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1.44k Views
第十課 用奇謀孔明借箭 羅貫中. 一、 題解 二、 作者介紹 三、 《 三國演義 》 探究 四、 補充資料 五、 課文賞析 六、 文章結構表. 七、 語文萬花筒 八、 寫作指引 九、 問題與討論 十、 牛刀小試 十一、 好站連結. 目次. 一、題 解. 出 處 背 景 故事雛形. 草船借箭圖. 出 處. 選自三國演義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及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本). 黃蓋受刑. 背 景 — 赤壁大戰前夕.
E N D
一、題解 二、作者介紹 三、《三國演義》探究 四、補充資料 五、課文賞析 六、文章結構表 七、語文萬花筒 八、寫作指引 九、問題與討論 十、牛刀小試 十一、好站連結 目次
一、題 解 出 處 背 景 故事雛形 草船借箭圖
出 處 • 選自三國演義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及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本) 黃蓋受刑
背 景—赤壁大戰前夕 •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迎獻帝於許昌,自任丞相,在掃平北方群雄後,企圖一舉消滅南方的孫權、劉備,一統天下。情勢危急之下,諸葛亮過江遊說,促成孫劉聯合抗曹。
背 景—赤壁大戰前夕 此時周瑜為東吳都督,精明幹練,卻嫉賢妒能,因此在赤壁之戰前夕,欲借造箭事加害諸葛亮,為諸葛亮識破,遂有草船借箭的故事。
「借箭」雛形 濡須之役,曹操攻孫權: 孫曹二軍對峙,孫權乘船視察敵情,曹軍萬箭齊發。孫船受箭,因重量不平衡,可能翻覆,孫權於是下令將船身掉轉,以另一面受箭,箭均船平,方才得以回航。
「借箭」雛形二 周瑜借箭(出自三國志平話): 赤壁之戰曹操與周瑜相會於江上,隔船對話完畢,周瑜回返,曹軍蔡瑁、蒯越率幾十艘船追上來。周瑜命一艘大船、十艘小船,每船一千人,放箭迎擊敵軍。蔡、蒯令數千人一齊放箭,周瑜以帳幕圍繞船隻,任曹兵放箭。船左邊射滿了箭,就掉過船頭,讓曹軍射右邊,過了片刻,右邊也射滿了箭。東吳軍隊共得約數十萬枝箭,周瑜大喜,高呼「謝丞相箭!」
「稻草人」雛形 安祿山叛變,張巡以稻草人借箭: •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玄宗安史之亂時,張巡守雍丘,為叛賊令狐潮所困,矢盡援絕。遂束草人千餘個,被以黑衣,黑夜中自城牆墜下,賊人不察,爭相發箭,張巡因而得箭數十萬。羅貫中巧妙地移用、改寫史料,以生花妙筆寫出這篇精采的「草船借箭」。
二、作者介紹 羅貫中
羅貫中 生平 • 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太原人,約生於元末,卒於明初。生平事蹟鮮少記載。 • 生當亂世,懷才不遇,遂以三國志平話為藍本,著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以抒心中不平之氣。
羅貫中 著作 • 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有 (一)小說四種: 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最具代表性,藝術成就最高) 、殘唐五代史演義、隋唐兩朝志傳、三遂平妖傳。 (二)雜劇三種: 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其中僅第一種流傳後世。
羅貫中 師承 • 相傳為小說家施耐庵弟子。明清多種水滸傳刊本亦署羅貫中「編輯」或「纂修」。所以羅貫中為施耐庵門人及朋友之說。 • 施耐庵,元末人。著有水滸傳,為我國最早的長篇白話小說。 施耐庵與羅貫中師生像
三、 《三國演義》探究 三國演義簡介 成書經過 藝術成就 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三國演義卷頭語
三國演義簡介~流行最廣的通俗歷史小說 •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傳、三國志傳通俗演義、三國英雄志傳、三國全傳 • 內容:演述東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黃巾賊起,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西元二八O)東吳滅亡,首尾九十七年間史事。
