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經濟學 100

經濟學 100. 第八章 創造國家財富. 第一節 從個體經濟走向總體經濟. 「經濟」不只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或生產行為上,也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整體經濟表現上。 由所有人生產的各種東西就是我們所能購買的對象,不只是某一個東西的個別價格、生產,或是消費而已。 這些整體經濟的表現,綜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區域、社會、國家、甚至於全球在經濟成長、國民所得、物價、失業、利率、匯率、貿易等各方面的表現,這就是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總體經濟裡 ……. 我們在面臨整個經濟衰退的時候,個人的經濟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影響,

Download Presentation

經濟學 100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學100 第八章 創造國家財富

  2. 第一節 從個體經濟走向總體經濟 • 「經濟」不只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或生產行為上,也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整體經濟表現上。 • 由所有人生產的各種東西就是我們所能購買的對象,不只是某一個東西的個別價格、生產,或是消費而已。 • 這些整體經濟的表現,綜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區域、社會、國家、甚至於全球在經濟成長、國民所得、物價、失業、利率、匯率、貿易等各方面的表現,這就是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3.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總體經濟裡…… • 我們在面臨整個經濟衰退的時候,個人的經濟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影響, • 經濟衰退→失業→所得下降→消費需求減少→生產滯銷→裁員→失業→…..等惡性循環的困境當中。 • 這就是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之間的連動關係。

  4. 第二節 國內生產毛額 一、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定義:「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所生產最終財貨和勞務的總價值。」 • 衡量的對象:是以國家為主體,而非國民,所以才稱為「國內」生產毛額,而不是「國民」生產毛額。 • 以「一段時間」所發生的資料為主,如一年或一季,而不是以「某一個時間」的資料為準。 • 「最終財貨和勞務的總價值」:指東西不能再加工或轉售,是直接供消費者或廠商使用的東西。 • 將這些東西生產出來之後的價值加總起來衡量,這就是總價值,是經過公開合法或有營業登記者。

  5. 二、衡量方法 • 國內生產毛額即是將各種最終東西交易的總價值列入計算,買賣雙方的金額都相同,對賣方而言是收入,對買方而言是支出。 • 衡量GDP的方法有兩種: • 商品支出法、 • 要素所得法。

  6. 三、所得決定式 • 整體經濟內活動的主體,基本上可分為四大類:家庭、廠商、政府,以及國外。

  7. 總體經濟裡的各項支出 • 總計以上四大經濟主體的支出為「總支出」(aggregate expenditure,AE),即AE=C+I+G+(X–M)。因總支出與要素所得相同,故可知:Y=C+I+G+(X – M) • 此式亦稱為所得決定式,是以支出來衡量GDP的典型方式。

  8. 所得的三大分配:消費、儲蓄、繳稅Y = C + S + T由於Y = C + I + G + (X – M) ,且Y = C + S + T,C + S + T = C + I + G + (X – M)經整理可得: S= I + (G –T)+ (X – M) • 上式表示儲蓄的三個主要去向:企業融資、政府融資、國外融資。

  9. 第三節 台灣GDP試算 一、商品支出法

  10. 二、要素所得法

  11. 第四節 經濟成長率 一、經濟成長率計算式 • 經濟成長率怎麼計算 • 例如民國102年的實質GDP為800,103年的實質GDP為840,則99年的經濟成長率為5%,計算如下:

  12. 二、連鎖加權法 • 連鎖加權法(chain-weighted method)是分別以兩年的物價為基期,求出不同基期的兩年實質GDP,並計算每一基期的實質GDP變動率,再平均之,即可得經濟成長率。

  13. 第五節 GDP與社會福利 一、GDP的限制 • GDP在計算時所沒有被考慮到的: • 未能考慮家庭勞務 • 未能考慮地下經濟 • 未能考慮品質改善 • 未能考慮休閒時間 • 未能考慮環境生態 • 未能考慮健康醫療 • 未能考慮所得分配

  14. 二、經濟與快樂 • 人是以追求快樂為目的,如果經濟成長不能增加人們的快樂,則經濟成長並不重要。 • 有許多的研究顯示:有錢的人比沒錢的人略為快樂,人均所得高的國家之人民也略為快樂。 • 新加坡的人均所得是印度的82.4倍,以購買力折算也有16.4倍,但這兩國的人民快樂水平卻一樣,也都比人均所得的日本高出許多。

