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主 讲:毛 维 mwxidian@126.co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绪论.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一些关键的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工艺) 1918年 柴可拉斯基晶体生长技术 --CZ 法/直 拉法, Czochralski, Si 单晶生长. The whole Si crystal is held by the seed crystal. CZ Silicon crystal growth – dismounting a 200mm crystal from the pull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主 讲:毛 维 mwxidian@126.co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2. 绪论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一些关键的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工艺) 1918年柴可拉斯基晶体生长技术--CZ法/直 拉法,Czochralski, Si单晶生长

  3. The whole Si crystal is held by the seed crystal CZ Silicon crystal growth – dismounting a 200mm crystal from the puller CZ = Czochralski

  4.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1925年 布里吉曼晶体生长技术,Bridgman, GaAs及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生长 • 1947年 第一只晶体管(点接触式), Shockley、Bardeen、Brattain(Bell实验室)

  5.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第一只点接触Ge晶体管

  6. _ c 金属丝 +e 金属丝 n-Ge 电极 b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点接触晶体管 •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 • 当时对原理不清楚,可属于pnp结构。

  7. 第一只晶体管的发明者及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肖克莱( William Shockley) 1910—1989 巴丁(JohnBardeen) 1908—1991 布拉顿(Walter Brattain) 1902—1987

  8. 第一只晶体管的发明者及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第一只晶体管的发明者及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9.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1949 pn结,Shockley • 1952 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Welker • 1952 扩散, Pfann • 1954 第一个硅晶体管,Teal • 1957 光刻胶, Andrus • 1957 氧化物掩蔽层,Frosch和Derrick

  10.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1957 CVD(化学气相淀积)外延晶体生长技术—薄膜, Sheftal、Kokorish及Krasilov, 改善器件性能、制造 新颖器件 • 1957 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Kroemer(2000年诺贝 尔物理奖) • 1958 离子注入,Shockley • 1959 第一个(混合)集成电路,Kilby(2000年诺贝尔物 理奖),由Ge单晶制作--1个BJT、3个电阻、1个 电容 • 1959 第一个单片集成电路, Fire Child公司的Noyce,6个器 件的触发器。

  11. 第一个(混合)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 Kilby

  12. 第一个单片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Noyce

  13.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1960 平面化工艺,SiO2层(光刻)→窗口(扩散) →pn结 • 1960 第一个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 管),Kahang及Atalla • 1962 制造出包含12个晶体管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 1963 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 管),Wanlass及萨支唐,逻辑电路 • 1967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Dennard • 1969 多晶硅自对准栅极,Kerwin,有效降低寄生效应

  14.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1969 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 Manasevit及Simpson,GaAs外延 • 1971 干法刻蚀,Irving,CF4-O2 • 1971 分子束外延(MBE),极薄薄膜(原子级)、 精确控制, CHO等 • 1971 微处理器(Intel4004,3mmX4mm,含2300 个MOS管,10μm工艺),Hoff

  15. 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历史 • 1982 沟槽隔离,Rung,隔离CMOS(取代其它的绝缘 技术) • 1989 化学机械抛光,Davari,各层介电层全面平坦化 (的关键) • 1993 铜布线,铝在大电流下有严重的电迁移现象 • 1999 年的 0.18微米工艺、2001年的0.13微米、2003年的 90纳米(0.09微米),2005年的65纳米(0.065微 米) • 1960´s的25mm(1 英寸), 1970´s的51mm(2英寸), 1980´s的100mm(4英寸), 1990´s的200mm(8英寸), 2000的 300mm(12英寸),现在400mm(16英寸)

  16. 二、集成电路技术发展 的规律与趋势

  17. Drs. G. Moore & S. M. Sze

  18. 微电子技术的进步

  19.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 ITR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 • 由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制定 • 按此蓝图,到2018年,MOS器件的栅长将缩小到10nm,电学沟道长度仅为7nm,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达到1011(1000亿)以上。

