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四节 款式结构的变化规律

第四节 款式结构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的. 为了便于灵活使用原型 掌握原型在服装主要部位中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袖窿深点的横纵变化规律 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袖山深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 原型在服装结构中的变化规律 ,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袖窿深点的横纵变化规律 领口变化规律 肩部造型规律 袖山深的变化规律. 文化式原型. 前、后腰围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 前片设有一定胸凸量. 一、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节 款式结构的变化规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款式结构的变化规律

  2. 一、教学目的 • 为了便于灵活使用原型 • 掌握原型在服装主要部位中的变化规律

  3. 二、教学重点 •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 袖窿深点的横纵变化规律 • 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 袖山深的变化规律

  4. 三、教学难点 •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 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5. 四、教学过程 原型在服装结构中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 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 袖窿深点的横纵变化规律 • 领口变化规律 • 肩部造型规律 • 袖山深的变化规律

  6. 文化式原型 • 前、后腰围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 前片设有一定胸凸量

  7. 一、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 对位原因:女性体型有胸部平凸之分,服装造型有松紧之别,因此要求款式结构图的前、后腰节长度不同。 • 对位目的:确保各种服装在腰围线上的结构平衡。 • 对位方式: 1、腰围线对齐 2、前腰围线降低 3、后腰围线为基准

  8. 1、腰围线对齐 • 将前后衣身原型的腰围线对齐,保持正常体腰节的标准长度。 • 前腰节长于后腰节0.5cm,前侧缝长于后侧缝1/2前领宽。 • 适用服装:紧体式、合体式、半松式。

  9. 2、前腰围线降低 • 以后腰围线为基准,将前腰围线降低1—1.5cm。 • 这时前腰节变短,腋下省量减少了1—1.5cm, • 适合服装:平胸体的紧体、合体式服装,或者正常体的半松体、松体式。

  10. 3、后腰围线提高 • 将后腰围线升高1—2cm。 • 这时后腰节加长,腋下省相对变小。 • 适合服装:轻度驼背体、肩胛骨高体和中老年体型

  11. 处理原因:因为腰围线不呈直线形,所以在原型应用时不论哪种腰围对位方式,都会出现前侧缝比后侧缝长的现象。即使在前后袖窿深点做纵向变化之后,仍然存在如何解决侧缝差数问题。处理原因:因为腰围线不呈直线形,所以在原型应用时不论哪种腰围对位方式,都会出现前侧缝比后侧缝长的现象。即使在前后袖窿深点做纵向变化之后,仍然存在如何解决侧缝差数问题。 解决方法:1、收腋下省 2、转移胸省 3、袖窿开深与底摆起翘 4、减少前袖窿的长度 二、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12. 1、收腋下省 • 用调整尺寸法将前后侧缝差通过收腋下省的方式使侧缝等长,这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13. 2、转移胸省 • 将原型转换出某一具体的省缝或将胸省转移到分割线中,转换后自然会使侧缝等长

  14. 3、袖窿开深与底摆起翘 • 将侧缝差分散,采用袖窿开深与底摆起翘两者结合的方式,使前后侧缝等长。

  15. 4、减少前袖窿的长度 • 先使前后袖窿深点平齐,为了减少前袖窿的长度,在前肩端点下移1cm。 • 这是利用开深袖窿的方法把前后侧缝的差值去掉了,而没有运用到服装结构中,因此比较适合宽松式服装的结构设计.

