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4

第九章 土地整理研究

第九章 土地整理研究. 参考资料.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 》 [M]. 地质出版社, 2001 高向军 . 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 [M]. 地质出版社 .2003 《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2003( 网上查找 ) 《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2000.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 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价 第四节 土地整理规划 第五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举例. 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 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土地整理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土地整理研究 参考资料 •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 [M].地质出版社,2001 • 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地质出版社.2003 •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3(网上查找) •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00

  2.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 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价 第四节 土地整理规划 第五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举例

  3. 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 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 1、土地整理概念及法律最早源于德国,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 2、俄国在17世纪建立第一所土地整理学校,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解决生态、社会、经济问题; 3、德国、荷兰、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整理体系,他们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过程称为土地整理。

  4. 日本:土地整治和整备  韩国:土地调整 台湾:土地重划 土地整理名称虽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以德国、荷兰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

  5. 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 • 90年代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2000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 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 • 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 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

  6. 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 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 实质:合理组 织土地利用。 途径:外延扩 展和内涵挖潜 广义土地整理 指农地整理和 市地整理。 狭义土地整理 指农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 含土地开发、 土地复垦

  7. 基本内涵: • 土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 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 土地整理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追求生态、经济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8. 二、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 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活动。 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

  9. 区别: • 土地开发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 土地复垦 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是综合性的利用和技术过程。 • 土地整理 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

  10. 三、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三、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深化、细化与完 善,实现手段 土地整理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遵循的依据 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集中了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在内的可持续动态因素,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

  11. 地 整 理 范 畴 市地整理 农地整理 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农地整理 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12. 市地整理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市地整理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 空间范围内,对城市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 的利用方式、结构和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调整,消除对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制约和限制作用的因素,盘活 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达到控制建 设占用土地,尤其是控制占用耕地的目的 。 在城镇、工矿、 交通用地部门 规划中予以讨论 改造旧城; 归并企业用地; 闲置地的开发; 优化用地结构 ; ∙∙∙∙ 土地储备中心 或土地储备公司

  13. 农地整理 指对田、水、路、林、村、乡镇企业及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活动。 广度整理(外延扩展):以调整农村土地用途和结构,增 加农村用地和耕地有效利用面积为目的。 深度整理(内涵挖潜):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为目的。

  14. 二、农地整理的范畴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通过建设中心村、清退空闲地和超标宅基地等方式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将节约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复耕为耕地、园地等投入农业生产。 (1)宅基地整理 (3)村庄中的闲散土地整理 (2)自然村向中心村合并 (4)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 形 式

  15. (二)田土块整治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农用非耕地还耕(三)农地改造中低产田土改造(四)废弃地灾毁地复垦废窖、废破窖的复垦,灾毁河滩地的复垦等(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16. 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及潜力评价 一、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利、气候、生物、土壤等 (一)自然条件分析 (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GDP、粮经作物产量、人均纯收入、交通、通讯网络建设等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问题等

  17. 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 (一) 土地整理潜力 指在一定时期、地域范围和生产力水平下,通过治理措施,使待整理土地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程度。

  18. (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内容 1、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例:200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04.26万hm2   农村人口为6842万人,人均为152m2 /人。 《村镇规划标准》控制在100m2/人 2030人口高峰年农村人口4537.30万人   农村居民点理论总需求量为45.37万hm2,   可节约出104.26 - 45.37 =58.89万hm2 全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比例为 2.36%—3.36%

  19.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20. 2、农用地(农田)整理潜力 典型调查 实况修正 改造中低产农用地, 修整道路沟渠, 整理田块分割细 碎、田坎过多、合理利用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等。 全国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表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比例2.60%—3.60%。

  21. 3、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 基础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获得宜耕荒地和复垦耕地的数量、类型、等级、规模、权属、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可耕地:即指质量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随市场变化可调整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包括非专业性园地、人工和改良草地以及人工坑塘。

  22. 第四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一、编制规划原则 1、依据有关法规及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3、因地制宜原则。 4 多方案比较。 5、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 1、“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各乡镇经济指标 3、县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 4、部门用地需求量和规划用地分布预测 5、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指标 二、规划依据

