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61 Views
第三篇 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内容提要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和方法,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土地整治规划 等。 【 重点内容 】 掌握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和方法。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 。 【 教学要求 】 认识和掌握专项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各专项规划编制的方法。. 主要讲述内容.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概述.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概述.
E N D
第三篇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和方法,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 • 【重点内容】掌握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和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 •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专项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各专项规划编制的方法。
主要讲述内容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概述 •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概述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 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用以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所提出的一套措施、政策和方案。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特点 1、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先行军。 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深入和补充。 3、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技术措施 4、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 1、从广义讲,可根据目的,设置不同的专项规划。 2、一般来讲,分为四种类型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复垦规划
第十一章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意义 • 保证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粮食安全 • 协调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用地的关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 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
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 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 (一)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 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 (二)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 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 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 中低产田; • (三)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 •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温家宝说,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纠正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现象。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重点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第二节规划的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第三节规划程序 规划程序 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 耕地需求量预测 保护指标的确定与分解 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 资料收集 制定工作 方案 耕地的数量质量 及分布状况 耕地利用的问题 耕地的开发利用 潜力 农产品需求 建设用地需求 上级下达建设占 用耕地的控制指 标 基本农田布局 保护措施的制定 成果整理和制图
第四节 主要指标的测定 (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农产品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法 (1)农产品的耕地需求量:为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面积。 (2)技术路线: 规划期人口总量 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 农作物的单产水平 复种指数预测 耕地面积
2.间接测定法—人口预留法 (1)人口预留法:利用区域历年人口的增长趋势资料,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人口发展规划,预测人口增长高峰年及其人口总数,然后按建设部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测算出人口增长高峰年的建设用地总需求量。 (2)预测模型: A=A0-(P1·m+P2·n)
(二)重要指标的测定 农作物单产的测定方法 趋势推导法 专家系统法 农产品需求量的测定方法 人口预测法 人口自然增长法 劳动平均法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人口增长高峰年和人均用地指标法 系数推算法和定额指标法
第五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编制 一、划区定界的程序 (一)划区定界 室内预划定 实地踏查 编号登记 鉴定公约 以1:1万土地利 用现状图,根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在室内预先 进行基本农田的 划区定界 内业预划的保护 地块,需经外业 实地踏查、丈量, 核准无误后,才 能确定可否保护 对实地核查划定 后的基本农田保 护区、片和块进 行逐一编号登记 根据编号登记, 与使用者签定保 护公约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 1.面积量算与汇总 2.清绘成图 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工作底图,转绘至规划基期1:1万或1:2.5万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上,经着色后形成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内容: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家、省重点建设、城镇规划建设预留耕地范围 (三)保护牌(碑)的设立 (四)管理与保护措施的拟定
基本农田保护碑内容 ××基本农田保护区 名称: 编号: 平面图 面积: 四至: 责任单位: 保护期限: ××县人民政府 2000年×月
二、规划成果 •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 是规划的文本,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概况;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规划期内人口和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布局;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措施。 •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成果图 分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 • (三)基本农田保护表格 登记表;面积汇总表(县、乡);重点、城镇建设拟使用耕地面积统计表
第十二章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 第一节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概述 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 1、土地整理概念及法律最早源于德国,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 2、俄国在17世纪建立第一所土地整理学校,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解决生态、社会、经济问题; 3、德国、荷兰、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整理体系,他们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过程称为土地整理。
日本:土地整治和整备 韩国:土地调整 台湾:土地重划 土地整理名称虽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以德国、荷兰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
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 • 90年代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2000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 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 • 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 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政治、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广义:既包括已利用土地的整理,也包括未利用地的开发和废弃地的复垦。 狭义:仅指农村土地整理 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调整土地关系。
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P203)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P205)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活动。 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
区别: • 土地开发 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 土地复垦 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是综合性的利用和技术过程。 • 土地整理 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
二、土地整理的范畴 农地整理 市地整理
二、土地整理的范畴 农地整理 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整理的内容 农田整治 农地改造 地块调整 土地结构调整 宜农荒地的开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通过建设中心村、清退空闲地和超标宅基地等方式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将节约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复耕为耕地、园地等投入农业生产。 (1)宅基地整理 (3)村庄中的闲散土地整理 (2)自然村向中心村合并 (4)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 形 式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利、气候、生物、土壤等 (一)自然条件分析 (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GDP、粮经作物产量、人均纯收入、交通、通讯网络建设等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问题等
土地整理潜力 • 指在一定时期、地域范围和生产力水平下,通过治理措施,使待整理土地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程度。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例:200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04.26万hm2 农村人口为6842万人,人均为152m2 /人。 《村镇规划标准》控制在100m2/人 2030人口高峰年农村人口4537.30万人 农村居民点理论总需求量为45.37万hm2, 可节约出104.26 - 45.37 =58.89万hm2 全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比例为 2.36%—3.36%
2、农用地(农田)整理潜力 典型调查 实况修正 改造中低产农用地, 修整道路沟渠, 整理田块分割细 碎、田坎过多、合理利用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等。 全国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表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比例2.6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