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426 Views
本章重点讨论核酸酶的类别和特点,对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作一般介绍。. 第十一章 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目录. 第一节 核酸的酶促降解. 第二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返回. 第一节 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酶 核苷酸酶 核苷磷酸化酶 核酸 核苷酸 核苷 碱基 + 戊糖 -1-P. 磷酸. 一、 核酸酶. 二、 限制性内切酶. 核糖核酸酶 ( RNase ).
E N D
本章重点讨论核酸酶的类别和特点,对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作一般介绍。本章重点讨论核酸酶的类别和特点,对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作一般介绍。 第十一章 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目录 第一节 核酸的酶促降解 第二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返回
第一节 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酶 核苷酸酶 核苷磷酸化酶 核酸 核苷酸 核苷 碱基+戊糖-1-P 磷酸 一、核酸酶 二、限制性内切酶
核糖核酸酶(RNase)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非特异性核酸酶 核酸内切酶 核酸外切酶 核 酸 酶 1、核酸酶的分类 (1)根据对底物的 专一性分为 (2)根据切割位点分为 2、核酸酶的作用特点
p p p p p p p p 外切核酸酶对核酸的水解位点 B B B B B B B B 5´ OH 3´ 牛脾磷酸二酯酶( 5´端外切5得3) 蛇毒磷酸二酯酶( 3´端外切3得5)
G A Py Pu Py Py G A C U 1´ OH 3´ 5´ p p p p p p p p p p 内切核酸酶对RNA的水解位点示意图 RNAase T1 RNAase I RNAase I RNAase T1 Pu :嘌呤 Py:嘧啶
限制性内切酶 原核生物中存在着一类能识别外源DNA双螺旋中4-8个碱基对所组成的特异的具有二重旋转对称性的回文序列,并在此序列的某位点水解DNA双螺旋链,产生粘性末端或平末端,这类酶称为限制性内切酶(ristriction endonuclease)。 类型 命名 意义
常用的DNA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 酶 辨认的序列和切口 说明 Alu I ‥ ‥A G C T ‥‥ ‥ ‥T C G A ‥ ‥ 四核苷酸,平端切口 Bam H I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 ‥G G A T C C ‥‥ ‥ ‥C C T A G G ‥‥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Bgl I ‥ ‥A G A T C T ‥‥ ‥ ‥T C T A G A ‥‥ Eco R I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 ‥G A A T T C ‥‥ ‥ ‥C T T A A G ‥‥ Hind Ⅲ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 ‥A A G C T T‥‥ ‥ ‥T T C G A A ‥‥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Sal I ‥ ‥G T C G A C ‥‥ ‥ ‥C A G C T G ‥‥ Sma I 六核苷酸,平端切口 ‥ ‥C C C G G G ‥‥ ‥ ‥G G G C C C ‥‥
限制性内切酶类型 I型:分子量大于105,多亚基,需S-线苷蛋氨酸、ATP和Mg2+ ,识别位点与切割位点相差甚远,产物为异质,是限制与修饰相排斥的多功能酶. Ⅱ型:分子量小于105,需Mg2+ ,切割位点位于识别 位点上,产物为专一性片段,不具修饰酶功能。现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均为此类。 Ⅲ型:识别位点为5-7bp的非对称序列,切割位点在顺序之外离识别 序列5-10bp,切割双链,个别也切割单链。是限制与修饰相多功能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和意义 例:Eco R I,这是从大肠杆菌(Ecoli)R菌珠中分离出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 Eco R I 属名 种名 株名 序号 限制性内切酶是分析染色体结构、制作DNA限制图谱、进行DNA序列测定和基因分离、基因体外重组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把天赐的神刀,用来解剖纤细的DNA分子。
第二节 核苷酸的降解 核苷酸酶 核苷磷酸化酶 核苷酸 核苷 碱基+(脱氧)戊糖-1-P 磷酸 一、嘌呤的降解 二、嘧啶的降解
不同生物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产物不同 鸟、昆虫、人类 非灵长类哺乳动物 硬骨鱼 鱼、两栖类 甲壳类、无脊椎
嘌呤碱分解代谢产生过多的尿酸,由于其溶解性很差,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男性的关节部位引起疼痛或灼痛――痛风和肾结石。嘌呤碱分解代谢产生过多的尿酸,由于其溶解性很差,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男性的关节部位引起疼痛或灼痛――痛风和肾结石。 痛风(Gout)
第三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三、单核苷酸转变成核苷二磷酸和核苷 三磷酸 四、各种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 从头合成途径 (2) 补救途径 2、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 从头合成途径 (2) 补救合成途径 3、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嘌呤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来自CO2 来自甘氨酸 来自天冬氨酸 来自“甲酸盐” 来自“甲酸盐” 来自谷氨酰胺的酰胺氮
