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Chapter 5

Chapter 5. 代謝作用 Metabolism. 5.1 代謝意義與型態. 代謝 (metabolism): 生物體以自營或異營方式,分解 (catabolism) 或合成 (anabolism) 外來的物質,以獲得維繫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新細胞。因此代謝之主要目的為 : 1. 能量 2. 新細胞 代謝可分為幾型態 : 一 、以最終電子接受者分類 二 、好氧代謝與厭氧代謝 三 、分解作用與合成作用 四 、以物質分類. 一 、以最終電子接受者分類 氧化 : 失去電子 還原 : 得到電子 1. 發酵作用 : 以有機物為最終電子接受者

blaise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5 代謝作用 Metabolism

  2. 5.1 代謝意義與型態 代謝(metabolism): 生物體以自營或異營方式,分解(catabolism)或合成(anabolism)外來的物質,以獲得維繫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新細胞。因此代謝之主要目的為: 1. 能量 2. 新細胞 代謝可分為幾型態: 一、以最終電子接受者分類 二、好氧代謝與厭氧代謝 三、分解作用與合成作用 四、以物質分類

  3. 一、以最終電子接受者分類 氧化:失去電子 還原:得到電子 1.發酵作用: 以有機物為最終電子接受者 2.呼吸作用:以無機物為最終電子接受者 (1)有氧呼吸: 以氧為最終電子接受 者 (2)無氧呼吸: 非以氧為最終電子接 受者,以硝酸鹽或硫 酸鹽為最終電子接受 者

  4. O2 H2O 0 -2 NO3-1 NO2-1 N2 NH4+1 +5 +3 0 -3 SO4-2 SO3-2 S H2S +6 +4 0 -2 最終電子接受者氧化數之變化

  5. 5.2 酶的作用 5.2.1 酶的性質 1. 中國歷史在,幾千年前已有發酵飲料及發酵食品。 2. 十九世紀巴斯德等人,認為酒精發酵是酵母細胞活動之結果,因此有活體酵素和非活體酵素的名稱。 3. 1878年,才有酶(enzyme)之名稱。 4. 1913年,Michaelis &Menten總結前人研究,提出-米氏學說,為酶的反應機制一重要突破。

  6. 酶除蛋白質結構外,還要有多個輔助因子(cofactor)才能作用。這輔助因子包括:酶除蛋白質結構外,還要有多個輔助因子(cofactor)才能作用。這輔助因子包括: 1.輔基(prosthetic group) 2.輔酶(coenzyme) 3.金屬離子(metal ions): K、Ca、Mg、 Co、Fe、Zn、Mn、Mo etc 酶本體(apoenzyme): 去掉輔基、輔酶 全酶(holoenzyme): 加入輔基、輔酶

  7. 來源: 高立出版公司 基本微生物學 第8章

  8. 酶可分為: 1. 按功能分類: 外分泌酵素(exoenzyme)和 內分泌酵素(endoenzyme) 2. 依生成之方法分類: 基本酵素(constitutive enzyme): 固定存 在或合成原生質與正常能量生產有關之 酵素。 誘導性酵素(inducible enzyme): 誘導生 成在特殊營養條件下生存之酵素。 3. 依作用性質分類: 氧化還原酶類、轉移酶類、水解酶類、 解離酶類、異構酶類、合成酶

  9. 5.2.2 酶之催化作用 E + S ES E + P 由此式可知酶之催化作用是基於: 1. 基質為酶催化之主要化合物或物質 2. 基質之轉化發生在酶與基質結合之後 3. 基質所轉成之化合物即為生成物 4. 酶在反應中未被用盡,釋放後可跟更多 基質作用

  10. 酶跟催化劑之相同處: 1. 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 不改變化學反應之平衡點 3. 可降低反應之活化能 酶跟催化劑之相異處: 1. 酶之催化效率較高 2. 酶具有高度特定性 3. 酶易失去活性 4. 酶活性具有調節控制 5. 酶會受輔助因子之影響

  11. 5.2.3 催化機構與動力學 將反應速率與基質濃度作圖,可以發現 有一級反應(first order reaction)、混合 級反應(mixed order reaction)及零級反 應(zero order reaction)。 因此酶和基質結合之模式有: 1. 鎖與鑰匙 2. 誘導配合

  12. 5.2.4 影響催化因素 (一) 、 酶濃度 (二) 、pH 1. 酶變性,改變構形 2. 酶雖不變性,但活性受影響 3. 官能基之解離 (三) 、溫度。 Q10:升高10度,速率加倍 (四) 、活化劑與抑制劑 1. 競爭性抑制 : 如丙二酸對琥珀酸去氫 酶之抑制 2. 非競爭性抑制 : 如重金屬離子

  13. 5.3 一般代謝途徑 基質進入細胞才能被微生物代謝,經由這些中心代謝路徑,達同化作用: 一、EMP 路徑(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 Glucose + 2ATP + 2NAD+ 2Pyruvic acid + 4ATP + 2NADH2 此路徑沒有氧氣參與,因此,好氧性或厭氧性微生物皆可進行。

  14. 二、TCA 循環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三梭酸循環或檸檬酸循環,又稱 Krebs cycle。 Pyruvic acid + 4 NAD + FAD 3CO2 + 4 NADH2 + FADH2 + GTP 作用: 1. 將有機物氧化,獲得能量 2. 提供生物合成所需之前驅物

  15. 三、ED路徑( Entner-Doudoroff Pathway) Entner & Doudoroff研究葡萄糖代謝時,發現在Pseudomonas屬及相關菌屬一特殊代謝方式。主要是產生葡萄糖酸之衍生物,再經EMP路徑。 Glucose + ATP + NADP + NAD 2 Pyruvic acid + 2ADP + NADPH2 + NADH2

  16. 四、 HMP 路徑(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此路徑可將glucose完全氧化有2個重要功能是: 1. 提供生物合成反應所需之NADPH2 2. 提供DNA 和RNA合成所需之五碳糖 此反應分成2部份反應: 1. glucose 轉變成ribulose-5-phosphate 2. 6 ribulose-5-phosphate轉變成 5 glucose-6-phosphate 6 ribulose-5-phosphate + 12NADP + 7H2O 5 glucose-6-phosphate + 6CO2 + 12NADPH2 + H3PO4

  17. 五、 β-氧化路徑(β - oxidation pathway) 為脂肪類物質之代謝路徑。三甘油脂(triglyceride)是脂肪酸的甘油酯,被脂肪分解酶(lipase)加水分解後生成脂肪酸及甘油,而甘油轉變成甘油磷酸(glycerol-phosphate)後,可經EMP路徑代謝。每次重覆以乙醯基-輔酶A(acetyl-CoA)形式移走2個碳原子。非偶數碳原子最終以丙醯基-輔酶A(propionyl-CoA)繼續代謝。 合成則是依分解之反路徑進行。

  18. 5.4 好氧代謝 廢水處理中有機物經生物轉化成CO2及 H2O大致經下列階段 1. 溶解性有機物送至微生物體內 被動擴散、順送擴散、主動運輸及集體輸送。 以集體輸送之效率最高,其主要在細胞膜生成 攜帶者-基質之混合物,藉生物體內活化能將 混合物以逆濃度差方式進入細胞質。因此基質 常改變成不同化學形式,如醣類之運送常轉變 成磷酸酯,再進入細胞質。 2. 溶解性有機物經EMP路徑分解成丙酮酸 3.丙酮酸經氧化生成乙醯基-輔酶A 4.乙醯基-輔酶A經TCA cycle氧化成CO2及 H2O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