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57 Views
北京教育学院 李 方 bjielf@263.net. 教师培训: 发展态势、创新实践与质量提升. OECD 与美国教育部、教育国际于 2012 年 3 月联合召开第二届 “ 国际教师大会 ” 。教育部长、工会领袖和教师领袖们汇聚纽约,交流、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
E N D
北京教育学院李方 bjielf@263.net 教师培训:发展态势、创新实践与质量提升
OECD与美国教育部、教育国际于2012年3月联合召开第二届“国际教师大会”。教育部长、工会领袖和教师领袖们汇聚纽约,交流、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 过去,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延续学生的一生。而今天,个体能够在谷歌上获得知识,大量常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或外包,教育系统必须更加强调让个体成为终身学习者,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并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简单代替的复杂工作。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不断应用知识,而且要不断学习、成长,找到他们在飞速变革的世界中的位置。
过去,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现在关注教育结果;过去,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现在关注教育结果; 过去,是传递现有的知识,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 过去,教师只需停留在课堂,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现在,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需要培养教师并提供给他们工具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过去,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 过去的目标是标准化和一致,现在则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化教育体验; 过去是课程中心,而现在是学习者中心。
需要精通所教学科,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使学习效果最大化;需要精通所教学科,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需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能够将各种方法结合,知道如何以及什么时候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策略; 能够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 需要深入理解学生如何学习,也就是学生的动机、情感以及课堂之外的生活; 需要以高度合作的方式,与其他教师、专业人士、同一组织的准专业人士、其他组织的个体、专业社区网络以及不同的伙伴一起工作; 需要拥有很强的技术技能,将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并使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最大化,同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跟踪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2012——2015教师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2012——2015教师战略》 “为了全民教育的优质教师”(Quality Teachers For EFA) 三个领域: 教师短缺:在优先国家,尤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缩小教师差距; 教师质量:提高教师质量; 研究引领:知识的生产和沟通,用比较研究证据来引领全球有关教学的讨论。 战略目的——构建一支师资队伍,确保教师在一个奖励专业发展、承诺用富有支持性的教学实践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的环境中工作。
联合国启动《教育第一(Education First)全球行动》 为期5年的行动计划,关注3项优先工作: 必须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接受教育,不分性别、背景或环境; 必须提高学习质量,确保年轻一代掌握当今就业需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技能; 必须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止是认字和识数,更在于做人之道,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核心作用,帮助人们构建更加公平、和谐、包容的社会。
十大重要行动: 让所有儿童上学 确保所有儿童都会阅读和计算 培训更多教师 为课堂配备书籍和学习资料 维持危机情况下、尤其是冲突地区的教育 为学生生活做准备 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培养全球公民 缩小财政差距
发展态势 如何理解“教师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终身学习模式变革 学习资源优化配置 制度机制政策策略整体构建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 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 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 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要完善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 。
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制定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推动《教师资格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师培训,到2015年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开展一次国家级培训,扩大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科学等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数量,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重点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有关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师培训,到2015年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开展一次国家级培训,扩大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科学等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数量,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重点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有关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校长、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修订《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育科研经费向实践性教学研究倾斜,鼓励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在教学一线长期开展基础性、持续性的教学实验。提高教学成果奖励中基层教学实验成果所占的比例,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校长、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修订《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育科研经费向实践性教学研究倾斜,鼓励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在教学一线长期开展基础性、持续性的教学实验。提高教学成果奖励中基层教学实验成果所占的比例,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
创新实践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指挥保障系统(制度、标准、顶层设计、经费) 业务实施系统(专业机构、培训师资、课程资源、 技术工具) 转化应用系统(?!) 管理评估系统
终身学习不仅是一个选择,也不仅是一个必然,而是一项必须由全人类共同履行的义务。终身学习不仅是一个选择,也不仅是一个必然,而是一项必须由全人类共同履行的义务。 如果学习在时间和多样性上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那么我们不能停留在“教育体系”的改革上,而应走得更远,直至实现学习型社会。
教师培训“社会公益”“政府行为”的属性: 其一,政府主导与管理。 其二,通过立法(教育法、国民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强化国民的继续教育。 其三,政府投入直接或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实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潜能发掘”“生命价值”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改变了专业人员的职业观与生活观,即终身学习使得每个人的自然生命与专业生涯融合在一起;人生与事业同步发展的心智模式,成功事业与成就人生的价值追求,离不开持续的自觉的学习。 获得职业归属感,强化专业认同感,克服职业倦怠。