三國演義簡介~流行最廣的通俗歷史小說 • 創作素材來源~~七分事實、三分虛構 1、大都以正史三國志作根據,不同的 是,三國志以魏為正統,三國演義 則尊蜀貶魏。 2、民間傳說、講史話本和戲曲。 • 特色:刻劃人物,舖陳情節,務求誇飾而不過分違背史實,奇特而仍近乎人情,兼顧了歷史的真實性,與小說的藝術性。
三國演義體裁~章回小說 • 章回小說:分章分回,每回皆有回目,此乃受說書影響。每回最終出現「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羅貫中依此將三國演義分為240回。 • 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清.李漁 選定,四大奇書為明代小說代表)
成書經過 三國志裴松之注 保留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三國演義大量採用,如空城計等。此外,三國演義也化用世說新語中三國人物的趣聞軼事。 魏晉南北朝 三國故事已變成說書藝術的重要素材,而許多唐詩吟詠三國的人與事,如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隋唐 宋元 宋代時「說三國」已成流行的說書風氣。元雜劇則上演許多三國故事。此外,元代有「三國志平話」,內容多被羅貫中採用加工,是三國演義的成書重要影響。
成書經過 清 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改削三國演義,改正內容,辨正史事,此即目前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志通俗演義 清初刻 彩色套印本
藝術成就 • 人物刻劃活潑深刻 1、透過人物自身言行或環境變化,表現人物思想性格 2、只以粗略勾勒、環境氣氛渲染,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威震長阪橋」 • 戰爭描寫高度藝術化 1、突出重點,如赤壁之戰、失街亭、空城計等 2、側重於人物描寫 3、以鬥智為主 4、善於虛構與誇張
藝術成就 • 小說結構精細縝密~~章法完整 1、序幕(1-36回):群雄競逐 2、主峰(36-105回):三顧茅廬至孔明歸天 3、尾聲(106-120回):三分歸統一的局勢逐漸形成 • 藝術語言豐富生動 庸愚子評三國演義云:「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不甚深」指的是語言的通俗性,「言不甚俗」指的是語言的文學性。二者結合,使作品的語言既有文言文的簡明精粹,又較生動淺近,這是三國演義不同於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紅樓夢之處。
藝術成就~胡適.三國演義序言 • 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來,無數的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裡得著了無數的常識與智慧,從這部書裡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裡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他們不求高超的見解,也不求文學的技能;他們只求一部趣味濃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書。四書五經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廿四史與通鑑、綱鑑也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但是三國演義恰能供給這個要求。……我們都曾嘗過他的魔力,我們都曾受過他的恩惠,我們都應該對他表示相當的敬意與感謝!
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 地位: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為我國最早出現、藝術相當成熟的長篇章回小說,在小說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對小說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此書一出,為後代同類的長篇小說創作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 對戲曲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許多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被寫成各式各樣的戲曲,搬上舞臺演出,對京劇的影響尤為深遠
四、補充資料 草船借箭圖 世說新語與三國演義 楹聯與三國演義 三國人物知多少? 周瑜的胸襟 魯肅的才能和眼光
