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教务处 二 OO 六年十月. 中、外学分制管理的现状研究 , 完善我校进一步改革方案. 我校于 2002 年起全面推行学分制 , 经数年的完善已形成了一套管理体系 2005 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要求再次进行中、外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学分制的现况研究进一步推进改革 — 形成了资料汇编两本 同时将改革新方案进行专家咨询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广泛、深入讨论 2006 年初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统一思想 2006 年 7 月暑期教学工作会议确定新一轮教学改革与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方案 2006 年 9 月正式实施.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教务处 二OO六年十月

  2. 中、外学分制管理的现状研究, 完善我校进一步改革方案 • 我校于2002年起全面推行学分制,经数年的完善已形成了一套管理体系 • 2005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要求再次进行中、外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学分制的现况研究进一步推进改革—形成了资料汇编两本 • 同时将改革新方案进行专家咨询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广泛、深入讨论 • 2006年初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统一思想 • 2006年7月暑期教学工作会议确定新一轮教学改革与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方案 • 2006年9月正式实施

  3. 国外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略) • 自主按文理或不分类招生(哈佛、耶鲁) • 宽口径、跨学科、个性化、灵活性培养 哈佛大学特别专业、伯克利分校个人专业等 • 注重通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7大类11个领域 MIT的通识课程达17门,占学位要求的1/2 UCLA8个通识教育领域,10门课程 斯坦福大学6大技能性与知识性通识教育课程

  4. 外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略) 鼓励自主与交叉学习 主修、双主修、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 UCB:多主修7%,未定主修40% • 教学方式方法与教授授课 研讨式教学,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 小班教学比例高,斯坦福大学15人以下小班占73%,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杜克大学等20人以下小班占72%-75%

  5. 浙江大学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略) • 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 (2001年教育工作大讨论后新的教育理念) • 浙大的使命是要造就能从世界大势看问题,知识、能力、素质俱佳、智慧独特、坚忍不拔、诚信可靠的各行、各界未来的领导者(潘云鹤,2005年9月新生教育报告)

  6.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总体目标与方案 • 建立基本符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 学校逐步完善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推进本科教学 “自主化、研究化、国际化、高效化”

  7. 新一轮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实施按大类招生、新生特别教育计划 • 完善学分制,营造更宽松的选课与学习环境,推进个性化培养 • 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 大力推进研究性和自主性的教与学 • 开设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 • 加强国际与校际交流,完善学分互认体系

  8. 1、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9. 2、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拓宽专业类别 文科类、文理类、理科类、 理工类、工科类、艺术设计类 • 通识教育课程(48学分) 大类基础课 (42-47学分) 专业学位课程(55学分) 个性化课程 (10-15学分)

  10. 2、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特殊培养计划 本硕(博)统筹培养 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 跨校(跨国)合作教育 • 完善学分制,推进个性化培养 • 按院或大类招生 2006年按院或类招生20个 按专业20个

  11. 4、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略) •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 多维学习环境建设 • 推进学科竞赛和SRTP • 推进双语教学和学生国际交流 • 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学业评价 • 完善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

  12. 5、实施新生特别教育计划(略) • 理解大学篇 认识大学系列讲座 求是精神与优良学风教育 • 转换人生篇 领航人生系列活动 新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学科导论与新生研讨课 • 共同成长篇 新生党员、骨干培训计划 学长辅导计划

  13. 供 方 需 方 指导性教学计划(主 副) 开课单位 院、系、专业(缩写)序号 含实验课 课程库 质评 必修 学院选择课程库的课程填入教学计划 限选 任选 其他要求 课程含实验、实践等(课程主管单位负责落实) 课程介绍、要求、教学对象 教师、教学特点 比较—→毕业资格 某学期开课课程 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 毕业发证 教务部审核(同意进入课程库) 学生学习计划 学业导师 学生选课 建立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运行新模式

  14. 改革方案对现行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影响 • 对选课和课程安排的影响 • 对学籍管理的影响 • 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影响 • ...... • 总之是对学生成才的有利影响

  15. 选课与选教师的研究 • 实施全面选课制的基本条件—课程管理(校、院二级)新挑战(通识、大类课程) • 三轮选课的目的、安排及效果(不分先后、先到先得、适时补退选) • 对不同权限学生选课设定优先级(如专业优先、年级优先、注册优先等)的研究与实施证明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体现公平的原则。 • 教师竞争环境的形成,好教师的走上讲台 • 证实了教学承诺制的落实、学生诚信教育对学分制管理重要意义

  16. 学生注册管理的研究 • 学习状态的定位功能,新挑战(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 学籍管理(完善监控与处理) • 分阶段毕业资格审核 • 成绩管理与建档、外来成绩的处理与记载 • 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17. 必修、选修、辅修及二专业的注册的研究 • 必修、选修、辅修及二专业、系列课程与专业 • 注册与非注册(保证选上课又不浪费资源) • 主专业外选课的收费问题

  18. 06级学生专业确认的研究 • 明确了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意义与实施的必要条件 • 促进专业的发展 • 促进对本科教育及本科生的关注 • 进行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度与量的控制与分析的研究,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

  19. 学分制与自主性、交叉性学习的初步进展 • 选择主修专业 5% 30% 50% 300-450人/年. 06级 主修专业确认 • 选择课程和教师 每学期2500课程,3500多教学班 • 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 • 重修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收费制

  20. 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略) • 校际交流项目(3个月-1年) • IAESTE项目(2-6个月) • MELTON基金项目 • 香港大学交换生计划(50-60人) •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50-60人) • 暑期海外研修计划 出国(境)交流学生 600多(2005年)

  21. 取得的初步成效 • 初步构建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 生源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排名4-8位) • 就业率83% 96-98% • 毕业生读研率不足20% 41%(05届毕业生)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项(第一单位两项) 二等奖23项(2001、2005年) • 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

  22. 2002级学生经自主性、交叉性学习后所获学分的统计2002级学生经自主性、交叉性学习后所获学分的统计 (06.4)

  23. 2003级学生经自主性、交叉性学习后所获学分的统计2003级学生经自主性、交叉性学习后所获学分的统计 (06.4)

  24.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