  15. 二、經濟與快樂 • 除了金錢以外,仍有其他因素會使您較快樂,包括已婚者比單身者快樂、有宗教信仰的比較快樂,高所得與經濟成長雖不是快樂的保障,但是失業一定是快樂的致命傷。此外,性別與快樂無關,外表是否美麗也與快樂關係不大,而年齡與快樂則呈「U」字型的關係。 • 您過得快樂嗎?生活簡單一點,可能會較快樂。我們有時會覺得不快樂,其實並不是您的財富太少,而往往是您的慾望太多罷了。

  16. 第六節 台灣經濟發展的故事 一、戰後重建 • 台灣在民國34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終止日據時期,但是水電、鐵公路等基礎設施因遭受戰事破壞,生產條件可說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舉。 • 在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人口大量增加,當年人口即增加160萬人,達800多萬人。 • 民國38年的物價已較民國34年上漲5,600倍,形成惡性的通貨膨脹,政府為要穩定物價、安定經發展,並斬斷與大陸法幣的關聯,乃進行幣制改革,而於民國38年6月15日獲准發行新台幣,沿用迄今。

  17. 一、戰後重建 • 政府從土地改革著手,即在民國38年起,相繼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以及農地重劃等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並帶動工商業的發展。 • 農業在民國41年已恢復戰前的最高水準,生產效率並較戰前增加40%,此時每人國民所得為196美元。

  18. 二、經濟起飛 • 在民國52年以前,台灣經濟都是以農業為主,此時大宗出口的產品依序為糖、米、茶、香蕉、紡織品。 • 在民國41年至51年的經濟成長率平均為9.21%,農業成長率為4.24%,但工業成長更快,其成長率為12.39%。 • 後來居上的工業,在民國52年的工業產值即超越了農業產值。 • 此為成功的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並發展勞力密集產業「出口擴張」的策略所致。

  19. 二、經濟起飛 • 為鼓勵對外貿易的發展,政府於民國47年公佈「改進外匯貿易方案」,恢復單一匯率,放寬進口管制,改採出口擴張政策; • 民國48年頒佈「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 • 民國49年公佈「獎勵投資條例」,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以及鼓勵出口產業的發展助益甚大。 • 民國54年設置「加工出口區」,加工出口區為台灣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典型窗口,可達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的目的,並解決就業問題,以發展勞力密集出口產業。 • 政府並在民國57年起推行「國民義務教育」。

  20. 三、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 • 在民國62年,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加上農業因已衰退,糧食及工業原料短缺,也助長物價上漲的推力,消費物價指數在民國63年上漲至47.5%,創下民國4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 政府為穩定物價並維持經濟的持續成長,及時在民國63年宣佈推動「十項建設」,以擴大內需來彌補外銷衰退,

  21. 三、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 • 並在民國64年公佈「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以提高農民所得、穩定農村經濟,以台灣把加速發展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並以“人造纖維、塑膠-石化”及“金屬製品、機械-鋼鐵”兩大系列作為代表,建立台灣自己的重化工業。 • 台灣經濟發展也由此進入「第二次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時期」。

  22. 三、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 • 在民國68年,工業產品出口比例突破90%,與30年前剛好相反;對外貿易突破3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21位,初步確立了台灣經濟的實力與地位。 • 民國68年發生的兩伊戰爭,再度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對於石化工業受影響甚大。 • 政府再次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也形成後來策略性工業的興起,重點鼓勵民間投資,發展資訊電子、精密機械儀器、光電工業等。

  23. 三、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 • 政府並於民國68年起實施機動匯率制度,民國69年起並使利率調整趨向自由化。 • 從民國52年到69年是台灣經濟成長最快的時期,民國52年的每人國民所得為178美元,到民國62年為2,344美元,18年來的每人國民所得增加13倍,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也為10%。 • 台灣經濟的表現,已開始為世人刮目相看,也正在創造一種「經濟奇蹟」。

  24.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民國70年代的台灣經濟已逐漸由管制、保護,走向開放競爭與自由化,並以推動技術密集、高科技工業的發展為產業政策重點。 • 政府於民國70年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 在民國73年,政府宣佈經濟自由化、國際化,並計畫進行國營及公營事業民營化。 • 由於鼓勵出口擴張,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存底亦持續地累積,在民國75年的貿易順差甚至創下空前的156.8億美元,外匯存底並累積至近700億美元。