2007年加拿大一项研究: 每6个月到1年内持续地有目标地参与30—100个学时的教师专业培训,可将中等及以下学生的表现提高21个百分点。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家庭及家庭成员因素49%,教师素质43%,小型班级或精细管理学校8%。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降低师生比0.4%,增加工资16%,增加教师教学经验18%,增强有效培训22%。
继续教育“学习变革”的观点: 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师培训开始。 以学科为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 以模块为课程结构 以案例为载体 以参与互动为平台
21世纪学习环境的8个特征 以学生为本 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清晰的标准 可呈现可检测的形成性与阶段性结合的评价 持续有效的互动反馈 个性化学习与多样化教学 数字媒体课程资源 开放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工具 在线学习与管理服务系统
以教师为核心 专业标准与分层分类分岗的定位 转化应用与绩效评估 实践导向参与互动转化生成的循环 数字网络资源与操作便捷的平台 情境创设与学习工具开发 教学不再是教师个人行为而是团队活动 变低效断续为高效持续的专业发展
继续教育“管理创新”“组织文化”的功能: 在实践层面——以学校改进为主导 在专业层面——以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研究层面——以理念向应用转化为引领 在效果层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 在组织层面——以参与合作互动分享为方式 在文化层面——以营造氛围形成文化自觉为旨归
将“教会学习”转变成为由众多的自主学习、强有力的社群学习、不断增加的辅助性学习和网络学习构成的混合型学习,使教育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学会学习作为终身学习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自信,增强学习动机,开发参与学习的策略,强化专业决策性思辨能力,进而对所处情形做出科学解读、积极反响与有效应对。将“教会学习”转变成为由众多的自主学习、强有力的社群学习、不断增加的辅助性学习和网络学习构成的混合型学习,使教育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学会学习作为终身学习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自信,增强学习动机,开发参与学习的策略,强化专业决策性思辨能力,进而对所处情形做出科学解读、积极反响与有效应对。
用信息化推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在部分省(区、市)创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培训团队引领下开展网下网上结合、真实虚拟结合的区域教师研修活动,逐步形成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用信息化推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在部分省(区、市)创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培训团队引领下开展网下网上结合、真实虚拟结合的区域教师研修活动,逐步形成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
区域规划大规模教师培训案例分析: “绿色耕耘”北京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思考与实践: 如何做好培训项目的系统设计 ——目标与需求、内容与形式、资源配置与预算、绩效评估与持续发展?
“绿色耕耘”农村教师培训行动5年计划和分年度分地区分学科分层次实施方案,为每所乡镇中小学每个学科培养2到3名素质高、能力强、用得住的骨干教师,进而带动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绿色耕耘”农村教师培训行动5年计划和分年度分地区分学科分层次实施方案,为每所乡镇中小学每个学科培养2到3名素质高、能力强、用得住的骨干教师,进而带动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市政府决策到位, 经费支持到位。 政策配套,启动“十百千万工程”,即十所重点大学对口支援十个远郊区县、百所城区优质中小学和千名城区优秀教师与农村中小学“手拉手”支教行动、万名农村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市级培训。
教师培训的目标调整 注重目标与过程、技能强化与行为转化、方法多样性与参与高强度的有效结合 农村教师喜欢听、乐于学、愿意改、坚持做真正学以至用,以学促变。
培训目标三次提炼: 第一年目标定位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年目标进一步具体化,锁定“强化农村教师的新五能”,即课堂教学的组织监控能力、学科知识获取与更新的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诊断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学实践反思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年目标再凝炼再集中,突出“双提高一落实”,即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与学科素养、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 注重过程,突出实践环节,环环相扣落实目标。 实施过程由最初的三阶段,即集中面授培训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题实验与追踪指导——完成论文与展示交流;调整充实为五阶段,即专业反思、个案访谈与发展诊断——集中面授强化技能培训——现场教学观摩与跟踪指导——乡土教改课题的校本实践——地方展示交流与落实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培训的过程在变 培训的方式在变 培训的课程在变 培训的师资在变
2005年2月28日北京市委刘淇书记批示:“‘绿色耕耘行动’方向正确,效果明显,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2005年2月28日北京市委刘淇书记批示:“‘绿色耕耘行动’方向正确,效果明显,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5年5月9日刘淇书记再次批示:“要大力抓好‘绿色耕耘’培训计划,为农村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08年9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做出重要批示:“北京市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工作。教育部要注意了解各地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完善推广,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此类农村教师研修站的做法就很好。”2008年9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做出重要批示:“北京市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工作。教育部要注意了解各地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完善推广,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此类农村教师研修站的做法就很好。”
混合型学习: 《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 《学科教育心理学 》
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与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A 教与学策略的提出与运用,成效与检验,丰富与发展,都以学生学习为起点与归宿; B 从学习者分析切入教学,才有可能充分调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进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C 理想状态下的教与学策略的应用与实现,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探索教的策略与学生主动应用学的策略相整合状态下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与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D 研发多维度、开放性的可供实验校优选组合的学习者分析量表工具(包括:智力水平、知识技能、成就动机、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毅力、注意品质、学习焦虑、班级气氛、学校环境、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65个量表); E 创试出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系列方法(作品分析、课堂观察、发展性测量、情境化评价、教学活动评价、学情档案袋等); F 创设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研修新模式。
质量提升 项目的总体规划与科学定位、 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分岗位培训设计、 课程建设与实施 预期目标与实践绩效 “落差”
十大落差: 理论与实践 内容与需求 形式与参与 技术手段与学习方式 资源建设与转化生成 区域校际个体差异与个性化教学、互学互教互动互助 考核评价与绩效呈现 组织管理与个性化服务 项目责任制与过程监控 培训师资与持续发展
例:考核评价 观察实录与成长记录 问题诊断与问题解决或延伸 案例提交与点评 课题答辩与论文写作 观摩课与参与点评 自评与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