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99 Views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内容分析与 核心教学策略.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内容分析与核心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必修模块构建怎样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内容在新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 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 一线老师对必修元素化合物内容的认识. 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内容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强调元素化合物的应用问题。 课程标准是以元素为核心的,而不是以 “ 族 ” 为核心的。 课程标准中元素周期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
E N D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内容分析与核心教学策略 • 课程标准要求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 必修模块构建怎样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 元素化合物内容在新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 • 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
一线老师对必修元素化合物内容的认识 • 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内容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 课程标准强调元素化合物的应用问题。 • 课程标准是以元素为核心的,而不是以“族”为核心的。 • 课程标准中元素周期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 • 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合物内容的量减少了,选取的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质,而不是以类别给出的。
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的界定 •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 • 考虑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选取的八种元素都是周期系中的典型元素,分别代表不同的族和周期 • 考虑这些元素在生产生活中是否有广泛的价值 • 考虑这些无机化合物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关系,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 综合上述考虑,重点放在了主族元素,第一到第三周期中的元素
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 • 必修模块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关于元素化合物内容的选择不能仅考虑化学学科的体系,还非常强调与生产生活、学生已有经验的关联 • 课程标准在陈述元素化合物内容时,描述了这些元素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对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必修模块无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 • 课程标准对无机化合物知识的处理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 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结构知识、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前后关系。八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放在化学1,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内容放在化学2。
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思路 • 课程标准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组织分为两个层次:必修模块(化学2)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 • 按照官能团体系,系统介绍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放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 • 必修模块让全体学生对有机世界形成初步认识,课程标准从官能团体系中精选了与资源、生产生活、健康饮食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代表物,放在了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主题
无机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显著变化 • 不再按照 “元素族”组织元素; • 要求的元素种类和数目比以前减少; • 在学时上,明显比以前减少; • 物质的组织线索发生变化,以元素为核心; • 内容承载的功能发生变化,要承载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界定 •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中的同分异构现象;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内容的显著变化 • 以生产、生活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 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组织思路 • 不要求上升到类别 • 了解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代表物
考虑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角度 • 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 某种元素代表物之间的关系 • 代表物内部之间的关系 • 物质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观念 • 元素观: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 • 分类观:从物质类属角度分析具体物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观念 • 转化观: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最核心问题 • 从不同角度认识:无机物之间的转化,无机向有机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等,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
硫及其化合物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组织与呈现 • 共性:从自然界、生产、生活到实验室,再到社会。 • 区别:一种以硫元素为组织线索,一种以物质类别(单质、氧化物)为组织线索
氯及其化合物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组织与呈现 • 一种版本教材将氯及其化合物内容分散编排,其中氯气内容放在第一章,位于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前,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为主线,案例为氯气性质的研究。 • 一种版本教材将氯及其化合物内容集中编排,放在第三章,位于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 • 教师要分析同一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前后顺序,分析该内容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
铝及其化合物在教材中的呈现 • 新教材呈现工业生产中怎样获得金属铝作为主线索;过去教材先呈现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然后再呈现电解铝的化合物得到铝单质 • 新教材编写的考虑: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将核心物质性质置于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性质。
元素化合物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 • 新教材穿插大量活动性栏目 • 活动性栏目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物质性质
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 • 对于一种物质少讲一个方程式还是多讲一个方程式,不是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核心问题。 • 教师可以自己梳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各种元素的核心内容或者有价值的内容。 • 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版本教材,从而确定核心教学内容。
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 •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样过多的关注多讲一种物质还是少讲一种物质,多讲一条性质还是少讲一条性质。 • 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核心观念的建构,尤其是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 • 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站在观念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层面上,不要过多在乎细节知识的多与少。
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 • 不要跟着旧教材走 • 不要跟着习题走 • 分析必修和选修整体的元素化合物内容要求,明确必修模块的基本要求水平
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 • 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内容处理到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水平 • 结构决定性质内容的学习是需要基础的,在必修阶段学生不具备从结构分析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基础,在必修模块只限于具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要以“物质为中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 •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多开展实验教学,多开展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多开展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等。 • 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开放性,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 • 在教学追求和教学境界方面,追求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等基本观念的教学,而不是局于具体物质性质知识的传授。
实验区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情况 • 教师关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 例如铝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紧紧围绕工业上制备金属铝的流程提出核心问题:从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工业中的应用角度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工业提取流程,结合实验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铝及其化合物。 • 密切结合STS内容展开物质性质的教学。
溴及其化合物的教学 • 在海水中的元素和海水提溴的背景下展开的 • 为必修2模块中卤族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自然界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放大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自然界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放大到工业生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