  25.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民國76年是台灣政經發展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在經濟與政治環境方面皆有顯著的改變。 • 在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下,新台幣開始被迫大幅升值,升值幅度在兩成以上,並且解除外匯管制、實行利率自由化,在美國壓力下逐步開放內部市場,大幅降低進口關稅與減少非關稅壁壘; • 同年,政治上取消戒嚴,促成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勞工運動、環保抗爭、「五二」事件的農民運動、校園民主等時有所聞。

  26.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接著工資迅速上漲,土地價格飆升,炒熱房地產及股票市場,並逐漸形成泡沫經濟,投資環境已惡化,對於勞力密集的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或玩具、自行車等輕工業產生嚴重的衝擊。 • 在民國76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兩岸民間交往從此熱絡起來,政府並在民國79年允許對大陸間接投資。

  27.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在民國80年推動國建六年計畫,以從事公共設施建設,及透過財稅獎勵、金融優惠、技術輔導及金融機構參與投資等措施,加速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結構。 • 台灣產業隨著經濟發展環境變遷而機動調整,由早期政府主導的保護幼稚工業措施,逐漸演變為以市場機能為主、產業政策為輔的自由化政策。 • 產業亦由勞力密集的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發展重化基礎工業,逐漸轉變成為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結構。

  28.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在民國82年,台灣每人國民所得正式突破一萬美元,來到10,011美元,經濟成長率也都維持在至少7%的水準。 • 在民國85年,政府曾試圖推動「亞太營運中心」,可惜因在兩岸政策上採「戒急用忍」態度而失去時效,以致功敗垂成。

  29.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民國86年出現亞洲金融風暴,在為期兩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過程中,最嚴重的一年為民國87年,在這一年,東亞各國的經濟成長率都大幅下降,甚至出現令人震驚的負成長,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為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只有中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尚能維持正的成長。

  30. 四、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 即使在20世紀末的民國89年,台灣仍有5.77% 的亮麗經濟成長率;國內生產毛額高達10兆美元,每人國民所得為13,090美元;物價表現平穩,消費者指數上漲1.26%;失業率仍一直維持在3%以內,為2.99%;貿易總值為2,883億美元,其中出口值1,483億美元、進口值1,400億美元。

  31. 五、經濟成長的分水嶺 • 民國89年5月20日,也是在台灣政經發展史上值得特別記載的日子。因選舉失利,國民黨黯然下台,換由民進黨執政,為典型的民主政體的政黨輪替。 • 民國90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2%、失業率又不斷攀升至4.6%、出口成長率下降17.2%,均為過去四十餘年來不曾發生過的現象。

  32. 五、經濟成長的分水嶺 • 民國91年元旦,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面對國際經貿規範及市場開放的要求,表示台灣更需要提升競爭力以回應全球化的挑戰。 • 政府在民國91年提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接應「全球化、數位化、永續化」三大世界潮流的變革。 • 另為解決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政府同時也推動「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擴大公共建設方案」。

  33. 五、經濟成長的分水嶺 • 在民國97年5月20日,政黨再度輪替,國民黨的馬英九先生榮任總統,為停滯空轉的台灣經濟帶來新希望。 • 新政府就任,積極推動公共投資、產業再造與全球連結,塑造台灣經濟新競爭優勢。 • 不過,此時卻面臨國際油價節節高漲的難題,並且帶動小麥、玉米等大宗物資的漲價,導致通貨膨脹的問題似乎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34. 五、經濟成長的分水嶺 • 民國97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正式引爆「國際金融海嘯」,並造成各國經濟嚴重的衰退。 • 台灣在98年1月的進出口值分別較去年同月減少44.1%及56.5%,創下史上最大降幅;失業率也在6月時創下歷史新高達5.94%;而經濟成長率在98年的第一季為-10.24%也是空前的嚴重,所有經濟表現不利的數字接踵而至,也考驗著馬政府如何面對經濟衰退的困境。

  35. 五、經濟成長的分水嶺 • 由於兩岸經貿頻繁,加上馬政府對於兩岸政策持較為開放及願意面對的態度,所以希冀藉由較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來提振台灣經濟,包括可能要簽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等。

  36. 五、經濟成長的分水嶺 • 但在99年11月,國際上又爆發金融危機,主要是發生希臘債信危機,並接連引發「歐豬五國」(PIGS,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西班牙)之歐債風暴。 • 未來,歐元區是否解體?全球經濟衰退是否再度陰霾壟罩?國內廠商的無薪休假是否又出現了?展望未來這幾年,仍在考驗著各國政府經濟危機的處理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