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潮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潮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文化. 一、儒学的困境和玄学的兴起 1 、儒学的困境. 一、儒学的困境和玄学的兴起. 1 、儒学的困境. ▲ 今文经学和谶纬学的结合,儒家学说开始神秘。 ▲ 汉晋社会动荡,客观上要求思想文化的新发展。 ▲ 士人地位不稳,在玄虚淡泊中寻求精神寄托。 ▲ 对两汉儒学扬弃,吸收道家思想,倡导玄学。. 2 、玄学的兴起. 2 、玄学的兴起. 玄学:糅合儒、道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探讨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潮时期的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潮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文化

  2. 一、儒学的困境和玄学的兴起 1、儒学的困境 一、儒学的困境和玄学的兴起 1、儒学的困境 ▲今文经学和谶纬学的结合,儒家学说开始神秘。 ▲ 汉晋社会动荡,客观上要求思想文化的新发展。 ▲ 士人地位不稳,在玄虚淡泊中寻求精神寄托。 ▲ 对两汉儒学扬弃,吸收道家思想,倡导玄学。

  3. 2、玄学的兴起 2、玄学的兴起 玄学:糅合儒、道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探讨 本与末、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与现实政治 密切相关。 《老子》 三 玄 《庄子》 《周易》

  4. 玄学的发展阶段 玄学的发展阶段 ▲ 曹魏何晏和王弼的“正始知音”。 ▲ 魏晋时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西晋向秀、郭象的“不越名教而任自然”。 ▲ 东晋时期玄学和佛学的结合。 代表著作 何晏 《道德论》《无名论》《论语集解》 王弼 《周易注》《老子注》 向秀 《庄子注》 裴頠 《崇有论》

  5. 二、佛教与道教的传播 1、传播与发展的原因 二、佛教与道教的传播 1、传播与发展的原因 ▲汉末战乱和儒家学说的动摇。 ▲佛教学说对统治者和百姓都有吸引力。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 佛教传播图

  6. 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发展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梁萧武 帝是佞佛的典型代表。 ▲ 东晋慧远 “因果报应论”,佛教 思想开始中国化,增强了吸引力。 ▲ 法显等人西行求法,刘宋竺 道生 “顿悟成佛”理论。 ▲佛教的传入和流行,带来西 域、印度的文化,为中国文化带来 新鲜气息。 梵 文

  7. 范缜 范缜的“神形相即”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梁书·范缜传》 佛教典籍 《四十二章经》 《般若道行经》 《大般泥洹经》 《僧祗戒心》 《综理众经目录》 白马寺

  8. 2、道教的发展 2、道教的发展 ▲两晋之际的葛洪对以前的神仙 思想总结,确立起神仙道教的理论 体系。 ▲刘宋陆修静整顿天师道组织, 完善道教仪式。萧梁陶弘景把道教 从杂乱的多神崇拜变为一神为首的 宗教。 ▲北魏寇谦之提出以炼丹为主要 形式新教义。 陶弘景

  9. 道教典籍 道教典籍 《抱朴子》 《三洞经书目录》 《真诰》 《真灵位业图》 太平经

  10. 三、历史学、文学艺术 1、历史学 三、历史学、文学艺术 1、历史学 ◆官修私史之风盛行,打破了纪传、编年史学传统。 ◆ 地理学和地方志也开始发展,主要有常璩的《华 阳国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

  11. 2、文学艺术 (1)诗歌与骈文 2、文学艺术 (1)诗歌与骈文 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由四言五言、 骚体向七言诗过渡。 五言诗主要以“建安文学”为代表。 田园诗也有发展,成就最大的是陶渊明。

  12.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绚丽清新,优 美动人。北朝的民歌奔放、质 朴。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 和《敕勒歌》。 骈文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 高峰,注重形式美,以写诗手 法作文章,片面追求形式而不 重视内容。

  13. (2)雕塑和绘画 (2)雕塑和绘画 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典型是敦煌 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绘画在这个时期名家辈出,主要代表人物有 曹不兴、卫协、张墨、顾恺之等。

  14. 壁画

  15. 壁画

  16. (3)书法 (3)书法 书法形成一种专门艺术,蔡邕、刘德生创立 行书,钟繇创立楷书,王羲之集汉魏书法大成, 兼善隶、草、楷、行。北朝书法遒劲有力,多刻 于碑铭,被后人称为“魏碑”。

  17. 书法作品

  18. 4、科学技术 4、科学技术 数 学 刘徽首创割圆术,祖冲 之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被 称为“祖率”。他还著《缀术》 机械制造 翻车 指南车 水转连磨 “千里船” 祖冲之

  19. 水排

  20. 科学技术 天文学 岁差、《大明历》 医药学 《伤寒论》《金匮要略》 《脉经》《本草经集注》 农 学 《齐民要术》 地理学 《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禹贡地域图》

  21.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 2、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3、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的条件与衰落原因。 4、比较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的异同。 5、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6、淝水之战的性质及其胜负的原因。 7、北魏孝文帝改革评析。 8、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 9、魏晋玄学的主要特征。

