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349 Views
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約西元 1508 - 1512 年(梵諦崗西斯汀教堂天頂). 根據舊約聖經的記載,世界是由上帝所創造,在第一天的時候,他說「要有光」,於是世界便產生了光明與黑暗,在第二天時,他創造了天,在第三天,創造了地面與海洋、青草樹木 ﹔ 於是上帝便這樣每天創造新事物,一直到了第六天,上帝決定依照他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類,而這幅畫,就是畫出上帝創造亞當的情景。. 逐出伊甸園. 作者:馬薩其歐 (Masaccio) 時間:西元 1425 年- 1428 年。 館藏地:聖瑪利亞大教堂,布蘭卡西禮拜堂藏。
E N D
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約西元1508 -1512年(梵諦崗西斯汀教堂天頂) 根據舊約聖經的記載,世界是由上帝所創造,在第一天的時候,他說「要有光」,於是世界便產生了光明與黑暗,在第二天時,他創造了天,在第三天,創造了地面與海洋、青草樹木﹔於是上帝便這樣每天創造新事物,一直到了第六天,上帝決定依照他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類,而這幅畫,就是畫出上帝創造亞當的情景。
逐出伊甸園 作者:馬薩其歐 (Masaccio) 時間:西元1425年-1428年。 館藏地:聖瑪利亞大教堂,布蘭卡西禮拜堂藏。 取材《聖經》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有一天,蛇指着善惡樹對獨自在園中的夏娃說:「這棵樹上的果實好看嗎?」,夏娃說:「好看!」,蛇又說:「好吃嗎? 」,夏娃說:「没有吃過。 」,蛇說:「你為什麼不學著吃呢?」,因此夏娃偷吃了禁果,覺得很好吃,又引誘亞當吃,頓時兩人的眼睛都亮了。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知道了,擔心再偷吃生命樹果實就會和自己一樣永生不死,於是就派天使將他們逐出伊甸園,放逐到大地,並詛咒:「人必终身勞苦,地裡才能長出東西養活自己。
瑪琍亞的誕生 基爾蘭達尤,西元1485-1490年(佛羅倫斯.聖.瑪莉亞.諾維拉教堂) 這幅畫取材自《聖經》的瑪莉亞,但是,我們看到的卻像是在佛羅倫斯的富裕市民家庭裡,誕生了一位小嬰兒,那種平凡的事物。年輕的媽媽面帶幸福的微笑,把孩子抱在懷中,讓前來慶賀的親友們看。訪客的神情似乎顯得端莊、穩重許多,暗示著這孩子誕生含有神聖的使命。
天使報喜 李奧納多,達文西,西元1475-1478年(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本畫取材於《新約聖經》,聖母瑪莉亞已許配給約瑟,尚未結婚便受聖靈懷孕。天使加百利奉上帝之命來通知瑪莉亞,瑪莉亞得知此情而顯得十分驚慌不安的情節。當瑪莉亞正在庭院看書,天使降臨而跪在草地向他傳達旨意:「瑪莉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為他取名耶穌。」
基督受洗圖 馬可福音第一章9至13節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但河裏受了約翰的洗。祂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裏去。祂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祂。(可一:9-13) 這張畫作目前收藏於烏茲美術館的畫作(1475 - 1478)為聖薩維修道院所訂作,由羅奇歐與弟子們合作完成,除了達文西之外,藝評家發現波提切利也在其中貢獻了他的手筆。
瑪格達琳 作者:唐納太羅 時間:西元1445年-1455年。 館藏地:佛羅倫斯.洗禮堂 。 取材《聖經》的一個故事,述說一位妓女因受到基督的感化,虔誠地懺悔往昔所有造作,如槁木死灰般的她,雙手合十,用盡己力刻苦修行、懺悔。因此,得到特赦而得以受到上帝感召,成為聖女。
最後的晚餐 作者: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時間:西元1494年-1498年。 館藏地:米蘭聖母院藏。 這幅畫描寫聖餐情景,耶穌擺設了聖餐,對門徒說:「吃吧,這就是我的身軀。」。此時,也正是宣布猶大將出賣耶穌的時刻。
聖母升天 作者:提香 (Titian) 時間:約西元1516年-1518年。 館藏地:威尼斯聖母瑪利亞古洛利奧薩. 迪.弗拉里教堂藏。 在《啟示錄》中記載:「天上出現了大異兆,有一個女子身披太陽,腳踏月亮,在她頭上,帶著十二顆的冠冕。」對《啟示錄》的毒龍(魔鬼)與女人及其子戰鬥的情形,聖徒們認為這個女人就是瑪利亞,所說的戰鬥是指魔鬼與天主子民間的鬥爭。
參考文獻 [1]第十五章-天人之際的宗教藝術. Http://http://www2.tku.edu.tw/~tahx/lau/list15.htm [2]陳終道牧師,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一三期. Http://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glb.php?GLID=11301 [3]大紀元文化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6/c14988.htm [4]享德里克.房龍,好讀出版有限公司,”西方美術簡史”,2005年6月15日. [5]法蘭切斯卡.達柏里尼,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達文西”,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