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54 Views
國際貿易原則:比較利益. 世上那麼多國家,我們怎麼知道各個國家在什麼產品具有比較利益呢?.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出口或進口某一種產品取決於該國所具有的比較利益 成為這種產品的出口國。比較利益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生產技術較好,也可能是生產要素成本較低 我們以臺灣與澳洲筆記型電腦為例,因為筆記型電腦市場有很多的國家成員,臺灣與澳洲只不過是其中之二,因此我們將他們視為價格接受 者. 個別出口供給曲線. (出口量). a. b. e. 假設臺灣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均衡點為 e 點,價格為 US$500 ,銷售量為 50 萬臺
E N D
國際貿易原則:比較利益 世上那麼多國家,我們怎麼知道各個國家在什麼產品具有比較利益呢?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出口或進口某一種產品取決於該國所具有的比較利益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出口或進口某一種產品取決於該國所具有的比較利益 成為這種產品的出口國。比較利益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生產技術較好,也可能是生產要素成本較低 我們以臺灣與澳洲筆記型電腦為例,因為筆記型電腦市場有很多的國家成員,臺灣與澳洲只不過是其中之二,因此我們將他們視為價格接受者
(出口量) a b e • 假設臺灣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均衡點為e點,價格為US$500,銷售量為50萬臺 • 假設目前筆記型電腦的國際價格為US$800,這時臺灣的筆記型電腦價格會從US$500提高到US$800 • 臺灣的生產者願意80萬臺(b點),而消費者只願買30萬臺(a點),剩餘數量都是送到國際市場,因此臺灣的出口量為50萬臺
(進口量) f d c • 假設澳洲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均衡點為f點,價格為US$1,000,銷售量為90萬臺 • 當筆記型電腦的國際價格為US$800,澳洲的生產者只願意提供80萬臺(c點),而消費者卻想要購買130萬臺(d點) • 不足的部分則由國外生產者提供,因此澳洲的進口量為50萬臺
從臺灣國內筆記型電腦的供需曲線,我們可以進一步導出臺灣筆記型電腦出口供給曲線從臺灣國內筆記型電腦的供需曲線,我們可以進一步導出臺灣筆記型電腦出口供給曲線 f d a b c e
出口量 臺灣出口供給曲線 • 我們可以將US$500以上的每個價格水準以及其對應的出口畫成一條臺灣的出口供給線 • 不過這一個前提是臺灣為筆記型電腦出口國,也就是說國際價格必須高於US$500。如果國際價格低於US$500,臺灣會變成進口國,而這個圖也就不適用了
澳洲的進口需求曲線 進口量 • 我們可以將US$1,000以下的每個價格水準以及其對應的進口畫成一條澳洲的進口曲線 • 只要筆記型電腦國際價格愈低,澳洲對筆記型電腦的進口需求量就愈高 • 如過國際價格高於US$1,000,這條進口需求曲線並不適用,因為澳洲會從進口國變成出口國
國際供給曲線 加總 三星 宏碁 蘋果 新力 惠普 華碩 各國出口生產者
美國 印尼 德國 歐盟 越南 英國 國際需求曲線 各國進口消費者 加總
國際需求曲線相交國際供給曲線=國際市場均衡國際需求曲線相交國際供給曲線=國際市場均衡 e1 e 若因為國際經濟景氣提升,導致筆記型電腦的國際需求增加,則國際需求曲線往右移動,國際的均衡價格上升到US$900,而均衡數量擴大為1億8,000萬臺(e1點)
