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生命科学系

第二章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生命科学系. 第一节 核酸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五节 核酸酶 (nucleases). 第一节 概 述. 核酸 (nucleic acid) 以 核苷酸 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 ( D eoxyribo n ucleic a cid) 脱氧核糖核酸 RNA ( R ibo n ucleic a cid) 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生命科学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生命科学系

  2. 第一节 核酸概述 •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 第五节 核酸酶(nucleases)

  3. 第一节 概 述 核酸(nucleic acid)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 RNA(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

  4.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5. 二、核酸的分类及分布、功能 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genotype)。 核糖核酸 分布于胞核、胞液。 (ribonucleic acid, RNA) 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6.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7. 一、元素组成 • 主要元素组成: C、H、O、N、P(9~11%) • 与蛋白质比较,核酸一般不含S,而P的含量较为稳定,占9-11%。 二、基本构成单位:核苷酸(nucleotide) 核苷酸由戊糖、磷酸和碱基三部分构成

  8. 戊 糖 D-核糖(D-ribose) 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 )

  9. 碱 基

  10. 碱基的结构特征 • 嘌呤碱和嘧啶碱分子中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在紫外区有吸收(260 nm左右)。

  11. 表 1 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

  12. 核苷 nucleoside •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核糖核苷:AR, GR, UR, CR 脱氧核苷:dAR, dGR, dTR, dCR

  13. 核苷酸(ribonucleotide)的结构与命名 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

  14. 3′,5′-磷酸二酯键

  15. 稀有核苷酸 修饰成分 • 核酸中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基的甲基化产物。

  16. 缩写代号的表示方法 (1)核苷的碱基上的H被其它基团取代的表示方法: 将碱基取代基、取代位置和取代基数目写在核苷单字 代号(A、 T、 G、C、U)的左边,用小写英文字母代表 取代基。 取代基用下列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 如:m62A表示腺苷嘌呤环上的第6位有两个甲基取代基,即 N6,N6-二甲基腺苷,右上角的数字为取代基在核苷分子碱基环上的位置,由下角的数字为取代基的数目。

  17. 例:

  18. (2)核苷的糖分子中—OH基的H被其它基团取代后的产物的表示方法(2)核苷的糖分子中—OH基的H被其它基团取代后的产物的表示方法 在其核苷单字代号的右边加上代表取代基的小写字母代号。 如:Am表示腺苷的第2位上OH基的H被甲基所取代。

  19. Ribose Deoxyribose 2、核糖分子中除了C1位—OH成苷外,还有C2、C3和C5位三个自由羟基,可以分别生成相应位的核苷酸。 脱氧核糖分子中除了C1位—OH成苷外,则只有C3和C5位两个自由羟基,能分别生成相应位核苷酸。

  20. 2’,3’,5’一核糖核苷酸 (2´-AMP) (3´-AMP) (5´-AMP)

  21. 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 3’,5’一脱氧核糖核苷酸 Deoxyadenosine 3’- monphosphate (3’- dAMP) Deoxyadenosine 5’- monphosphate (5’- dAMP)

  22. 3、 核苷酸的名称 某苷—(酯化位)—磷酸 或 (酯化位)—某苷酸 如:腺苷- (5′)-磷酸 或 (5′)—腺苷酸 4、 核苷酸的代号 一般以核苷号加“MP”形成 ,如5′—AMP。常见核苷酸多为5′—核苷酸,通常不写出酯化位置(5′略去)。如5′ —AMP写成AMP。 DNA和RNA分别有四种基本核苷酸。

  23. 四、细胞内的其他核苷酸及核苷酸衍生物 1、多磷酸核苷酸 ADP、ATP、GDP、GTP等。 ATP的重要生理功能: ① 参与能量代谢。 ② 各种三磷酸核苷酸参与DNA 、RAN的生物合成(作原料); ③ 参与其它合成。如UTP参加糖转化、合成,CTP参与嘌呤、蛋白质的合成; ④ 作辅酶的结构成分。如NAD+、 NADP+。

  24. AMP ADP ATP

  25. 胞内 腺苷酸环化酶 (AC) ATP cAMP + PPi 磷酸二酯酶 5´-AMP

  26. 3、其他核苷酸 主要起调节作用,如 : ppGpp:鸟苷—5′—二磷酸—3′—二磷酸 pppGpp:鸟苷—5′—三磷酸—3′—二磷酸 A5′pppp5″A(Ap4A):二腺苷—5′,5″—p′,p4四磷酸

