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968 Views
第 4 章 物流数据自动采集 RFID 技术. 学习目标: 理解 RFID 系统的组成 理解 RFID 技术的工作原理 了解常见射频标签的分类及应用 了解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项目 4 - 1 初识 RFID 技术. 案例导入 —— 我国铁路车辆调度系统( P76 ) 思考题: ( 1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ATIS )中采用 RFID 技术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 2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ATIS )中 RFID 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1.RFID 基础知识. ( 1 )什么是射频
E N D
第4章 物流数据自动采集RFID技术 学习目标: 理解RFID系统的组成 理解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 了解常见射频标签的分类及应用 了解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项目4-1初识RFID技术 • 案例导入——我国铁路车辆调度系统(P76 ) • 思考题: (1)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中采用RFID技术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2)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中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1.RFID基础知识 (1)什么是射频 • 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RF),是指可传播的电磁波,每秒变化小1 000次的交流电称为低频电流,大于10 000次的称为高频电流,而射频就是这样一种高频电流。医学上把频率为0.5~8MHz的交流高频电流称为射频电波。 (2)什么是RFID •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3)RFID技术的频率范围 表4-1 RFID系统所占用的频段
3.RFID系统的组成 RFID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射频标签)、信号接收机(阅读器)、发射接收天线等部分组成。
(1)信号发射机(射频标签) 典型的最常用的形式是标签(Tag)。 标签相当于条码技术中的条码符号,用来存储需要识别传输的信息,但与条码不同的是,标签必须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存储的信息主动发射出去。 标签一般是带有线圈、天线、存储器与控制系统的低电压集成电路。
(2)电子标签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子标签有不同的分类: • 根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 • 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 • 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 tag) • 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 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电子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部分依靠电池工作。
根据标签的数据传送方式分为 • 主动式:信号传输距离远,使用时受到能量限制; • 被动式:具有永久的使用期,识别距离近; • 半主动式:只对标签自身内部供电,只有被激活时才传送数据。 • 根据标签的工作频率(阅读器发送的电磁波所使用的频率)不同可分为 • 低频(30~300kHz) • 高频(3~30MHz) • 超高频(300MHz~3GHz) • 微波(2.45GHz以上) 常见的工作频率有:13.56MHz,915MHz。
根据标签的可读写性分为只读、读写和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选取电子标签。根据标签的可读写性分为只读、读写和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选取电子标签。 • 根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3)信号接收机(阅读器,也称识读器或读写器)(3)信号接收机(阅读器,也称识读器或读写器) 射频识读器一般由天线、射频模块、读写模块组成,阅读器基本的功能就是利用射频技术读取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然后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 阅读器还提供相当复杂的信号状态控制、奇偶错误效验与更正功能等。
(4)天线(Antenna) 天线(Antenna)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除了系统功率,天线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也会影响数据的发射和接收,需要专业人员对系统的天线进行设计
4.RFID技术的优劣势 (1)主要优点 • RFID以无线方式进行双向通信,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可实现批量读取和远程读取,能可靠识别100km/h的高速移动目标(包括人、车、物等),可实现真正的“一物一码”。 • 可同时识别多张不同号码的射频卡。 • 无对人体有伤害的高频电磁污染。 • 识别区域无方向性、无盲区。 • 信号穿透力和绕射力强。 • 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能高。 • 集成度高,兼容性好,通信简单快捷。
(2)和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具有的优势(2)和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具有的优势 • 快速扫描。 • 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 • 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 • 可重复使用。 • 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 • 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 安全性。
项目4-2 RFID的识读 标签进入电磁波所及的范围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工作频率的分类 • 1.低频(125~134kHz) RFID技术首先在低频下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该频率主要是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在读写器线圈和感应器线圈间存在着变压器耦合作用,通过读写器交变磁场的作用在感应器天线中感应的电压被整流,可做供电电压使用。磁场区域能够很好地被定义,但是场强下降得太快。 低频产品的特性如下: (1)感应器的一般工作频率从120~134kHz,TI的工作频率为134.2kHz。该频段的波长大约为2 500m。 (2)除了金属材料影响外,一般低频能够穿过任意材料的物品而不降低它的读取距离。 (3)工作在低频的读写器在全球没有任何特殊的许可限制。 (4)低频产品有不同的封装形式。好的封装形式价格太贵,但是有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5)虽然低频下的磁场强度下降很快,但是能够产生相对均匀的读写区域。 (6)相对于其他频段的RFID产品,该频段数据传输速率比较慢。 (7)感应器的价格相对于其他频段来说要贵。