自由貿易對出口國的影響 生 產 者 • 國際貿易提供外國市場,出口廠商能同時提高售價、增加銷售量,因而更加賺錢 • 為了增加產量,廠商對勞工的需求上升,會調漲工資甚或雇用更多人手,勞工因開放貿易而受惠 消 費 者 產品價格因開放貿易而提高,消費者必須花更多錢才能買到產品
自由貿易對進口國的影響 生 產 者 國際貿易帶來外國產品的競爭,使產品售價降低、銷量減少,廠商可能被迫減產,隨之減薪、放無薪假,甚至關廠裁員 消 費 者 產品價格因開放貿易而降低,使消費者可以用同樣的錢購買更多的產品
不論何種產品,開放國際貿易基本上都會對生產者及消費者造成前述影響;不過,這些影響主要是針對短期會發生的情形不論何種產品,開放國際貿易基本上都會對生產者及消費者造成前述影響;不過,這些影響主要是針對短期會發生的情形 • 長期而言,開放貿易可增加國際間分工的程度,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提高社會整體的產出,很可能利多於弊
全球化分工的優點 產品更便宜或品質更好 加速科技的發明與創新 產量增加 選擇更多 產生規模經濟
成立於1995年的國際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目標為建立更自由、公平、穩定的國際貿易體系,主要作法則是促成各國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去除非貿易障礙成立於1995年的國際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目標為建立更自由、公平、穩定的國際貿易體系,主要作法則是促成各國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去除非貿易障礙 • 截至2013年年底為止,共有159個會員國,其中開發中國家佔了將近三分之二 • 影響力最強的會員國:美國、歐盟、中國大陸及印度 • 我國在2002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WTO
每個會員國都必須對其他會員國一視同仁,不能採取差別待遇每個會員國都必須對其他會員國一視同仁,不能採取差別待遇 近代有名的例子是1842年時,英國藉《南京條約》獲得最惠國待遇。2年後,英國援用此條款,要求清廷比照美國在《望廈條約》中的權利,允許每12年能修改一次條約
會員國對於已入關的外國產品不能採取歧視性的措施,必須使其與本土產品享有同等待遇會員國對於已入關的外國產品不能採取歧視性的措施,必須使其與本土產品享有同等待遇 例如,外國食品經過海關進入我國市場後,就與國產的同類食品適用相同的食品標準,我國不能訂立較嚴格的標準來阻礙外國食品在國內的流通
WTO允許各國以漸進的方式改變,以分段進行而非一次到位的方式調降關稅WTO允許各國以漸進的方式改變,以分段進行而非一次到位的方式調降關稅 • 讓會員國參與協商來訂定貿易自由化的時程及範圍,避免會員國在非自願的情況下開放速度過快,因而遭受太大衝擊
當會員國同意開放某個市場後,會設定一個關稅上限;此後它們調整關稅稅率時,不能高於這個水準當會員國同意開放某個市場後,會設定一個關稅上限;此後它們調整關稅稅率時,不能高於這個水準 • 如此一來,廠商經營進出口業務時,不用擔心政策突然大幅改變而蒙受損失,有利於貿易發展
有些會員國為拓展市場佔有率而實施傾銷、出口補貼,使其他會員國的廠商因為不公平競爭而受害有些會員國為拓展市場佔有率而實施傾銷、出口補貼,使其他會員國的廠商因為不公平競爭而受害 • 受害的會員國有權利採取反制措施,例如課徵反傾銷稅或限制進口量,以維持競爭的公平性
WTO給予開發中國家轉型適應期,讓它們在推動貿易自由化時能有較大的彈性WTO給予開發中國家轉型適應期,讓它們在推動貿易自由化時能有較大的彈性 • 針對特別貧窮的低度開發國家,WTO也作成決議,要求發展程度較高的會員國加速對它們開放市場,並提供更多的技術援助
外部反對 內部問題 • 2001年為推動貿易自由化、更新修改國際貿易規則,展開多哈回合談判 • 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對於多種產品的開放及部分貿易規則,至2013年仍無法取得共識 • 貧富差距擴大 • 環境破壞加劇 • 1999年,第三次部長會議在美國西雅圖舉辦,因場外抗議而取消開幕典禮
