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863 Views
第九章 醛、酮. 醛和酮的命名 2 醛和酮的制法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醛. 酮. 羰基 (carbonyl group). 甲醛. (ketone). (aldehyde). (formaldehyde). – CHO. 醛基. 酮基. 脂肪醛和酮、芳香醛和酮. 饱和醛和酮、不 饱和醛和酮. 醛和酮 的分类. 一元醛和酮、多元醛和酮. 单酮、混酮. 一、醛和酮的命名. 1 、普通命名法. 醛:“烃基” + 醛. 苯甲醛 (benzaldehyde). 正丁醛. 异戊醛. 酮:以甲酮作母体, “ 甲 ” 字可省略.
E N D
第九章 醛、酮 • 醛和酮的命名 • 2 醛和酮的制法 •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醛 酮 羰基 (carbonyl group) 甲醛 (ketone) (aldehyde) (formaldehyde) –CHO 醛基 酮基 脂肪醛和酮、芳香醛和酮 饱和醛和酮、不饱和醛和酮 醛和酮 的分类 一元醛和酮、多元醛和酮 单酮、混酮
一、醛和酮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 醛:“烃基” + 醛 苯甲醛 (benzaldehyde) 正丁醛 异戊醛 酮:以甲酮作母体,“甲”字可省略 甲基乙基(甲)酮 甲乙酮 二苯甲酮 (benzophenone)
2、系统命名法 与醇的命名不同的是: • 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 • 从醛基或靠近羰基一端编号。醛基的位次 • 为1,可不标,酮中的羰基位次要标明。 5–甲基–3–乙基辛醛 (3-ethyl-5-methyloctanal) 4–甲基–3–己酮 (4-methyl-3-hexanone)
1–苯基–1–丙酮 (1-phenyl- 1-propanone) 苯甲醛 3–甲基–4–己烯–2–酮 • 不饱和醛和酮的命名是从靠近羰基的一端编号。 2,3–二甲基–4–戊烯醛 • 命名芳香族的醛和酮,把芳基看成取代基。
二、醛和酮的制法 1、醛和酮的工业合成 (1) 低级伯醇和仲醇的催化脱氢 醇 催化脱氢 醛 催化剂:Cu、Ag、Ni等 (2) 羰基合成
(3) 烷基苯的氧化 (4)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二异丁基氢化铝 diisobutylaluminum hydride i–Bu2AlH DIBAL–H Rosenmund 还原法: (90%)
Gattermann–Koch 反应: 芳烃 Lewis酸催化 CO + HCl 醛 对位取代为 主要产物 2、芳环的酰基化 (82%) 合成芳酮的重要方法
三、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醛和酮的反应部位: 亲核加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α-氢的反应
1、羰基的反应活性 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 • (a) 烃基的电子效应 烷基的给电效应使羰基稳定, 降低反应活性; 取代基的吸电效应活化羰基, 提高反应活性。 (b) 烃基的空间效应 R: –H < –CH3 < –C(CH3)3 空间效应依次增大 产物中基团的拥挤程度增大。
一般脂肪醛酮比芳香醛酮容易进行亲核加成。 芳香醛酮主要考虑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当芳环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活性增加, 当芳环上连有供电子基团时,活性降低。
2、羰基的亲核加成 (1) 与水加成 K水合22000 41 1.8 × 10–2 4.1 × 10–3 2.5 × 10–5 反应活依次性降低 同碳二醇 (geminal diol ) 水合物(hydrate)
水合反应机理 第一步 碱作为Nu:进攻羰基: 氢氧根负离子 烷氧负离子 这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 第二步 烷氧负离子与质子结合,形成同碳二醇:
(2)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RCHO 和 CH3COR NaHSO3加成 生成α–羟基磺酸钠: 亲核原子 反应特点: • 所有的醛、脂肪族甲基酮和 8 个C以下 • 的环酮均能发生该反应 • α–羟基磺酸钠在饱和的NaHSO3溶液中 • 为结晶。由此可用于鉴定。
(3) 与醇加成 在干燥氯化氢或浓硫酸的作用下,一分子醛或酮与一分子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分别称为半缩醛或半缩酮,半缩醛或半缩酮还可以继续和醇生成缩醛或缩酮
缩醛或缩酮对碱、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稳定的,但在稀酸溶液中易水解转化为原来的醛或酮。缩醛或缩酮对碱、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稳定的,但在稀酸溶液中易水解转化为原来的醛或酮。
(4) 与氢氰酸的加成 醛、甲基酮和脂环酮与HCN作用,生成 α–羟基腈(α–氰醇): 反应机理: • 反应特点: • 碱催化反应 • C―C键形成 • ―CN的引入:―CN ―COOH, ―NH2