世說新語與三國演義 世說新語中有關三國人物的故事,三國演義部分直接取用,部分略改文字。例如: • 1、喬玄稱曹操為「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 2、曹操於行軍途中,以「前有梅林」激勵士氣, 使將士們「聞梅止渴」 • 3、曹植七步成詩 • 4、孔融十歲時,陳煒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嘲弄他,他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回擊 • 5、鄧艾(三國名將)以「鳳兮,鳳兮,則是一 鳳」回擊時人對自己口吃的嘲笑 • 6、楊修才思敏捷的故事(絕妙好辭)
三國人物廟祀楹聯欣賞 • 諸葛亮 (武侯祠) (1)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2)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3)三顧感殊知,西取東和,遠謨早定三分鼎 兩川臻大治,南征北伐,遺表長留兩出師
三國人物廟祀楹聯欣賞 • 周瑜(墓聯) 顧曲有閑情,不礙破曹真事業 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 魯肅(墓聯)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音ㄩˋ)上 侍吳親漢冑,此心與武侯同 【荀彧】曹操謀士,曾建議曹操迎漢獻帝建都許昌
三國人物知多少? • 根據毛宗崗本三國演義,粗略統計,其中有姓氏之人物,共有九百八十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書僮、牧童等無姓無名之人也算入,共有一千一百多人。 • 作者在處理這麼多人物時,主從分明,詳略得體,而書中所歌頌的蜀漢主要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孔明等,是全書的主體,寫來有始有終,交代極為清楚
周瑜的胸襟 三國演義中,周瑜才高量狹,褊急善妒。但正史中周瑜是個「雅量高致」的人,三國志周瑜傳稱其「性度恢廓(即性情度量廣闊)」,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說:東吳大將程普,追隨孫堅,立下戰功,東吳早期諸將,以程普最為年長,時人皆呼程公。周瑜年輕位尊,程普心有不服,數度陵侮周瑜,周瑜則折節容下,不與之計較,最後程普終於敬服而親重之,向他人誇讚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周瑜的胸襟,於此可見。
周瑜的胸襟 • 周瑜在歷史上的原貌至宋代都還獲得應有的尊重,例如蘇軾念奴嬌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極力讚頌周瑜的儒雅倜儻。 • 但元代,無論是雜劇或三國志平話,開始扭曲周瑜的形象,三國演義更是透過出色的創作藝術,刻意塑造,於是周瑜才大量小,遂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魯肅的才能和眼光 三國演義中,魯肅給人的印象就是坦率淳厚,一派長者之風。然而,歷史上的魯肅並非如此,三國志魯肅傳云: 「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陣),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 由本段敘述可知魯肅文才武略都有過人之處,算得上是當時的英雄人物。
五、課文賞析 故事情節奇特 --三奇製造懸念 三奇營造高潮 人物性格突出 草船借箭圖
故事情節奇特—先以三奇製造懸念 • 「借箭」始末是情節重心所在。箭本是造出來的,而孔明卻是向敵軍「借」來,本文情節的奇特正是由此一「借」字而來。有此「借箭」之事,原因在於周瑜忌賢,欲藉機除去孔明。小說先以三奇製造懸念: • 一奇:周瑜以公務為名,強委孔明以監造十萬枝箭的重任,居心叵測,步步設計,孔明明知是計,卻甘心入彀,此一奇也
故事情節奇特—先以三奇製造懸念 • 二奇:十日內造十萬枝箭,難度已高,孔明不但不以為意,反而「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許諾提前交箭,周瑜的要求不合常理,孔明的回應更有違常理,此二奇也 • 三奇:周瑜見孔明立下軍令狀,就故意刁難,不予齊備工具,但孔明從容不迫,無意製造箭矢,只要求魯肅準備草船。危機當前,卻進行與造箭無關之事,此三奇也。
故事情節奇特—先以三奇製造懸念 • 前述的「三奇」應屬於情節「開端、發展」的階段,不但點明矛盾的起因,同時推動矛盾的逐步深化。「三奇」的安排,使得情節層層推進,波譎雲詭,越來越奇,終於形成一個統攝全篇的懸疑:孔明如何在三日內交出十萬枝箭?故事情節就在「三奇」的蓄勢下,順此懸疑進入全篇的高潮—草船借箭