  23. 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程序 1、准备工作 2、调查分析 3、拟订规划供选方案 4、协调论证 5、确定规划方案 6、规划评审

  24. 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内容 (一)规划目标的确定 (二)土地开发整理分区的确定 土地整理区 土地复垦区 土地开发区 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 (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确定 (四)投资与效益分析 投资估算、筹资渠道 (五)规划实施对策和建议 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

  25. 重点工程 规模较大 ,对规划目标实现起支撑作用 ,预期投资效益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重点区域 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限 重点项目 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经济生态效应 ,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26. 五 、土地整理规划成果 (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说明 (三)规划图件 (四)规划附件 1、前言: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2、概况 3、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4、规划目标与方针 5、总体安排、划区与项目落实 6、预期投资与效益评价 7、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8、文本附表 规划文本

  27. 1、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2、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 3、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4、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总体安排的确定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分和项目选择的原则、方法 5、规划目标与方案的论证、比较 6、规划不同意见的处理 规划说明 规划图件 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耕地、农村居民点、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 ) 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图集

  28. 第五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举例

  29. 一、准备工作 (1)组织与技术准备 •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规划组:专项规划组负责具体编制和指标分解下达工作。 • 制定工作计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 • 制定技术方案:包括规划依据、规划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30. (2)资料收集整理 • 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资料包括 • 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②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分解指标和要求; • ③各有关部门涉及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 • ④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资料; • ⑤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资料; • ⑥土地评价资料。 • 基础资料 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普查等资料,基础图件,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规定、标准等资料。

  31. 二、现场踏勘要点 • 建材种类:市场价格、运距等与预算编制相关的 资料等。 • 核实所收集的资料: 项目地点,项目区涉及的行政村、图幅号、地块编号、经纬度坐标、项目区四至,项目建设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 • 核实土地利用现状表和土地统计台帐:核实参与整理地类及面积。 • 调查土壤类型,农用地限制因子及解决方案等。 • 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及其调绘上图: 水利骨干设施、交通状况、电力状况、林网建设状况、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等。

  32. 新增耕地潜力调查分析: 田土坎、零星荒草地、宅基地整理等的面积统计和计算,新增耕地率、田土坎系数的计算等。 • 水资源供需平衡调查及分析: 包括需水量估算、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以及分析结果。 • 规划方案的初步拟定以及在草图上调绘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的位置。 • 土地权属调查: 包括群众意见收集、权属是否清楚、有无租赁经营行为以及权属调整方案是否合理等。

  33. 三、主要工程设计 • 土地平整工程 • 农田水利工程 • 农村道路工程 • 农田防护林工程

  34. (一)土地平整工程的技术标准 • 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 以防涝为主,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 • 地下水位较高,田面设计高程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m以上。 • 2、梯田田坎设计 • 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测应愈缓。 • 田坎高度3m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 80°; • 田坎内侧坡可选用45°~ 60°。

  35. (二)农田水利工程(灌排工程)的技术标准 1、灌溉标准 • 设计灌溉保证率 南方小型水稻灌溉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 灌溉设计保证率设计因素: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 • 一般灌溉保证率设计为75%左右

  36. 2、排水标准 • 暴雨重现期: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 • 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10年,或参照经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批准过的地方性要求。 •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 • 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 • 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0.6-0.8m。

  37. 灌溉排水工程设计

  38. 渠道断面设计

  39. (三)道路工程的技术标准 • 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农村道路 • 干道 • 支道 • 田间道 • 生产道

  40. 1、干道、支道的技术要求 • 交通量:根据旺季交通运输及生产运输车流量保证率确定; • 道路宽度:干道路面宽6-8m,高出地面0.7-1.0m;支道路面宽3-6米,高出地面0.5-0.7m。 • 道路纵坡: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6%;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 • 道路弯道半径: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弯道半径不小于20m,山区最小半径可为15m,对翻山越领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可采用12m。

  41. 2、田间道与生产路技术要求 • 田间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械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路宽宜为3-4m。 • 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路宽宜为1m左右。

  42. 3、田间道纵坡 • 最大纵坡:宜取6%-8%。 • 最小纵坡:以满足雨水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3%-0.4%,多雨地区宜取0.4%-0.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