  27.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28. 一、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 一级结构是指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1、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3, 5磷酸二酯键 2、核酸的基本结构形式:多核苷酸链 • 信息量:4n • 末端: 5端、 3端 •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 5ˊ端→3ˊ端(由左至右) 3、表示方法:结构式、线条式、文字缩写

  29. 二、DNA的空间结构 (一)DNA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生物体DNA是由两条走向相反的双链互相盘绕而成的右旋螺旋式结构,这种双螺旋结构就是DAN的二级结构 1、碱基组成规则(Chargaff规则) • [A]=[T],[G]=[C]; [A]+[G]=[T]+[C](嘌呤与嘧啶的总数相等) • 有种属特异性 • 无组织、器官特异性 • 不受年龄、营养、性别及其他环境等影响

  30.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ouble helix model •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分子中两条DNA单链之间基团相互识别和作用的结果。 • 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31.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右手双螺旋结构;两条链方向相反,5′端→3′端;3′端→5′端。

  32. (2)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2)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

  33. (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2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为3.4 nm。

  34. (4)维持两条DNA链相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结合,G与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4)维持两条DNA链相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结合,G与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 A=T,G≡C A+G=T+C

  35. (5)螺旋表面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及小沟(minor groove),彼此相间排列。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6)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36. 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 1、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 (1)反平行双链:脱氧核糖-磷酸骨架位于外侧,碱基对位于内侧 (2)碱基互补配对:AT配对(两个氢键),GC配对(三个氢键);碱基对平面垂直纵轴 (3)右手双螺旋:螺距为3.4 nm,直径为2.0 nm,10bp/圈

  37. (4)表面功能区: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4)表面功能区: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5)维持结构稳定的力量: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碱基堆积力维持螺旋纵向稳定 2、其他螺旋形式 • Z-DNA(左手双螺旋) • A-DNA

  38.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 • DNA双螺旋结构在生理条件下很稳定。 • 维持这种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氢键,碱基堆积力。 • 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的疏水区,消除了介质中水分子对碱基之间氢键的影响; • 介质中的阳离子(如Na+、K+和Mg2+)中和了磷酸基团的负电荷,降低了DNA链之间的排斥力等。 • 改变介质条件和环境温度,将影响双螺旋的稳定性。

  39.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著的特点是很长,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06~1010。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著的特点是很长,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06~1010。 • 大肠杆菌染色体由400万碱基对(basepair,bp)组成的双螺旋DNA单分子。其长度为1.4×106nm,相当于1.4mm,而直径为20nm,相当原子的大小。 • 黑腹果蝇最大染色体由6.2×107bp组成,长2.1cm • 多瘤病毒的DNA由5100bp组成 ,长1.7mm

  40. (二)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1 、双螺旋DNA分子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 折叠形成的特定构象。 2 、环形双链DNA分子可以进一步扭曲成超螺旋结 构,首尾可共价连接成环状,分为负超螺旋、正超 螺旋。

  41. 当将处于松弛状态的双螺旋向左捻动时(即沿右手螺旋相反方向捻动),等于解旋(所谓的“卸劲”)。处于这样状态的DNA分子相对于它的松弛状态是一种没有达到原有旋转状态的状态,所以称之欠旋。反之称为过旋。由于DNA分子的两端被固定,过旋和欠旋都会给双螺旋DNA分子增加了额外的应力。当将处于松弛状态的双螺旋向左捻动时(即沿右手螺旋相反方向捻动),等于解旋(所谓的“卸劲”)。处于这样状态的DNA分子相对于它的松弛状态是一种没有达到原有旋转状态的状态,所以称之欠旋。反之称为过旋。由于DNA分子的两端被固定,过旋和欠旋都会给双螺旋DNA分子增加了额外的应力。

  42. 当将线性过旋或欠旋的双螺旋DNA连接形成一个环时,都会自动形成额外的超螺旋(supercoils)来抵消过旋或欠旋造成的应力,目的是维持B构象。过旋DNA会自动形成额外左手螺旋,这样的超螺旋称之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s);而欠旋形成额外右手螺旋,称之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s)。

  43. (三)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视频) 染色体基本单位: 核小体(nucleosome): 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 组蛋白核心:H2B ,H2A ,H3 ,H4 • DNA:以左手螺旋缠绕在组蛋白上 • H1组蛋白结合于连接DNA上

  44. 三、RNA的分子结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