指南:少年讀物 兒童讀物/于玟等編。台北市:北市圖,民93。 • 兒童好書書目–附索引/台北市立圖書館編。台北市:編者,民82。 • 兒童課外讀物展覽及評鑑實錄/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台北市:編者,民79。 • 行政院新聞局第30次推介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行政院新聞局編。台北市:編者,民97。 • 好書大家讀手冊/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台北市:編者,1991-2002。 • 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 /林文寶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民89。
利用選書工具 • 書評/書摘 • 開卷周報(中國時報)、讀書人(聯合報) • 出版情報(金石堂) • 全國新書資訊網(http://lib.ncl.edu.tw/isbn/index.htm) • 得獎作品 • 金鼎獎、小太陽獎、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好書大家讀、中國時報「開卷」、聯合報「讀書人」、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信誼幼兒文學獎、臺灣出版TOP1 • 圖書目錄 • 台北市立圖書館兒童圖書目錄 • 出版社目錄 • 國語日報網路書局http://www.mdnkids.com/ebook/index/index.asp
認識孩子的發展 • 年齡與讀物偏好 • 性別與讀物偏好 • 社經地位與兒童閱讀 • 成就動機與讀物偏好
年齡與讀物偏好 • Terman & Lima (1935) • 五歲以前 神話、童話 • 六、七歲 動物故事、簡短的神話故事、 簡短有趣的詩歌 • 八、九歲 神話故事、真實生活故事 • 十歲 冒險、世界各地故事、旅行的書 • 十一歲 冒險、神秘故事 • 十二歲 傳記、家庭和學校生活故事
年齡與讀物偏好 • 邱阿塗(民70)國小各年級學童喜好 • 一年級 圖畫書 • 二年級 童話、神話、圖畫故事 • 三年級 神話、動物故事、傳奇性故事、寓言 • 四年級 實際生活故事、冒險故事 • 五年級 名人故事、冒險故事、遊記、 歷史故事、偵探故事 • 六年級 偵探小說、推理小說、冒險故事、 科學故事、偉人傳記
年齡與讀物偏好 • 陳海泓(民77)兒童身心發展與讀物關係 • 學童前期 動物、神仙故事為主, 日常生活故事也會喜歡 • 學童中期 仍愛神話、日常生活故事, 但漸趨愛冒險英雄故事 • 學童後期 冒險故事仍存,而滑稽幽默 及正義感故事,日漸重視 • 青春初期 科學發明、言情小說逐漸明朗
性別與讀物偏好 • 蔡玲等(民83) 內湖地區學童 • 男生 自然科學、中國史地、世界史地 • 女生 語文類、美術類、自然科學類 男孩 女孩 男孩 女孩 動物、太空天文、地球科學 民間故事、偵探故事、童話 民間故事、童話、神仙小說 動物、植物、健康醫學
性別與讀物偏好關係 • 陳海泓(民77)性別與兒童讀物偏好關係 • 性別影響讀物的偏好,但與年齡有關 • 男童專注於男性化的故事, 女童側重於女性化的體裁 • 男童喜歡通俗科學讀物, 女童愛讀浪漫文藝小說 • 女生閱讀的傾向較廣泛,且內容較積極正向
社經地位與兒童閱讀 • 愈貧窮的家庭,家中讀物的數量愈少;家中讀物數量和兒童閱讀量成正相關。同樣地,貧窮地區學校圖書館館藏量較少,而富裕地區館藏量較多。 • 文化背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以及家中備有優良的閱讀資料,都是影響孩子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Whitehead,1984)。 • Adams(1990)研究指出在高文學素養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在其入學之前,即經驗一千小時以上的閱讀和寫作活動。此乃相對於許多來自低社經家庭的孩子,未見書本、期刊,以及成人對其閱讀。
成就動機與讀物偏好 • 影響成就動機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價值、社會角色系統、教育的過程、同儕團體的交互作用、父母的教養方式等。 • 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對自我愈肯定,且也愈喜歡閱讀;成就動機低的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也否定自己,不喜歡閱讀(Harris & Sipay, 1985)。 • 高成就動機者較喜歡探索,閱讀範圍較廣泛,比低成就動機者更喜愛各類別的讀物。
閱讀各類的讀物 • 圖畫書 • 傳統文學 童話、神話、傳說、寓言、民間故事 • 幻想讀物 想像性讀物、科幻小說 • 寫實讀物 寫實小說、成長小說、冒險小說、 報導文學、幽默故事、學校故事 • 歷史小說和傳記 • 兒童詩歌 • 知識性讀物 • 經典名著改寫本