主要应用场合: (1)畜牧业的管理系统; (2)汽车防盗和无钥匙开门系统; (3)马拉松赛跑系统; (4)自动停车场收费和车辆管理系统; (5)自动加油系统; (6)酒店门锁系统; (7)门禁和安全管理系统。 • 低频产品应符合的国际标准有: (1)ISO 11784《RFID畜牧业的应用——编码结构》; (2)ISO 11785《RFID畜牧业的应用——技术理论》; (3)ISO 14223-1《RFID畜牧业的应用——空气接口》; (4)ISO 14223-2《RFID畜牧业的应用——协议定义》; (5)ISO 18000-2《定义低频的物理层、防冲撞和通信协议》; (6)DIN 30745等主要是欧洲对垃圾管理应用定义的标准。
2.高频(工作频率为13.56MHz) 在该频率下的感应器不再需要绕制线圈,可以通过腐蚀或者印刷的方式制作天线。感应器一般通过负载调制的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通过感应器上的负载电阻的接通和断开促使读写器天线上的电压发生变化,实现用远距离感应器对天线电压进行振幅调制。如果人们通过数据控制负载电压的接通和断开,那么这些数据就能够从感应器传输到读写器。 • 高频产品的特性如下: (1)工作频率为13.56MHz,该频率的波长大概为22m; (2)除了金属材料外,该频率的波长可以穿过大多数的材料,但是往往会降低读取距离。感应器需要离开金属一段距离; (3)该频段在全球都得到认可并没有特殊的限制; (4)感应器一般为电子标签的形式; (5)虽然该频率的磁场强度下降很快,但是能够产生相对均匀的读写区域; (6)该系统具有防冲撞特性,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电子标签; (7)可以把某些数据信息写入标签中; (8)数据传输速率比低频要快,价格不是很贵。
主要应用场合: (1)图书管理系统; (2)瓦斯钢瓶的管理; (3)服装生产线和物流系统的管理; (4)三表预收费系统; (5)酒店门锁的管理; (6)大型会议人员通道系统; (7)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 (8)医药物流系统的管理; (9)智能货架的管理。 • 高频产品应符合的国际标准有: (1)ISO/IEC 14443《近耦合IC卡》,最大的读取距离为10cm; (2)ISO/IEC 15693《疏耦合IC卡》,最大的读取距离为1m; (3)ISO/IEC 18000—3,该标准定义了13.56MHz系统的物理层,防冲撞算法和通信协议; (4)13.56MHz ISM Band Class 1定义13.56MHz符合EPC的接口定义。
3.甚高频(工作频率为860~960MHz) 甚高频系统通过电场来传输能量。电场的能量下降的不是很快,但是读取的区域不能很好进行定义。该频段读取距离比较远,无源可达10m左右,主要是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进行实现。 • 甚高频产品的特性如下: (1)在该频段,全球的定义不同——欧洲和部分亚洲定义的频率为868MHz,北美定义的频段为902~905MHz,在日本建议的频段为950~956MHz。该频段的波长大概为30cm左右。 (2)目前,该频段功率输出美国定义为4W,欧洲定义为500mW。 (3)甚高频频段的电波不能通过许多材料,特别是水、灰尘、雾等悬浮颗粒物。相对于高频的电子标签来说,该频段的电子标签不需要和金属分开。 (4)电子标签的天线一般是长条和标签状,天线有线性和圆极化两种设计,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5)该频段的读取距离远,但是对读取区域很难进行定义。 (6)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读取大量的电子标签。
主要应用场合: (1)供应链上的管理; (2)生产线自动化的管理; (3)航空包裹的管理; (4)集装箱的管理; (5)铁路包裹的管理; (6)后勤管理系统。 • 甚高频产品应符合的国际标准有: (1)ISO/IEC 18000—6,定义了甚高频的物理层和通信协议;空气接口定义了Type A和Type B两部分;支持可读和可写操作。 (2)EPC global,定义了电子物品编码的结构和甚高频的空气接口以及通信协议,例如:Class 0,Class 1,UHF Gen2。 (3)Ubiquitous ID,日本的组织,定义了UID编码结构和通信管理协议。 不用置疑,在将来,甚高频的产品会得到大量的应用,例如WalMart,Tesco,美国国防部和麦德龙超市都会在它们的供应链上应用RFID技术。
RFID主要标准化组织 许多国际的、地区的、国家的组织以及一些产业协会都在制定RFID标准。目前影响全球RFID标准的五大标准化组织分别是: (1)GS1/EPCglobal组织。 (2) AIMGlobal组织。 (3) ISO/IEC组织。 (4)UID(Ubiquitous ID,泛在ID)组织。 (5)IP-X组织。
项目4-3 RFID中间件知识 • 1.什么是中间件 • 中间件(middleware)是基础软件的一大类,属于可复用软件的范畴,顾名思义,中间件处于操作系统软件与用户的应用软件的中间。中间件在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之上,在应用软件的下层,总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地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
2.什么是RFID中间件 • RFID中间件是用来加工和处理来自读写器的所有信息和事件流的软件,是连接读写器和企业应用的纽带,使用RFID中间件提供一组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即能连到RFID读写器,读取RFID标签数据。它要对标签数据进行过滤、分组和计数,以减少发往信息网络系统的数据量并防止错误识读、多读信息。
3.RFID中间件的三个发展阶段 • 从发展趋势看,RFID中间件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 (1)应用程序中间件(Application Middleware)发展阶段。 (2)架构中间件(Infrastructure Middleware)发展阶段。 (3)解决方案中间件(Solution Middleware)发展阶段。
4.RFID中间件的两个应用方向 • RFID中间件在各项RFID产业应用中居于神经中枢,特别受到国际大厂的关注,未来在应用上可朝下列方向发展: (1)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Based(面向服务架构的RFID中间件) (2)Security Infrastructure(面向商业信息安全问题的RFID中间件)
5.RFID中间件原理 • RFID中间件扮演RFID标签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中介角色,从应用程序端使用中间件所提供的一组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即能连到RFID读写器,读取RFID标签数据,这样,即使存储RFID标签情报的数据库软件或后端应用程序增加或改由其他软件取代,或者RFID读写器种类增加等情况发生时,应用端不需修改也能处理,省去多对多连接的维护复杂性问题。 • RFID中间件是一种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MOM),信息(Information)是以消息(Message)的形式,从一个程序传送到另一个或多个程序的。信息可以以异步(Asynchronous)的方式传送,所以传送者不必等待回音。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包含的功能不仅是传递(Passing)信息,还必须包括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找出符合成本的路径、消息与要求的优先次序以及延伸的除错工具等服务。
6.RFID中间件的分类 • RFID中间件从架构上可以分为两种: (1)以应用程序为中心(Application Centric)的RFID中间件。 (2)以架构为中心(Infrastructure Centric)的RFID中间件。
7.RFID中间件的特征 • 一般来说,RFID中间件具有下列特征: (1)独立于架构(Insulation Infrastructure)。RFID中间件独立并介于RFID读写器与后端应用程序之间,并且能够与多个RFID读写器以及多个后端应用程序连接,以减轻架构与维护的复杂性。 (2)数据流(Data Flow)。RFID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实体对象转换为信息环境下的虚拟对象,因此数据处理是RFID最重要的功能。RFID中间件具有数据的搜集、过滤、整合与传递等特性,以便将正确的对象信息传到企业后端的应用系统。 (3)处理流(Process Flow)。RFID中间件采用程序逻辑及存储再转送(Store-and- Forward)的功能来提供顺序的消息流,具有数据流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4)标准(Standard)。RFID为自动数据采样技术与辨识实体对象的应用。
