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1.01k Views
第 8 章 GPS 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8.1 GPS 概述 73 年 12 月,美国国防部组织 开始研制新一代军用卫星导航系统 ——GPS , 89 年 2 月 14 日发射第一颗 GPS 卫星, 94 年 3 月 28 日发射完第 24 颗卫星, 目前在轨卫星数超过 32 颗。 均匀分布在 6 个与赤道倾角为 55° 的近似圆形轨道上, 每个轨道 4 颗卫星运行,距地表平均高度 20200km , 速度为 3800m/s ,运行周期为 11h58min 。 每颗卫星覆盖全球 38 %的面积, 保证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高度 15° 以上天空
E N D
第8章 GPS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 §8.1 GPS概述 • 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组织 • 开始研制新一代军用卫星导航系统——GPS, • 89年2月14日发射第一颗GPS卫星, • 94年3月28日发射完第24颗卫星, • 目前在轨卫星数超过32颗。 • 均匀分布在6个与赤道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 • 每个轨道4颗卫星运行,距地表平均高度20200km, • 速度为3800m/s,运行周期为11h58min。 • 每颗卫星覆盖全球38%的面积, • 保证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高度15°以上天空 • 能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
Xll lll Xl Vl 距 离 测 定 原 理
lX Xll l ll X lll Xl lV Vlll V Vl Vll 距 离 测 定 原 理
Xll lll Xl Vl Vll 距 离 测 定 原 理
lX Xll l ll X lll Xl lV Vlll V Vl Vll 距 离 测 定 原 理 距离 = 传播时间 x 光速
点 位 测 定 原 理 R1 我 们 必 定 在 以 R1 为 半 径 的 球 面 的 某 个 点 上
点 位 测 定 原 理 R1 R2 2 个 球 面 相 交 成 一 个 圆 弧 点 位 被 限 制 在 一 曲 线 上
点 位 测 定 原 理 R1 R3 R2 3 个球面相交成一个点 3 个距离段可以确定纬度,经度,和高程 点 的 空 间 位 置 被 确 定
§8.2 GPS的组成 • 工作卫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 • §8.2.1 地面监控系统 • 卫星广播星历包含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参数, • 每颗卫星广播星历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 • 地面监控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
(1) 监测站 • 在主控站控制下的数据自动采集中心, • 设有双频GPS接收机、高精度原子钟、气象参数测试仪 • 计算机等设备。 • 完成对GPS卫星信号的连续观测,搜集当地气象数据, • 观测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 • (2) 主控站 • 协调和管理所有地面监控系统工作。 • ① 根据观测数据,推算编制各卫星星历、卫星钟差 • 大气层修正参数,数据传送到注入站。 • ② 提供时间基准。各监测站和GPS卫星原子钟应与 • 主控站原子钟同步,或测量出其间钟差, • 将钟差信息编入导航电文,送到注入站。 • ③ 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使之沿预定的轨道运行。 • ④ 启动备用卫星,以代替失效的工作卫星。
(3) 注入站 • 在主控站控制下, • 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 • 其它控制指令注入卫星存储器 • 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 • 除主控站外,整个地面监控系统无人值守。 • §8.2.2 用户设备 • GPS接收机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 GPS接收机包括接收天线、主机、电源。
GPS接收机任务 • 捕获卫星信号,跟踪并锁定卫星信号, •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 测量出测距信号从卫星传播到接收机天线的时间间隔, • 译出卫星广播的导航电文, • 实时计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 用途——导航型、测地型和授时型; • 载波频率——单频接收机(用1个载波频率) • 双频接收机(用2个载波频率)。