隨著科技進步及世界經濟日益開放,資訊傳播、產品輸送、人口跨國移動都更為便利,使地理空間上的距離縮短,全世界有如一個大村莊隨著科技進步及世界經濟日益開放,資訊傳播、產品輸送、人口跨國移動都更為便利,使地理空間上的距離縮短,全世界有如一個大村莊 雖然經濟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但分工利益分配不均的爭議及環境破壞的問題也日益明顯
汙染無國界 例如,近年中國大陸因為過度開墾及全球暖化等因素,沙漠化加速,使境內城鄉與鄰近的國家受到沙塵暴侵擾 又如,經濟活動所排放的許多汙染會匯集到海洋,並跟著生物體內在食物鏈裡一路累積,人們食用海鮮時,可能吃下許多有害物質而不自知
休戚與共的地球村 地球面臨的各環境議題都影響廣泛,各國無法將傷害拒於國境之外,也無法自行解決問題 各國命運休戚與共,問題有賴國際社會合作解決 目前影響最廣、最受矚目的議題是全球暖化
京都議定書的減碳機制 • 一國只要擁有1單位的碳權,就有權排放「相當於1公噸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 • 一國也能以造林之類的方式吸收溫室氣體,獲得相應數量的額外碳權 何謂「碳權」?
碳權交易 • 各國可以互相買賣碳權 • 當一國的減碳成本較高時,這個國家也會願意出較高的價格購買碳權 • 透過市場機能,碳權會集中到減碳成本較高的國家,而減碳活動則會集中到減碳機會成本較低的國家 • 結果:參與國全體能以最低的成本達成減碳目標
假設每用1單位碳權,甲國可生產100元的產出,乙國可生產80元的產出假設每用1單位碳權,甲國可生產100元的產出,乙國可生產80元的產出 若兩國各自減碳1單位,機會成本為180元的產出 若甲國向乙國買1單位碳權,再由乙國減碳2單位,則機會成本降為160元產出
清潔發展機制 & 聯合減量 • 允許各工業化國家提供資金、技術來幫助開發中國家,或其他工業化國家減碳,以換取額外的碳權,同時降低減碳成本 • 例如,瑞士計畫興建風力發電廠減碳,而越南的勞工、土地較便宜。此時,瑞士只要轉往越南建廠,就能以更低的代價獲得相同的減碳效果
京都議定書的未來 • 《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年底到期,但其接替方案仍未成形 • UNFCCC的締約國在2012年12月8日通過修正案,將《京都議定書》延長到2020年,並決定要在2015年5月前通過所有國家都有減碳目標的接替方案 • 隱憂: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美國、俄羅斯、日本、紐西蘭無意參與修正案,中國大陸及印度沒有減碳目標,因此修正案只限制全球15%的年排碳量
2009年全球五大排碳國的排碳情形 PS.截至2013年為止,全球前五大排碳國的名次未變
思考與行動 • 臺灣代工電子產品、泰國發展觀光、澳洲盛產農牧產品、阿拉伯出口石油……,全球化分工好像就是這麼的乾淨俐落,各國專職生產某些產品,完成後再於產品上標示自己的國名。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 同學們知不知道自己平常喝的飲料、穿的衣服或使用的各種器具可能都是好多國家分工合作所累積的成果?讓我們扮演偵探,分析身邊的產品,然後摸清這些產品組成元素的來路吧!
實戰演練 C • ( )1. 由於瓶裝水具有極大的便利性,全球瓶裝水的消費迅速增加,購買進口瓶裝水也成了時髦的象徵。但瓶裝水的消費及運送引發了環境問題,近年來社運人士陸續發起「反瓶裝水運動」。依上述有關瓶裝水所引發的問題,下列敘述何者最為正確?(101學測) (A)瓶裝水是造成水資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B)瓶裝水需求增加,極可能造成水資源的耗竭 (C)瓶裝水的包裝及運送大量排碳,助長溫室效應 (D)國際間水資源短缺,各國的水資源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