(5) 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加成 Grignard试剂 炔钠
(I) (II) 3、α–氢原子的反应 (1) α–氢的酸性
(2) 卤化反应 α–卤代 醛或酮 酸或碱的催化 卤代 α–氢原子 碱性机理:
酸催化 酸催化 碱催化
α,α,α–三卤代醛、酮在OH―溶液中不稳定, 分解为羧酸盐、三卤甲烷(卤仿): 卤仿反应 甲基酮和具有 结构的化合物 X2 + NaOH α,α,α–三卤代物
卤仿反应还用于制备某些羧酸: I2 + NaOH CHI3黄色结晶 用于鉴定 结构的化合物
(3) 缩合反应 (a) 羟醛缩合 (aldol condensation) 醛在稀碱存在下发生两分子缩合生成β-羟基醛或酮的反应,叫羟醛缩合反应
反应机理: 第一步:碱夺取α–氢,生成烯醇负离子 第二步:烯醇负离子对羰基的亲核加成 第三步:烷氧负离子从水中夺取质子,生成 β–羟基醛
加成产物在微热或酸催化下,发生分子内 • 脱水, 生成α,β–不饱和醛: 2–乙基–2–己烯醛 2–乙基–1–己醇
(b) Claisen–Schmidt 缩合反应 交错羟醛缩合 芳醛 含α–氢醛或酮 碱性条件 脱水 生成α,β–不饱和醛或酮
4、氧化和还原 (1) 氧化反应 醛氢的活泼性 醛与酮的差别 弱氧化剂 (a) 与Tollens 试剂的反应 氢氧化银的氨溶液 反应特点: 不氧化双键或三键
(b) Fehling 试剂: CuSO4 和 酒石酸钾钠碱溶液 (C)与其它氧化剂反应 (D)酮的氧化
(2) 还原反应 [H] 醛 酮 醇或烃 (a) 催化加氢
(b) 用金属氢化物还原 用NaBH4还原醛和酮:
(d) 黄鸣龙反应 肼的水溶液 高沸点水溶性的溶剂 —— 二甘醇、三甘醇
(3) Cannizzaro 反应(歧化反应) 不含α–氢的醛 浓碱 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分子间发生两种性质相反的反应—— 歧化反应 (disproportionation) 醛:HCHO, R3C―CHO, Ar―CHO
5、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α,β–不饱和醛和酮的结构: 1 4 3 2 (I) (II) (III) 11.7.1 亲电加成 π,π–共轭
本章小结 一、亲核加成反应:进攻碳原子 1、反应类型 A、与水反应生成同碳二醇,羟基作为亲核试剂。 B、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α-羟基磺酸钠,磺基作为 亲核试剂。 用来鉴别醛、甲基酮和8个碳以下的环酮。 C、与一分子醇反应生成半缩醛或半缩酮,半缩醛或半缩酮可以进一步与一分子醇反应生成缩醛或缩酮,缩醛或缩醛在稀酸溶液中容易水解成原来的醛或酮,烷氧基作为亲核试剂。 用来保护醛、酮的羰基。
D、与HCN反应生成腈,增加一个碳原子,腈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成酸。在浓硫酸作用下,氰基水解成酸,同时醇发生分子内脱水,成双键,生成不饱和羧酸,氰基作为亲核试剂。D、与HCN反应生成腈,增加一个碳原子,腈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成酸。在浓硫酸作用下,氰基水解成酸,同时醇发生分子内脱水,成双键,生成不饱和羧酸,氰基作为亲核试剂。 E、与格式试剂反应生成醇,甲醛生成伯醇,其他醛生成仲醇,酮生成叔醇,烷基作为亲核试剂。 F、与炔钠反应生成炔醇,炔基作为亲核试剂。
2、亲核取代反应的反应活性 A、取决于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电子效应:中间体是氧负离子,中间体越稳定,反应越容易进行,所以当羰基上有供电子基团时,活性降低,当有吸电子基团时,活性增加。 空间效应:当羰基上有较大基团时,空间位阻越大,活性变差。
B、醛、酮比较,醛羰基上有一个取代基,酮羰基上有二个取代基,酮的空间位阻比醛大,所以醛比酮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B、醛、酮比较,醛羰基上有一个取代基,酮羰基上有二个取代基,酮的空间位阻比醛大,所以醛比酮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C、苯环的空间位阻比烷基大,所以一般脂肪醛酮比芳香醛酮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D、芳香醛酮主要考虑电子效应,当芳环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活性增加,当芳环上连有供电子基团时,活性降低。
二、α-氢原子的反应 受羰基的影响,与羰基相连的α-氢原子表现出一定的酸性,容易失去氢,变成碳负离子。容易发生一些反应。 1、卤代反应 醛、酮在酸或碱催化, α-氢原子容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
碱催化机理:中间体是碳负离子,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决定反应活性,烷基是供电子基团,使负电荷更集中,所以α-碳原子上的取代基越多,活性越差。同时, α-H被卤素取代后,卤素是吸电子基团,α-H更容易离去,酸性更强,所以碱催化不容易控制在一元阶段。容易生成三卤化物。三卤化物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生成三卤甲烷和羧酸盐。最典型的是碘仿反应。 用来鉴别具有CH3CO-结构的醛酮和具有CH3CH(OH)-结构的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