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四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黄河基本情况 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列宗渠,干流长 5464 公里,经过青、川、陕、甘、宁、蒙、陕、山、豫、鲁等九个省区,于山东垦利县如渤海。因水量小而变率大含沙量大出现善淤、善决、善徙,下游河床不断抬升 。. 黄河水系示意图. 黄河中游地区形势图. 二、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 3000 年内决口 1500 次,较大改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birc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

  2.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黄河基本情况 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列宗渠,干流长5464公里,经过青、川、陕、甘、宁、蒙、陕、山、豫、鲁等九个省区,于山东垦利县如渤海。因水量小而变率大含沙量大出现善淤、善决、善徙,下游河床不断抬升 。

  3. 黄河水系示意图

  4. 黄河中游地区形势图

  5. 二、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一、先秦北流为主期。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由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

  6. 二、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 • 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海,相对安流600年。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 三、南宋南流期。 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泗入淮。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进入了南流时期。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7. 近代东流时期: • 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分三支后汇合大清河在利津入海,结束了700多年的夺淮入海的历史,东流由渤海入海,形成今天的局面。 • 总体评价: 黄河在东流、北流、南流上往往是反复的(如何理解,请思考)。

  8. 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图略

  9. 黄河河口对于近海陆地的塑造(补充) • 黄河三角洲近海沿岸是一个泥沙淤进造陆和海岸侵蚀后退此长彼消的地区。1969年黄河改道由钓口河入海, 一年之内,河嘴向海延伸了28km ,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后,钓口河故道河口平均每年侵蚀后退 1000m 。据专家测算,黄河泥沙淤进与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的比值大约为 4:1 ,在 黄河年入海泥沙减少到 3亿吨 时,三角洲的海岸侵、淤状况将 基本平衡 ,即黄河口将不再向海延伸; 小于3亿吨 时,河口陆地海岸线将会 侵蚀后 退 。

  10. 三、黄河下游的湖泊沼泽 • (一)黄河下游湖泊总体概况: 地质时期华北平原在第三纪沉降形成了凹陷和洼地具有很多的天然湖泊。 黄河下游不断改道,形成新的众多湖泊。 经《水经注》记载下游1300多个,面积大小不等。

  11. (二)主要湖泊及其演变 • 荥泽:东汉淤平,今不存。 • 圃田泽:汉代具有一定面积,历代发展,清代围垦,成为陆地 • 菏泽:唐后期济水断流而逐渐消亡。 • 大陆泽:汉代延续至清朝,湖底抬升消失。 • 巨野泽:梁山泊,清后期成为面积小的东平湖。 • 洪泽湖 :三国时期有了雏形,金元扩大,明清修堰湖面扩大,成今日局面。

  12. 今日洪泽湖图

  13. 四黄河改道与水灾的原因 •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 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布的迁移。 • (二)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土壤的侵蚀70%是自然因素,30%是人为作用。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

  14. 第二节 长江的演变 •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宜昌以下长江中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15.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16. 荆江河道变迁图

  17.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 1、云梦泽的变迁 •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自然景观。

  18. 古代云梦泽变迁图

  19. 2、洞庭湖的变迁 • 据《山海经》、《庄子》等记载说明,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秦汉时期,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

  20. 洞庭湖航片与干涸河床

  21. 3、鄱阳湖的变迁 • 彭蠡——称彭泽、彭湖。全新世以来,古彭蠡泽与长江水面相连,《禹贡》中“彭蠡既潴”,“(汉水)东汇泽为彭蠡”的记载正说明这一点。但是彭蠡在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 4、震泽(太湖)的变迁 • 太湖,古称震,又名具区、笠泽,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面积2420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淡水湖。5、长江上游湖泊的变化

  22. 9—11世纪太湖水系略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