教導閱讀的策略 • 策略即是兒童用來獲取文章的意義以及猜測生字的方法。 • 教師要在不同類型的讀物中,教導兒童閱讀的策略。 • 兒童是透過自然的、連續的閱讀發展階段來自行建構閱讀的策略。 • 兒童閱讀愈多不同類別的讀物,發展出愈多元、愈廣泛的策略,就愈能在各種類別的讀物中監督自己的閱讀。
教導閱讀的技能/技巧 • 著重在一片段的訊息如辨認單字、語詞、字母發音或母音規則。 • 在脫離實際閱讀及寫作的情況下反覆地練習。 • 依賴老師的學習,教師教學生生字或規則,學生不會獨立學習策略。 • 通常無法由獨立的練習轉移到實際的閱讀及寫作中。 • 按一定的順序教,以達到熟練。
認字的策略 • 不要單獨教字,要在文章的上下文中辨識字及其意義;多閱讀,多認識新字詞。 • 大多數國字是由部件組成,學習認新字的策略是以字形、字音(聲旁)、字義(部首)部件 • 聲旁知識,表音 • 如有「表」聲部的皆唸「表」,如錶、裱、俵 • 「部首」知識,部首表義。 • 如「金」部表與金屬有關,因此鈽、銫、鈜都與金屬有關 • 如「水」部表與水有關,因此池、河、海都與水有關
斷詞的策略 • 閱讀理解需斷詞,讀者必須將字詞組合成合理的敘述,讀者需要與所讀文章有關的「背景知識」 • 靜不下心五成大學生閱讀有困難- 「五成」「大學生」比分開「五」「成大」「學生」合理
閱讀前的閱讀理解策略 • 藉看書名、插畫、圖表和相關項目(章節標題、摘要等)預覽文本,以引起一些想法、思考和相關的記憶和經驗。 • 透過預覽預測有關的主題,喚起兒童已經知道的,有助於兒童的理解,也知道閱讀材料的形式。這些預覽幫助兒童利用背景知識來處理內容和閱讀材料的形式。 • 詢問兒童問題,讓兒童從答案中自行建立閱讀的目的。
閱讀中的閱讀理解策略 • 回溯文章主旨來檢核理解,這可以透過釋義、聯想、問問題來完成(如:這有意義嗎?)。 • 整合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連結、創造圖像,並對作者所說再加一些詳述。 • 監控理解:藉著使用各種線索來想出不認識的字、決定閱讀材料的重要部分、遇到問題時運用修補策略(如:再讀一次、或繼續往下讀)。 • 繼續預測(問問題):根據答案再修正之前預測錯誤處,循序進行,直到完成。
閱讀後的閱讀理解策略 • 摘要並整合已讀的主題和中心思想、作者的主要目的和想法,了解全書的主要意義而不是各獨立章節的意義。 • 適當的回應:個人的、批判的、評鑑的和有創造力的讀後感。 • 藉著其他合適的資訊來交叉檢核。 • 確認閱讀的目的完成:問題都回答了嗎?作者的論述充足嗎?是否需要閱讀更多或蒐尋進一步的資訊嗎? • 學以致用。
閱讀理解策略習得的方式 • 從事有意義的閱讀及寫作。 • 讓學生擁有多元的閱讀及寫作經驗:和夥伴閱讀、文學圈、文本討論、寫下對話。 • 閱讀簡單及可預測的材料,討論較困難的書。 • 重讀書本以便獲得流暢度及整合策略。 • 學生讀後與他們談一談,瞭解閱讀困難的文章是用哪些策略?又有哪些策略是他們還可以試一試的。 • 學生需要知道如何和何時去針對個別的任務及材料採取適當的策略。
引發閱讀的動機 • 動機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原因。 • 閱讀動機:為什麼要閱讀 ? • 動機的基礎:對閱讀的意願和熱衷,同時牽涉到注意和參與。注意的和參與的學生可以學的更多、記憶的更久、並且更佳利用他們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
熱衷閱讀的教師 • 輔導者的角色,非權威的角色—書本和讀者的反應是中心焦點,非教師。 • 對文本的知識和閱讀的策略有全盤的瞭解。 • 提供學生團體討論架構、閱讀策略、以及適合討論的環境。 • 提問,教師透過文章或故事中問題的討論 • 利用問題塑造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
分享閱讀的心得 • 傳統的文學課程強調個人式、靜態式的閱讀。目前強調社會互動、動機、認知、知識的均衡。 • 語文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是社會互動的,在建構和延伸閱讀內容的意義時可以與他人分享與溝通。 • 閱讀教學不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教學,而是透過同儕和師生的互動來建構閱讀的意義。 • Vygotsky的鷹架理論,國小學童因認知上的限制,需要成人或同儕的幫助來進行閱讀理解以及提升其閱讀動機、態度和閱讀能力。
養成閱讀的興趣 • 興趣:是學習相關主題的主要動機。 • 閱讀興趣:我想要閱讀的是什麼?興趣是多樣化的,當孩子發現那些書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興趣喜好時,他們會喜歡閱讀的。身為老師必須傾聽孩子的心聲,協助他們將興趣和閱讀做連結,找到閱讀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