故事情節奇特—再以三奇營造高潮 • 小說情節的高潮,在於矛盾衝突達到頂點,決定人物命運、事件成敗、雙方勝負的關鍵,人物的性格將在此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草船借箭」的高潮部分,仍然根據全篇「奇」的基調來展開,再以三奇營造高潮: • 一奇:先寫孔明於前二日毫無動靜,造成情節的緊迫感。第三日四更時分,密邀魯肅同往取箭,高潮正式展開。孔明先是命令「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逕望北岸(曹營所在)進發」,自投險境,此一奇也。
故事情節奇特—再以三奇營造高潮 • 二奇:船近曹營後,命軍士「就船上擂鼓吶喊」,似乎刻意要引出曹兵,此二奇也。 • 三奇:船之一邊受箭後,令軍士「把船掉轉,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不明其掉轉船身之用意何在,此三奇也。及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所謂借箭之奇謀,至此全盤托出。
毛宗岡評「草船借箭」 • 孔明用計之妙,善於用借。破北軍者,既借江東之兵,而助江東者,即借北軍之箭。是借於東又借於北也。取箭者,既借魯肅之舟;而疑操者,復借一江之霧。是借於人,又借於天也。兵可借,箭可借。於是乎東風亦可借,荊州亦無不可借矣! • 借箭之計,其利有三—使東吳得十萬箭之用。一利也!既得十萬箭之用,而又省造十萬箭之費,是以二十萬箭之利與江東也。二利也!我有所得,則利在我;我縱無所得,而能使敵有所失,則利亦在我。今我得十萬箭之用,省造十萬箭之費,而又令曹軍有十餘萬箭之失。是以三十餘萬箭之利與江東也。三利也!在孔明不過施一小計耳,而其利至於如此。真不愧軍師之稱哉!
人物性格突出—諸葛亮足智多謀烘雲托月式描繪(透過言行或他人口述,曲折呈現)人物性格突出—諸葛亮足智多謀烘雲托月式描繪(透過言行或他人口述,曲折呈現) • 諸葛亮的形象:足智多謀、從容自在、氣定神閒 • 孔明知道周瑜不能相容,故知如何自保;草船借箭,看似冒險,其實是基於對軍情、氣候及地理環境的充分掌握。周瑜對他設計圈套,步步緊逼,連魯肅都忍不住為他擔心,他卻依然氣定神閒。由識破周瑜的反間之計,到認知周瑜意欲加害之心而應付得宜,到草船借箭成功,凡此皆足以說明孔明的足智多謀。
人物性格突出—諸葛亮足智多謀對比技巧 • 本文中寫周瑜的褊急善妒,寫魯肅的憨直樸實,都是在為孔明做陪襯。 毛宗崗在四十五回評點云: 文有正襯,有反襯—寫魯肅老實,以襯孔明之乖巧,是反襯也;寫周瑜乖巧,以襯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襯也。
孔明形象:足智多謀、卓越非凡 周瑜形象:褊急善妒、處處見絀 人物性格突出—周瑜褊急善妒烘雲托月式描繪 反襯 ★毛宗崗評點云: 孔明不造箭,卻能使江東有箭。則孔明之智為奇矣!周瑜欲借曹操之刀以殺孔明,早被孔明識破;而孔明借曹操之箭以與周瑜,卻使周瑜不知。則孔明之智為尤奇矣!
人物性格突出—魯肅樸實忠厚 魯肅形象:憨直樸實、不善說謊、沒有心機、急人之難(私自調撥船隻助孔明)。 魯肅以其忠厚映襯周瑜的褊急,以其憨直映襯孔明的機敏
七、語文萬花筒 歇後語中的《三國演義》 「見」的用法 「相」的用法 合音法的析字格 三國文化博物館
三國演義—歇後語 • 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 •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 三顧茅廬—好難請 • 諸葛亮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 孔明彈琴退仲達(司馬懿)—好沉著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生不如死 •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 關公門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三國演義—歇後語 • 過五關斬六將—所向無敵 • 關雲長敗走麥城—最後一招 • 關公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或有勁沒處使) • 張飛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 張飛賣刺蝟—人強貨扎手 • 張飛討債—氣勢洶洶 • 曹操殺人—亂來一氣 •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 蔣幹盜書—上當受騙 • 董卓進京—沒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