§8.3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 根据测距原理,GPS定位方式分为 • 伪距定位、载波相位测量定位、GPS差分定位。 • 根据待定点位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 • §8.3.1 卫星信号 • 载波、测距码(C/A码和P码)、数据码(导航电文或称D码), • 在同一个原子钟频率f0=10.23MHz下产生。
(1) 载波信号 • 载波信号频率用无线电波段的两种不同频率电磁波。 • L1载波:f1=154×f0=1575.42MHz,λ1=19.03cm • L2载波:f2=120×f0=1227.60MHz,λ2=24.42cm • 载波L1上调制有C/A码、P码和数据码, • 载波L2上只调制有P码和数据码。 • 测距码由0,1组成的二进制编码。 • 一位二进制数——比特(bit), • 每秒钟传输比特数称为数码率。 • 卫星的两种测距码C/A码和P码属于伪随机码, • 具有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周期性,容易复制。
测距码测距原理 • 卫星时钟控制发射某一结构测距码, • 经Δt时间传播后到达GPS接收机; • GPS接收机产生结构相同的测距码——复制码 • 复制码延迟时间τ后与接收的卫星测距码比较, • 调整延迟时间τ使两个测距码完全对齐 • 复制码延迟时间τ=Δt。 • C/A码码元宽度对应的距离值293.1m, • 卫星与接收机测距码对齐精度1/100,测距精度2.9m; • P码码元宽度对应距离29.3m, • 卫星与接收机测距码对齐精度1/100,测距精度0.29m。 • P码测距精度高于C/A码10倍, • C/A码为粗码,P码为精码。 • P码受美国军方控制,一般用户只能用C/A码测距。
(2) 数据码 • 导航电文,也称为D码, • 包含了卫星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系统、 • 卫星时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 • 由C/A码捕获P码的信息。 • 导航电文是二进制码, • 依规定的格式按帧发射, • 每帧电文的长度为1500bit,播送速率为50bit/s。
§8.3.2 伪距定位 • 单点定位和多点定位。 • 单点定位——GPS接收机安置在测点上 • 锁定4颗以上的卫星, • 将接收到的卫星测距码与接收机产生的复制码对齐 • 测量与锁定卫星测距码到接收机的传播时间Δti • 求出卫星至接收机的伪距, • 从锁定卫星广播星历获取卫星的空间坐标, • 用距离交会原理解算出天线所在点的三维坐标。 • 伪距观测方程有4个未知数,锁定4颗卫星时方程有唯一解 • 伪距观测方程没有考虑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误差、 • 星历误差影响,单点定位精度不高。 • C/A码定位的精度为25m,P码定位的精度为10m。
多点定位——多台GPS接收机(2~3台)安置在不同测点上,多点定位——多台GPS接收机(2~3台)安置在不同测点上, • 同时锁定相同卫星进行伪距测量, • 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误差、 • 星历误差的影响基本相同, • 计算各测点间的坐标差(Δx,Δy,Δz)时, • 可消除上述误差影响, • 使测点之间的点位相对精度大大提高。
§8.3.3 载波相位定位 • 载波L1,L2的频率比测距码(C/A码和P码)频率高, • 波长比测距码短很多,λ1=19.03 cm,λ2=24.42cm。 • 使用载波L1或L2作测距信号, • 将卫星传播到接收机天线的余弦载波信号 • 与接收机基准信号比相求出相位延迟计算伪距, • 可获得很高的测距精度。 • 如果测量L1载波相位移误差为1/100, • 伪距测量精度可达19.03cm/100=1.9mm。
(2) 载波相位相对定位 • 用两台GPS接收机,分别安置在两测点, • 两测点的连线——基线。 • 同步接收卫星信号, • 用相同卫星相位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 解算基线向量在WGS-84坐标系中的坐标增量(Δx,Δy,Δz), • 确定它们的相对位置。 • 若一个测点坐标已知,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测点坐标。 • 根据相位观测的线性组合形式, • 载波相位相对定位——单差法、双差法和三差法。 • 介绍前两种。
§8.3.4 实时差分定位 • 在已知坐标点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基准站 • 用已知坐标和卫星星历算出观测值的校正值, • 通过无线电通讯设备——数据链, • 将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GPS接收机——移动站 • 移动站用接收到的校正值对自身GPS观测值进行改正, • 消除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 • 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误差。 • 应用带实时差分功能的GPS接收机才能够进行。