  20.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21. 等比例缩小(Scaling-down)定律 恒定电场规律 • 1974年由Dennard • 基本指导思想是:保持MOS器件内部电场不变:恒定电场规律,简称CE律 • 等比例缩小器件的纵向、横向尺寸,以增加跨导和减少负载电容,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 • 电源电压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22. 恒定电场规律 • 漏源电流方程: • 由于VDS、(VGS-VTH)、W、L、tox均缩小了倍,Cox增大了倍,因此,IDS缩小倍。门延迟时间tpd为: • 其中VDS、IDS、CL均缩小了倍,所以tpd也缩小了倍。标志集成电路性能的功耗延迟积PWtpd则缩小了3倍。

  23. 恒定电场定律的问题 • 阈值电压不可能缩的太小 • 源漏耗尽区宽度不可能按比例缩小 • 电源电压标准的改变会带来很大的不便

  24. 恒定电压等比例缩小规律(简称CV律) • 保持电源电压Vds和阈值电压Vth不变,对其它参数进行等比例缩小 • 按CV律缩小后对电路性能的提高远不如CE律,而且采用CV律会使沟道内的电场大大增强 • CV律一般只适用于沟道长度大于1m的器件,它不适用于沟道长度较短的器件。

  25. 准恒定电场等比例缩小规则(QCE律) • CE律和CV律的折中,实际采用的最多 • 随着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强电场、高功耗以及功耗密度等引起的各种问题限制了按CV律进一步缩小的规则,电源电压必须降低。同时又为了不使阈值电压太低而影响电路的性能,实际上电源电压降低的比例通常小于器件尺寸的缩小比例 • 器件尺寸将缩小倍,而电源电压则只变为原来的/倍

  26. 微电子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 21世纪硅微电子技术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 • 特征尺寸继续等比例缩小 • 集成电路(IC)将发展成为系统芯片(SOC) • 微电子技术与其它领域相结合将产生新的产业和新的学科,例如MEMS、DNA芯片等

  27. 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继续缩小 • 第一个关键技术层次:微细加工 • 目前90nm、60nm以及45nm已开始进入大生产(国内:中芯国际90nm;部分公司开始研发:45nm) • 32nm技术也已经完成开发,具备大生产的条件

  28. 特征尺寸继续减小

  29. 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继续缩小 • 第二个关键技术:互连技术 • 铜互连已在0.25/0.18um技术代中使用;但是在0.13um以后,铜互连与低介电常数绝缘材料共同使用时的可靠性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开发

  30. 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继续缩小 • 第三个关键技术 • 新型器件结构 • 新型材料体系 • 高K介质 • 金属栅电极 • 低K介质 • SOI材料 • 应变硅

  31. 栅介质的限制 传统的栅结构 硅化物 重掺杂多晶硅 SiO2 经验关系: LTox Xj1/3

  32. 栅介质的限制 随着tgate的缩小,栅泄漏电流呈指数性增长 G S D 超薄栅 氧化层 直接隧穿的泄漏电流 栅氧化层的势垒 大量的 晶体管 tgate 栅氧化层厚度小于 3nm后 限制:tgate~ 3 to 2 nm

  33. 栅介质的限制 Tox + + t栅介质层 t多晶硅耗尽 t量子效应 由多晶硅耗尽效应引起的等效厚度: t多晶硅耗尽0.5nm ~ 由量子效应引起的等效厚度: t量子效应 0.5nm ~ 等效栅介质层的总厚度:Tox > 1nm + t栅介质层 限制:等效栅介质层的总厚度无法小于1nm

  34. SiO2(=3.9) SiO2/Si 界面 硅基集成电路发展的基石 得以使微电子产业高速和持续发展 随着器件缩小致亚50纳米 SiO2无法适应亚50纳米器件的要求 寻求介电常数大的高K材料来替代SiO2 栅介质的限制

  35. SOI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 1.速度高 :在相同的特征尺寸下,工作速度可提高 30-40%; • 2.功耗低: 在相同的工作速度下,功耗可降低 50 % - 60%; • 3.特别适合于小尺寸器件; • 4.特别适合于低压、低功耗电路; • 5.集成密度高 : 封装密度提高约40%; • 6.低成本: 最少少用三块掩模版,减少13%-20% (30%)的工序; • 7.耐高温环境: 工作温度300℃-500℃; • 8.抗辐照特性好: 是体硅器件的50-100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