8.如何将现有的系统与新的RFID Reader连接 • 对于目前各式各样RFID的应用,企业想问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现有的系统与这些新的RFID Reader连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企业应用系统与硬件接口的问题。因此,通透性是整个应用的关键,正确抓取数据,确保数据读取的可靠性,以及有效地将数据传送到后端系统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应用程序与应用程序之间,数据通透是通过中间件架构来解决的,因此,中间件的架构设计解决方案便成为RFID应用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技术。通过RFID中间件可以快速连接RFID Reader
项目4-4 RFID应用之物联网 • 海尔集团在今年元月底发布了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这款新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也可显示冰箱食物的保鲜期、食物特征、产地等信息,同时还和超市相连,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知道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信息,并根据主人放入及取出冰箱内食物的习惯,制订合理的膳食方案,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享受与体验。 • 这就是物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然而,这也仅仅只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一个缩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小视这个缩影,谁敢断定,这个缩影明天不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呢? 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慧处理
一、物联网的概念 • 物联网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二、物联网原理及特征 • 1.物联网原理 •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须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2.物联网的特征 (1)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4)M2M是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物联网发展 •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自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 IBM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地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能够籍此机遇开创新型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机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 000亿~4 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以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物联网——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五、物联网——中国发展 • “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地说。 •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先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 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不久前,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 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目前,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 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 000万元。刘海涛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六、物联网的作用与用途 •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七、物联网系统架构 • 物联网系统架构由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构成。
(1)感知层。主要负责测量和感知,实现标识、识别功能,主要有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及标签,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NFC技术实现物体的标识功能,采用传感器技术实现物体的识别、感知功能。(1)感知层。主要负责测量和感知,实现标识、识别功能,主要有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及标签,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NFC技术实现物体的标识功能,采用传感器技术实现物体的识别、感知功能。 (2)网络层。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主要实现信息的传输,采用无线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主要有互联网、移动网及IPv6。 (3)应用层。负责智能分析与控制,如云计算技术、信息挖掘(BI)技术、智能管理和控制技术。 其中,感知识别是一个基础,网络传输是一个支撑平台,智能应用是一个标志和体现。
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步骤主要如下: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八、物联网的关键领域 •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 能够在物联网主题中受益的领域有:① 二维码和RFID,主要是二维码溯源的新大陆,RFID芯片、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远望谷、上海贝岭及子公司阿法迪、厦门信达子公司信达汇聪;② 与传感器有关的华东科技子公司南京高华科技、MEMS封装的长电科技;③ 与TD—SCDMA芯片与SIM卡的有关公司大唐电信、东信和平、SiP封装的长电科技。 • 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水平来看,物联网的发展仍存在瓶颈:一是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无法产业化,国内RFID以低频为主;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的数据计算量庞大,更需要算法的革命。
九、物联网存在的问题 • 1.国家安全问题 • 2.隐私问题 • 3.商业模式 • 4.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 • 5.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 6.管理平台的形成 • 7.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 8.应用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