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817 Views
第十章 生物碱. 主讲:吴方评. 生物碱( alkaloids )概念 存在 生物活性 1. 抗癌活性,如喜树碱。 2. 镇痛活性,如延胡索乙素。 3. 降压作用,如利血平。 4. 止咳平喘,如麻黄碱。. 第一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环合反应 (一)一级环化反应 1. 内酰胺的形成. 2. 希夫碱的形成. 3. 曼尼希氨甲基化反应. 例如:. 4. 加成反应. 冉特可林酮. (二)次级环化反应. 1. 酚的氧化偶联 过程:酚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的偶联→芳香化 ( 1 )酚自由基的形成. ( 2 )自由基的偶联. 例如:. 邻对偶联.
E N D
第十章 生物碱 主讲:吴方评
生物碱(alkaloids)概念 • 存在 • 生物活性 • 1.抗癌活性,如喜树碱。 • 2.镇痛活性,如延胡索乙素。 • 3.降压作用,如利血平。 • 4.止咳平喘,如麻黄碱。
第一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 一、环合反应 • (一)一级环化反应 1.内酰胺的形成
3.曼尼希氨甲基化反应 • 例如:
4.加成反应 冉特可林酮
(二)次级环化反应 • 1.酚的氧化偶联 • 过程:酚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的偶联→芳香化 (1)酚自由基的形成
(2)自由基的偶联 • 例如: 邻对偶联
邻-碳偶合 邻-碳偶合
(3)芳香化 • 1)稀醇化(芳香化) 如上两例。 • 2)碳碳键的迁移再芳香化。
3)碳碳键的裂解再芳香化 • 例如:
二、C-N键的裂解 • (一)内酰胺的开环 • (二)Hofmann降解和Von Braun降解反应
1. Hofmann降解(彻底甲基化反应) • 起始物为伯、仲、叔胺用CH3I和Ag2O完全甲基化,生成季铵盐,再加热季铵盐,消除β-H,同时伴随C-N键的断裂生成三甲胺和稀。
2. Von Braun降解反应 • Von Braun降解反应即采用溴化氰与叔胺反应使C-N键断裂。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 三种分类方法 • 一、按来源分 鸦片生物碱、乌头碱、麦角生物碱等。 • 二、按化学结构分类 托品烷生物碱、异喹啉生物碱等。 • 三、按生源结合化学结构分类 来源于鸟氨酸的生物碱、来源于赖氨酸的生物碱等。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 • 中麻黄
秋水仙碱 秋水仙
益母草 益母草碱
红古豆碱 党参碱 二、杂环衍生物类生物碱 • 吡咯、吡啶类生物碱,常见中药如山莨菪、党参等。
(二)吡啶类生物碱 • 包括简单吡啶类和双稠哌啶类 • 1.简单吡啶类 槟榔碱 烟碱 蓖麻碱
羽扇豆碱 金雀花碱 小叶金雀花 • 2.双稠环哌啶类
颠茄 曼陀罗 天仙子 (三)、莨菪烷类生物碱
喜树碱 白藓碱 白藓皮 喜树 (四)、喹啉类生物碱 • 具有喹啉母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碱
千金藤碱 (四)、异喹啉类生物碱 • 1.双苄基异喹啉 • 常见中药:千金藤
黄连 • 2.原小檗碱型 • 基本母核为:
3.阿朴啡型 • 母核结构为: 鹅掌楸碱 鹅掌楸
4.吗啡烷型 • 基本母核为: 青藤碱
5.啡啶衍生物 • 基本母核为 白屈菜碱 白屈菜
(六)、吲哚生物碱 长春花
三、萜类生物碱 • 小叶黄杨 小叶黄杨碱
四、甾体生物碱 • 番茄碱 贝母碱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 一、性状 • 二、旋光性 • 三、溶解性 • 四、生物碱的检识 1.沉淀反应 2.显色反应 常用的显色剂是改良的碘化铋钾。
五、生物碱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 (一)碱性 1.碱性的产生及强度表示 2.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碱性强弱 sp3>sp2>sp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 碱性增强 吸电子诱导 碱性减弱
2.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碱性强弱 sp3>sp2>sp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 碱性增强 吸电子诱导 碱性减弱 思考题 1.比较下列三组化合物的碱性强弱 与 与 麻黄碱 去甲麻黄碱 去甲麻黄碱 苯异丙胺
(3)共轭效应 • 生物碱中常见的共轭效应有三种类型: 苯胺型、烯胺型、酰胺型 1)苯胺型 思考题 2.请比较N1与N2碱性的强弱 毒扁豆碱
2)稀胺型 3)酰胺型 由于形成P-π共轭,碱性减弱。
(4)空间效应 • 思考题 3.比较下列生物碱碱性的强弱。 与
(5)氢键效应 • 例如: 10-羟基二氢去氧可待因 顺式的碱性强于反式。 10-羟基二氢去氧可待因
(二)成盐反应 • 多数生物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 • 小檗碱理化性质实例讲解 1.性状 2.碱性 3.溶解性 4.成盐反应 5.与氢氧化钠反应呈棕色或黄色 6.与丙酮的加成反应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 一、 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 (一)溶剂法 • 1.酸水提取法
2.醇类溶剂提取法: • 甲醇和乙醇为亲水性溶剂,其分子比较小,容易透入中草药组织,而中药中的生物碱(游离或成盐)可以被溶解。
3.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 •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苯、氯仿、二氯乙烷等。提取时先将中药粉末加碱水湿润(常用石灰乳、10%氨水或碳酸钠的水溶液),再用上述溶剂提取。 • 优点:溶剂选择作用比醇强,提出的水溶性杂质很少。 • 缺点:是溶剂成本高,提取时间较长,不安全,有毒性,易燃。
(二)离子交换树脂法 • 将酸水提取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生物碱则被树脂吸附,而杂质则随溶液流出。然后用碱液处理树脂,溶剂洗脱,则得到游离的总生物碱。
(三)沉淀法 • ①酸提取碱沉淀法(溶剂沉淀法) • 利用生物碱(游离)难溶于水而产生沉淀。 • 适用于碱性弱的Alk。
②盐析法 • 利用生成难溶于水的Alk盐而沉淀。例如:
二 、生物总碱的分离 • 1.根据Alk及其盐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重结晶法。例如:氧化苦参碱的分离
2.利用Alk碱性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离——pH梯度萃取法2.利用Alk碱性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离——pH梯度萃取法 • 碱度不同的混合生物碱在酸水溶液中,加适量的碱液,用有机溶剂萃取,则碱性较弱的生物碱将先游离析出转入有机溶剂层中,而与碱性较强的生物碱分离。反之,将总碱溶于有机溶剂中用不足以中和总碱的适量酸水萃取,则强碱先成盐而优先转入酸水层,而与碱性较弱的生物碱分离。
3.色谱法: • ⑴吸附剂:柱色谱法常用氧化铝(有时也用硅胶等);通常选中性或偏碱性。 • ⑵展开剂:分离游离Alk时,常以苯、乙醚、氯仿等溶剂洗脱。 • 还有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用于生物碱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