  16. 三、袖窿深点的横纵变化规律 • 1、袖窿深点的横向变化 袖窿深点横向是变化胸围大小。一般是四开身结构,每片可按1/4两次加放量分配,或者前后片互借1—2cm。加袖窿深点横向的量实际上是加宽了袖窿宽,这还不全面,还必须加宽胸宽与背宽,一般用前后袖窿线调整的尺寸,才能保持整体结构的平衡。 • 2、袖窿深点的纵向变化 袖窿深点的纵向是变化袖窿的深线。由于变浅是有限的,所以重点讨论加深量,一般以后袖窿深为准。可以通过袖窿深点横向和纵向的比例确定,即上衣的横向比纵向为1:0.8;大衣的横向比纵向为1:1.2。因袖窿纵向变化比较灵活,上述比例仅作为参考。前袖窿深点纵向要比后袖窿深点纵向多加深0—2cm,应根据适体程度选取。

  17. 1、袖窿深点的横向变化 • 增加袖窿深点横向的量 ↓ 加大胸围 ↓ 加宽袖窿宽 ↓ 加宽背、胸宽

  18. 2、袖窿深点的纵向变化 • 纵向变浅:袖窿纵向变浅是有限。 • 纵向变深:前袖窿深的变化以后袖窿深为准 (多加深0~2cm) 。 上衣;AC/CB=1/0.8 大衣:AC/CB=1/1.2

  19. 四、领口变化规律 • 领口开宽开深的依据:原型中的领宽、领深,以及各个结构点所构成的领口曲线,是符合人体颈根部的基本结构。在绘制各种领型结构图时,应以领口曲线为基准,以领型立体效果为依据,来决定领口的开宽量及开深量,再绘制出领口曲线。 • 领口开宽开深的方法: 1. 领口开宽:以原型侧颈点为参考点,一般采用前后开宽量相同的方法。 2. 领口开深:后领深比较稳定,一般领型多为0.5—2.5cm;前领深变化大,应根据具体领型确定。

  20. 领口变化规律实例

  21. 领口变化规律实例

  22. 调整前后小肩: 1、后衣片收肩背省、后领省(或移于后领省,或移于肩背的分割线中) 2、在后衣片的肩端点去掉1—1.5cm(肩背省份) 3、若夸张肩部,可在前衣片的肩端点放出肩背省份,再继续放出需另加宽的量。 4、前后肩互调,采取前加后收的或前加量大于后加量的方法。 确定肩点的位置: 可在原型的基础上使肩端点上提或下移,改变落肩尺寸。一般除了针织衫适当下移外,多数以肩端点升高为主。 升高量与垫肩厚度和肩部造型有关。通常款式后肩端点上提1—2cm,前肩端点上提高0.5—1.5cm。 肩端点与侧颈点的位置确定后要重新画顺肩线。肩线有直线和前凸后凹形两种。 五、肩部造型规律

  23. 方法一 • 后衣片收肩背省、(或移于后领省,或移于肩背的分割线中)

  24. 方法二 • 在后衣片的肩端点去掉1—1.5cm(肩背省份)

  25. 方法三 • 前多加后少加 : 若夸张肩部,可在前衣片的肩端点放出肩背省份,再继续放出需另加宽的量。

  26. 方法四 • 前后肩互调,采取前加后收或前加量大于后加量的方法。

  27. 六、袖山深的变化规律 • 袖山深是制约袖型的关键。常用的袖山深有高、中、低三种类型. • 高袖山构成挺拔圆润的袖型. • 中袖山构成半宽松袖型. • 低袖山构成宽松袖型。

  28. 袖山深的变化规律 • 我们可以用前后袖窿深平均值的不同比例确定袖山深尺寸. • 高袖山为平均袖窿深的8/10—8.5/10 • 中袖山为平均袖窿深的6/10—7.5/10 • 低袖山为平均袖窿深的3/10—5.5/10

  29. 综合运用 圆领女短袖衬衣 • 领口的设计 • 肩部的设计 • 侧缝差的处理 • 腰围线的对位设计

  30. 袖山的设计 圆领的设计

  31. 本小节总结 • 款式的变化规律是以主要部位变化规律为基础,是在原型(看作人体)基础上进行的,是以人体为本。 • 各国原型裁剪法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的应用方法,结构图显示了人体与服装的关系。 • 同学们要熟练灵活地掌握服装原型在服装结构中的变化规律还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