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56 Views
第 三章 农 村人口. 人口 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农村人口: 具有 “ 农业户口 ” 的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区别 : “ 农村人口 ” 是指按照户籍登记的农业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 一、农村人口的构成与变动. (一) 农村人口的 数量.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原因 ( 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客观上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 2 )家族文化的影响; ( 3 )传统观念的影响; ( 3 )人口政策的失误;
E N D
第三章 农村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农村人口: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区别:“农村人口”是指按照户籍登记的农业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
一、农村人口的构成与变动 • (一)农村人口的数量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原因 •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客观上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 (2)家族文化的影响; • (3)传统观念的影响; • (3)人口政策的失误; • (4)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二)人口分布 • “爱辉一腾冲线”:1935年胡焕庸教授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时提出来的,认为从黑龙江省爱辉至云南省腾冲可以划出一条虚拟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西北,地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在这条线的东南,地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居住着全国总人口的96%。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位于这条线东南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4%,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2.9%;该线西北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面积为57.1%。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位于这条线东南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4%,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2.9%;该线西北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面积为57.1%。 • 农村人口地理分布与全国总人口地理分布基本相同 • 2003年,“爱辉—腾冲”线西北侧的农村人口数为1.22亿,占全国农村人口13%;东南侧的农村人口数为8.15亿,占全国农村人口87%。
198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分别为3.4412亿、2.9745亿和2.0263亿,分别占农村人口总数40.76%、35.23%和24.01%。198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分别为3.4412亿、2.9745亿和2.0263亿,分别占农村人口总数40.76%、35.23%和24.01%。 • 1995年,东、中、西部农村人口分别为3.7342亿、3.2201亿和2.2132亿,所占比重分别为40.73%、35.12%和24.15%。 • 2004年,东、中、西部农村人口分别为3.8441亿、3.2891亿和2.2922亿,所占比重分别为40.78%、34.90%、24.32%。 • 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三)农村人口的构成 • 人口构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的组成情况。人口构成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是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 • 年龄构成也称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 性别构成也称性别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通常用男女人数之比(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来表示。
1、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 2003年全国和乡村人口的年龄构成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人数10%以上,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7%以上,那么,该国家或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人数10%以上,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7%以上,那么,该国家或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 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10.41%,其中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9.68%,而农村为10.92%。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高达8811万,占总人口6.96%,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5938万,占农村总人口7.35%。 • 为什么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加突出?
200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35%,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将上升到13%,2040年将上升到19%,2050年将上升到25%。200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35%,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将上升到13%,2040年将上升到19%,2050年将上升到25%。
2、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性别比多在100以上,发达国家在100以下,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性别比在95-105之间。 • 我国人口性别比大约为106。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前后,中国可婚男性人口可能过剩2400万左右。也有人计算,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
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亚·博尔合作出版《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100,认为这将导致在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亚·博尔合作出版《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100,认为这将导致在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 • 妇女的缺乏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等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他们在社会经济最底层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光棍阶层。 • 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通过暴力和犯罪方式联合起来。中国清朝末年的“捻军”就是一个例子。 • 为了提防“光棍乱国”,政府会考虑将这股“祸水”引向国外:或者通过鼓励年轻男子向外移民;或利用他们为政府的海外军事冒险服务。
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为107,而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城市人口性别比为99。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为107,而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城市人口性别比为99。 • 2006年,农村0-4岁的性别比为126,5-9岁的性别比为121,而城市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分别为112和115。 • 2007年,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高达123:100。 • 农村人口性别构成的总体特征是男性比例大,性别比例失调,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
二、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 农村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质量问题和人地关系矛盾。 • (一)人口质量问题 •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1、身体素质比较差,农村死亡率较高。2004年,农村新生儿死亡率为23.2‰,比城市高1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农村婴儿死亡率为33.1‰,比城市高20.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 • 2、科学文化素质偏低。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7.46%,小学程度的占29.20%,初中程度的占50.38%,高中程度的占10.05%,中专程度的占2.13%,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占0.77%。
3、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广大的农民,封闭保守的意识、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依赖心理和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
(二)人地关系矛盾 • 首先,农村人口数量剧增,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 • 1949年我国农村人口为4.84亿,1980年为7.96亿,1990年为8.96亿,2000年为9.28亿,2004年为9.42亿,2005年为9.49亿,2006年为9.43亿,2007年为9.52亿, 2008年为9.55亿。 • 其次,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7亩 • 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 • 198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1亩 • 199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26亩 • 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4亩 • 2005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
1978年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31万公顷 • 1998年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为595万公顷 • 2005年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91万公顷 • 2005年,江苏省总人口为7474万,粮食总产为2834万吨,人均粮食380公斤。 • 2030年,江苏省总人口达到8200万,按人均粮食400公斤计,约需粮食3280万吨。 • 2030年,江苏省耕地大约413.3万公顷,水稻和小麦的总产量为2817万吨,粮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全省人口的消费需要。
(三)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 • 1、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农村人口管理 • 2、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4、保护耕地数量,合理开发土地
1、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农村人口管理 • 据测算,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少生了3.4亿人口。 • 按照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3.7亿、14.6亿,2033年前后将达到15亿左右,以后才开始不断下降。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 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根本途径。农村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4、保护耕地数量,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 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确保耕地数量;对开发区进行合理规划,压缩开发区占用的耕地面积;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成本;提高农村建筑业水平,增加农村住房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