§8.4 GPS测量的实施 • 方案设计、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 •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 (1) 精度指标 • 使用载波相位静态相对定位法, • 用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 • 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同步观测。 • 控制网精度指标是以网中基线观测误差定义。 • mD=a+b×10-6D • a——固定误差, b——比例误差, D——基线长。
(2) 观测要求 • 同步观测时, • 测站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数据记录——观测时段, • 卫星与接收机天线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卫星高度角, • 点位图形强度因子PDOP—— • 一组卫星与测站构成的几何图形形状与定位精度关系数 • PDOP与观测卫星高度角及观测卫星空间分布有关。 • 观测卫星高度角越小,分布范围越大,PDOP值越小。 • 当卫星高度角设置为≥15°时,点位PDOP值不宜大于6。 • GPS接收机锁定一组卫星后, • 将自动计算出PDOP值并显示在屏幕上。
(3) 网形要求 • GPS接收机观测,不要求各站点间相互通视。 • 网形设计,根据控制网用途、现有GPS接收机台数 • 分两台接收机同步观测、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 • 多台接收机异步观测三种方案。 • 介绍两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方案。 • 1) 静态定位 • 两台接收机轮流安置在每条基线端点 • 同步观测4颗卫星1h左右, • 或同步观测5颗卫星20min左右。 • 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控制网, • 如桥梁控制网或隧道控制网。
2) 快速静态定位 • 测区中部选一测点为基准站 • 安置一台接收机, • 连续跟踪观测5颗以上卫星; • 另一台接收机 • 依次到其余各点流动设站观测, • 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 • 每点观测1~2min。 • 用于控制网加密和一般工程测量 • 控制点选在——天空视野开阔、 • 交通便利、远离高压线、 • 变电所及微波辐射干扰源的地点
WGS-84坐标系 • 与测区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 至少有2个及以上的GPS控制网点 • 与测区坐标系的已知控制网点重合。 • 坐标转换计算由GPS附带数据软件自动完成。
§8.5 南方测绘灵锐S82双频GPS RTK操作简介 • 灵锐S82 GPS RTK——南方测绘2005年10月产品, • 标准配置——一个基准站+一个移动站, • 可根据需要购买任意个移动站。 • 基准站由主机、数传电台、发射天线与电瓶组成; • 每个移动站的设备——一个主机与一个JETT手簿, • 移动站电台模块放置在主机内, • 通过主机顶部的数据链天线接发数据, • 手簿与接收机间通过内置的蓝牙卡进行数据通讯。
技术参数 • 独立24通道,L1/L2双频跟踪信号, • 静态测量模式的平面精度5mm+1ppm, • 高程精度为10mm+2ppm, • 静态作用距离≤80公里,静态内存32M; • RTK测量模式平面精度——2cm+1ppm, • 高程精度为5cm+1ppm, • 数传电台的发射功率为25W/15W(H/L)。
(3) 基本操作 • 静态与动态两种工作模式 • 等级控制测量选择静态模式, • 碎部点坐标采集与工程放样选择动态模式。 • 静态模式 • 仪器采集的卫星数据自动存储在主机内的32MB闪存中, • 数据采集间隔设为1s时,连续采集时间可达40h。 • 外业数据采集完后, • 数据线连接主机USB口与PC机USB口, • 操作Gpsadj软件下载数据, • 在Gpsadj中完成基线向量解算与网平差,获得测点坐标。 • 动态模式 • 在JETT手簿上操作南方测绘工程之星软件完成。
3) 使用工程之星2.0进行动态数据采集操作简介 • 基准站安置在已知点, • 也可安置在测区范围地势较高的任意点 • 连接好电缆,打开基准站主机与数传电台电源, • 打开移动站主机与JETT电源, • 量取基准站和移动站的仪器高。 • 双击“工程之星2.0”桌面图标,打开工程之星, • 执行下拉菜单“工具/其它/查看卫星图”命令, • 观看当前接收到的卫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