IMP的 生物合成 5-磷酸核糖胺 5-磷酸核糖焦磷酸 甘氨酸 甲酰THFA 甲酰甘氨咪核苷酸 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 甘氨酰胺核苷酸 5-氨基咪唑-4-琥珀基-甲酰胺核苷酸 5-氨基咪唑核苷酸 5-氨基咪唑-4-羧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5-氨基咪唑-4-氨甲酰核苷酸 5-甲酰氨基咪唑-4-氨甲酰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合成补救途径 磷酸核糖转移酶 嘌呤+PRPP A(G)MP+PPi 嘌呤核苷 嘌呤+1-P-核糖 ATPADP A(G)MP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由碱基转变为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由碱基转变为核苷酸) 磷酸核糖转移酶
碱基+1-磷酸核糖 核苷 核苷+ATP 核苷酸 核苷磷酸激酶 碱基转变为核苷、核苷转变为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核苷磷酸化酶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陷的男性儿童表现为一种自毁容貌综合症,为先天性遗传疾病(缺乏HGPRT),行为对立,侵略性强,自咬手指、脚趾、嘴唇等,智力低下。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陷的男性儿童表现为一种自毁容貌综合症,为先天性遗传疾病(缺乏HGPRT),行为对立,侵略性强,自咬手指、脚趾、嘴唇等,智力低下。 (三)、Lesch-Nyhan Syndrome(自毁容貌综合症)
CTP合成酶 CTP UMP UDP UTP ATP Gln H2O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 a、嘧啶环上原子的来源 b、UMP的从头合成 c、UMP转变为CTP
H2N-CO- P 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4 C 天冬氨酸 NH3 C 5 N 3 氨甲酰磷酸 CO2 C 2 C 6 1 N
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 尿嘧啶+PRPP UMP+PPi 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尿嘧啶+1-P-核糖 尿嘧啶核苷+Pi 尿嘧啶磷酸化酶 UMP+ADP 尿苷激酶 尿嘧啶核苷+ATP Cytosine不能与PRPP作用。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1、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NADP+ NADPH+H+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SH FAD S 硫氧还蛋白(还原型) 硫氧还蛋白(氧化型) SH S ATP 、Mg2+ P-P-CH2 P-P-CH2 N N O O 硫氧还蛋白 + H2O 核糖核酸还原酶系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OH OH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OH H 核糖核苷二磷酸 脱氧核糖核苷二磷酸 核糖核苷酸的还原反应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P-P-CH2 N P-P-CH2 O N O OH OH OH H SH SH S S 硫氧还蛋白 谷氧还蛋白 谷氧还蛋白 硫氧还蛋白 SH SH S S 核糖核苷酸的还原反应 + H2O 核糖核苷二磷酸 脱氧核糖核苷二磷酸 ATP 、Mg2+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谷氧还蛋白还原酶 FAD FADH2 GSSG 2GSH 谷胱甘肽还原酶 NADPH+H+ NADP+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示意图 底物特异性调节位点 酶 活 性调节位点 R1亚基 R2亚基 活性位点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O O HN HN CH3 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O N O N dR-P dR-P N5、N10—CH2 — FH4 FH2 二氢叶酸还原酶 Ser羟甲基转移酶 NADP++Gly NADPH+H++Ser
四氢叶酸 CHO H CH2 N5-CHO-FH4 10 5 H 叶酸和 四氢叶酸(FH4) 叶酸 N5,N10-CH2-FH4
S-腺苷蛋氨酸 参与甲基化反应 一碳基团的来源与转变 N5-CH2-FH4 NAD+ N5 ,N10 -CH2-FH4还原酶 NDAH+H+ 为胸腺嘧啶合成提供甲基 FH4 N5 N10 -CH2-FH4 丝氨酸 NAD+ N5 ,N10 -CH2-FH4脱氢酶 NDAH+H+ 组氨酸苷氨酸 FH4 参与嘌呤合成 N5, N10 = CH-FH4 H2O 环水化酶 H+ FH4 参与嘌呤合成 HCOOH N10 -CHO-FH4
七、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谢 1 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限制性内切酶 2 核苷酸的降解 3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 (2)脱氧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核糖核苷酸的还原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磷酸核糖胺
嘧啶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氨基甲酰磷酸 氨基甲酰天冬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