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65 Views
媒體與民意. 媒體與政治支持 授課老師:劉嘉薇. 課程大綱. 壹、研究緣起 貳、媒體與政治 參、研究設計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伍、結論與討論. 壹、研究緣起. ★ 資訊影響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唯有瞭解 人的態度如何受到資訊的影響,才能瞭 解態度形成。 ★ 大眾傳播媒介扮演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提供政治資訊,對人們政治態度的持續 與變遷有所影響。. 壹、研究緣起. ★ 人民的政治信任感正是體現人民對政府、 政治人物作為回應性( responsiveness ) 的指標。
E N D
媒體與民意 媒體與政治支持 授課老師:劉嘉薇
課程大綱 壹、研究緣起 貳、媒體與政治 參、研究設計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伍、結論與討論
壹、研究緣起 ★資訊影響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唯有瞭解 人的態度如何受到資訊的影響,才能瞭 解態度形成。 ★大眾傳播媒介扮演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提供政治資訊,對人們政治態度的持續 與變遷有所影響。
壹、研究緣起 ★人民的政治信任感正是體現人民對政府、 政治人物作為回應性(responsiveness) 的指標。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他們的 政治態度值得關注。
貳、媒體與政治 一、政治學習: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二、媒介效果:政治資訊對政治態度的影響 三、信任或不信任:傳播媒介與政治信任感
一、政治學習: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 「政治學習」是人從其所處的人群環境 中,獲取政治相關的態度與價值的過程 (Froman ,1962;Crystal and DeBell , 2002)。
一、政治學習 ★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關注政治學習與政治系統的 互動(Connover ,1991),好的政治學習將有利政治性統的穩定,維持民眾對政治系統的回應性。
二、媒介效果: ★政治資訊對政治態度的影響: Robinson在1976年提出了「媒介抑鬱」 (media malaise)的概念,包括了低度的政 治信任感和疏離,Newton(1999),也獲 得類似結果。
二、媒介效果: Norris(2000: 199-205)就指出媒介暴露會增加公民義務感的觀點,他認為媒介暴露與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政治知識以及政治涉入感(political involvement)之間有一個「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
三、信任或不信任: ★傳播媒介與政治信任感 政治信任感是政治系統的輸出項,意指人民對政府的信心。當民眾的信任感高時,政府具有較高的正當性,推行政策也較容易。
三、信任或不信任: 相對地,當人民的政治信任感低的時候,他們無法授權給政府作事,當信任感不斷下降時,也就是政府面臨危機的時候。
參、研究設計 ★一、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政治大學陳義彥教授主持的國科會計畫「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 採定群追蹤研究法(panel study),計畫從2004年八月迄今 執行單位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參、研究設計 ★定群追蹤資料(panel data)的特性 1. 固定樣本連續訪問 2. 問卷設計的一致性 3. 抽樣代表性與樣本流失
參、研究設計 ★執行過程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式: 1.受訪者追蹤困難。 2.受訪者拒絕接受訪問的情況增加。 3.受訪者對類似問卷內容沒有興趣。
參、研究設計 ★ Paneldata的處理方式 1.各波資料檢核與除錯 2.樣本代表性檢定與加權 3.重編題號 4.合併資料
參、研究設計 ★三、研究假設 • 假設一:大學生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頻繁,政治信任感也愈高。 • 假設二:大學生認為媒介愈公正,政治信任感也愈高。
參、研究設計 • 假設三:大學生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高,且對媒介公正性評估愈高,政治信任感愈高。 • 假設四:大學生受訪者為泛綠認同者,且其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高、對媒介公正性評估愈高,其政治信任感相對更高。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研究設計:第二波的母體為第一波成功的樣本,第三波訪問的母體僅為第二波成功的樣本,第四波訪問的母體僅為第三波成功的樣本。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在資料選擇方面,本研究為了極大化分 析樣本數,因此以第一波成功的1369位 受訪者為基礎,將四波資料合併。 ★ 「平衡的」(balanced)以及「不平衡的」(unbalanced)的資料安排。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首先,本文將摘述政治信任感變化或穩 定的模式,利用McNemar檢定瞭解各波 的變化。 ★再利用turn over table,呈現前一時間點是 否影響下一時間點,呈現兩波之間變化 與穩定的細格(cells)何在。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接下來,本文擬將隨時間改變(time-variant) 的自變數(媒介信任感、媒介使用、家 庭社經地位、修習政治相關課程學分數、 政黨認同)和不會隨著時間改變 (time-invariant)的自變數(性別、省籍)納入分析。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定群追蹤資料具有時間點縱貫時序特性,因此在變數性質上也需加以區分成是否隨時間點變化。 ★若把樣本的差異視為固定值,其模型設定便為「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 model),但若把樣本的差異視為從母體當中抽取的隨機變數,便稱為「隨機效果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黃紀 2005, 864)。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當中,幾乎無法有實驗 室控制的情境,因而在以下的模型估計中, Xit與αi幾乎不可能無關,既然無法確知本 研究是否能夠完全滿足隨機效果模型的假 定,因此本研究同時採用兩種模型。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假設一認為「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頻繁,政治信任感也愈高」。假設二認為「媒介愈公正,政治信任感也愈高」。 以上兩個假設都植基於媒介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然而,媒介使用屬於行為層次,媒介公正性評估則屬認知層次,在本研究中,僅有假設二得到驗證。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此一結果在理論上有重要的意涵:亦即大學生的媒介認知對其政治信任感有影響,但他們對媒介的使用行為反而對其政治信任感沒有影響。 媒介認知與媒介行為本屬不同層次,在對政治信任感的效果上也有所不同。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實證分析發現,良性循環論較具 解釋力,然而,當大學生對媒介有較高的 評估時,即使他們的媒介使用程度再怎麼 高,媒介公正性評估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 不會再增加。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這雖然無法驗證假設三「政治媒介使用程 度愈高,且對媒介公正性評估高,政治信 任感愈高」,但卻在媒介認知與媒介行為 兩者之中找到關鍵影響因素,亦即媒介認 知更能說明良性循環論是媒介認知與政治 信任感關係較佳的解釋途徑。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再者,政黨認同作為認知的捷徑,不只 單獨影響政治信任感,也透過媒介使用與 媒介認知的交互作用影響政治信任感,無 法驗證假設四「受訪者為泛綠認同者,且 其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高、對媒介公正性 評估愈高,其政治信任感相對更高。」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可見政黨認同、媒介暴露和媒介公正性評估三者的交互作用之所以有顯著負向影響,應為媒介暴露的影響,由於媒介公正性評估和泛綠政黨認同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皆為正向。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但政黨認同、媒介暴露和媒介公正性評估三者交互作用的影響卻為負向,說明了媒介暴露程度對政治信任感的負向影響,符合媒介抑鬱論觀點。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媒介暴露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與假設一不盡相同,原因在於媒介公正性評估與媒介暴露本質的不同。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兩者雖皆為媒介因素,但因為媒介公正性評估為媒介認知層面,媒介公正性為大學生的政治信任感加分。 然而,媒介暴露為媒介行為層面,對媒介的實質接觸為大學生的政治信任感減分,因此各自符合良性循環論符合媒介抑鬱論。
伍、結論與討論 ★穩定 ★變遷 ★媒介資訊 ★定群追蹤與其他政治社會化、政治行為 研究相關主題。
參考文獻 劉嘉薇、黃紀,2010,〈持續與變遷:政治資訊對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影響之定群追蹤研究〉,《政治學報》,50期:1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