  22.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4年版。 4、《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 参考书目 5、《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6、《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9、《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2003年版。

  24. 参考书目 10、《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12、《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 第四编 隋唐: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整合 第四编 隋唐:中国文明 的发展与整合

  26. 引 言 引 言 一、世界历史下的隋唐史 二、中国视野下的隋唐史 三、隋唐史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27. 世界历史下的隋唐史 世界历史下的隋唐史 西欧正处于中世纪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 商业衰退、文化低潮的黑暗时期,中国却生机勃 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8世纪,伊斯兰教创 始人穆罕默德及其后继者,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 洲的帝国,阿拉伯文化取得了高度成就。 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 着亚洲和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28. 中国视野下的隋唐史 中国视野下的隋唐史 政治体系完善,三省制度、科举制度为后代 王朝效仿,庶族地主取代士族门阀。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辉煌时期。 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两税法取代 均田制与租庸调。 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华夏文明向外辐射。隋 唐王朝的经验与教训为后世王朝借鉴。

  29. 隋唐史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隋唐史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1、隋 朝 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科举制度、法律制度、官僚制度、隋末暴政 2、唐前期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中央集权制 度的创立和革新,经济繁荣,科学文化昌盛,民 族关系融洽,积极地对外开放 3、唐后期 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融合。

  30. 第一章 短暂而强盛的隋朝 第一章 短暂而强盛的 隋朝

  31.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杨坚代周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杨坚代周 ▲580年,北周宣帝去世, 外戚杨坚辅政,掌握了军政大权。 ▲他改革弊政,收揽人心,镇压异己,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581年,杨坚称帝,定都长安,改国号为隋。 隋文帝像

  32. 2、统一全国 2、统一全国 (1)条件成熟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人民 迫切要求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民族融合加快,南北对峙的民族性质消失。 ▲隋文帝妥善处理了与突厥关系,废掉后梁,为 灭陈统一扫清了障碍。 (2)统一过程

  33. 八路平陈示意图

  34. 隋地图

  35. 二、隋朝的国家制度 1、三省六部的确立 二、隋朝的国家制度 1、三省六部的确立 皇帝 内史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出令 执 行 审核颁布 九寺二监

  36.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措施 ▲ 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三年一任,不得连任。 ▲ 中央派使臣对地方巡视、考察。 (2)作用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削弱士族势力,巩固统一。

  37. 3、选举制度的变革 隋文帝陵 3、选举制度的变革 (1)背景 (2)科举制度的确立 ▲ 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 ▲ 雏形——秀才、明经两科 ▲ 以“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举人 ▲ 炀帝设立进士科 (3)意义

  38. 4、府兵制度 4、府兵制度 自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开始出现兵民合一、 兵农合一的趋势。590年,隋文帝规定兵籍与民户 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 进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 民同。军府統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 北方统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书•高祖纪下》

  39. 5、修订法律 5、修订法律 ★隋文帝修成《开皇律》 ★ 律文500条,刑名分为五种,十恶、八议 ★

  40. 隋律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八议 议亲、议故、议贤、议能 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41. 6、均田制、租调役和整顿户籍 (1)均田制、租调役 6、均田制、租调役和整顿户籍 (1)均田制、租调役 ▲内容: 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永业田。……一夫受露 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 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 亩,为桑田。……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 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42. 均田制、租调役 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 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丁男一床, 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 两。……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并免课役。 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 差,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六品二顷五十亩。其下每品以 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 廨田,以供公用。

  43. 评价 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人众,衣食不给。 议者咸欲徙就宽乡。其年冬,帝命诸州考使议之。又令尚 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竟无长算。帝乃发使四出,均天 下之田。 ▲ 评价: (1)防止土地过分集中、限制兼并、鼓励垦荒。 (2)稳定农业生产,保证了国家税收,恢复和发展 北方经济。 (3)国家对掌握土地的调剂,不能做到平均分配。

  44. (2)整顿户籍 (2)整顿户籍 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恆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 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 《隋书·食货志》 背景:控制人口,增加赋税 内容:大索貌阅、析籍、输籍定样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 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 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隋书·食货志》

  45. 三、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其人及其暴虐统治 (1)隋炀帝其人与改革 三、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其人及其暴虐统治 (1)隋炀帝其人与改革 ◆ 欺骗隋文帝,阴谋登上皇位。 ◆ 营建东都洛阳,兴修大运河。 ◆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官制。 ◆ 创立进士科,完备科举制度。 ◆ 重视文化和教育,整理古籍。 杨广书法

  46. 隋都城

  47. 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48.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政治上,沟通南北,加强对 南方的控制,有利巩固统一; 经济上,经济交流繁荣,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精神文化上,生活方面日趋 一致,形成全新的民族意识,统 一观念深入人心。 大运河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图志》

  49. (2)隋末暴政 (2)隋末暴政 滥用民力:开长堑、筑长城、凿运河、造离宫 巡游无度: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 三征高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左:隋炀帝游幸江都图 右:隋炀帝墓(江苏扬州)

  50. 2、农民起义的爆发及其演变 2、农民起义的爆发及其演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