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 水质工程学(二) 》 课程

《 水质工程学(二) 》 课程. 第 四 章 污 泥 处 理 曹秀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4.1 概述 —— 污泥分类及性质. (1) 污泥处理的目的 产量大、成分复杂、费用高 (a). 污水处理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b). 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c). 污泥资源化、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4.1 概述 —— 污泥分类及性质. 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 典型工艺. 4.1 概述 —— 污泥分类及性质. (2) 污泥分类与性质 (a). 污泥 分类 1 )初沉污泥 2 )二沉污泥(剩余污泥 / 腐殖污泥)

brigid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水质工程学(二) 》 课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质工程学(二)》课程 第 四 章 污 泥 处 理 曹秀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1) 污泥处理的目的 产量大、成分复杂、费用高 (a).污水处理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b).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c).污泥资源化、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3.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典型工艺

  4.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2) 污泥分类与性质 (a).污泥分类 1)初沉污泥 2)二沉污泥(剩余污泥/腐殖污泥) 3)消化污泥 4)化学污泥

  5.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2) 污泥分类与性质 (b). 污泥性质——指标 1)含水率:水分所占污泥总重量的百分比 2)污泥中挥发性固体(有机物)和灰分(无机物) 3)污泥可消化程度 pv: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 ps:污泥中无机物的含量(%)

  6.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2) 污泥分类与性质 (b). 污泥性质——指标 4)干、湿污泥的比重 pv: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 p :污泥含水率(%)

  7.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2) 污泥分类与性质 (b). 污泥性质——指标 5)污泥中重金属离子 二级处理后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约有50%以上 转移到污泥中; 污泥作肥料用时,农林业部: 《污泥农用标准(GB4284-84)》 住房与建设部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农用泥质(CJ/T309-2009)》

  8.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2) 污泥分类与性质 (c).污泥量的计算 1)初沉污泥量 式中: Qw : 初沉污泥量(m3/d) C0,Ce:进出水悬浮固体浓度(mg/L) p: 污泥含水率 ρ: 污泥密度1000kg/m3 2)二沉池剩余污泥量

  9.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3) 污泥的输送 (a) 污泥流动特征 1)污泥在管中流动阻力随流速而变化; 2)污泥在管中流动阻力随含水率而变化; 初沉污泥:95-97%; 二沉污泥:99-96% (b) 污泥的输送 污泥管道一般用铸铁管,管径不小于200mm。 重力流:1-2%; 压力流根据计算而定。P336-337 污泥管道的水头损失:可以按清水计算,取2-4倍的系数。 污泥泵:螺旋泵、隔膜泵、离心泵

  10. 4.1 概述——污泥分类及性质 (3) 污泥的输送 (a) 污泥流动特征 1)污泥在管中流动阻力随流速而变化; 2)污泥在管中流动阻力随含水率而变化; 初沉污泥:95-97%; 二沉污泥:99-96% (b) 污泥的输送 污泥管道一般用铸铁管,管径不小于200mm。 重力流:1-2%; 压力流根据计算而定。P336-337 污泥管道的水头损失:可以按清水计算,取2-4倍的系数。 污泥泵:螺旋泵、隔膜泵、离心泵

  11. 4.2 污泥浓缩 污泥所含水分 (1) 污泥浓缩的目的 (a) 污泥流动特征 在重力作用下,挤压污泥中的空隙水, 达到减少污泥体积的目的,进而减少 后续设备的容积及运行费用。 污泥浓缩的方法: 重力浓缩和气浮浓缩

  12. 4.2 污泥浓缩 (2) 重力浓缩法 (a) 浓缩池的工况及特点 清水区、等浓区、压缩区 以浓缩为主,澄清为辅 浓缩时间长,>12h (b) 浓缩池的表面积 极限固体通量GL: 30 ~ 60 kg/(m2·d)

  13. 4.2 污泥浓缩 70’s, 迪克提出固体通量理 p340 (肯奇、柯伊-克里维什理论) 底部排泥 自重压密 总固体通量

  14. 4.2 污泥浓缩 (c) 浓缩池的高度 式中:h1:超高,0.5m h2:有效水深,≥ 4.0m h3:池底坡高及斗高,i ≥ 5%

  15. 4.2 污泥浓缩 (d) 重力浓缩池的构造与类型 连续式:类似辐流式沉淀池,带有搅拌与刮泥装置。 刮泥机外缘线速度已不影响浓缩过程为宜,一般1-2m/min. 间歇式:停留时间> 12h; 不同高度有上清液排放装置

  16. 4.2 污泥浓缩 (3) 污泥气浮浓缩法 (a) 气浮浓缩原理 一定压力的空气通入池中,所溶的空气在常压下即变成微细气泡释放,大量微细气泡附着在污泥颗粒的周围是颗粒比重减少而强制上浮,达到浓缩的目的。 • 气浮浓缩优缺点 效率高、停留时间短; 设备复杂、耗电大、管理复杂

  17. 4.2 污泥浓缩 污泥气浮浓缩工艺流程(无回流/有回流)

  18. 4.2 污泥浓缩 污泥气浮浓缩(无回流/有回流) 无回流 有回流

  19. 4.3 污泥消化 • 概述 • 厌氧消化的目的:稳定污泥;回收能源 • 厌氧消化的分类 1)按温度分类: 中温:30~36℃;高温:50~53℃ 温差波动:±1.5~2.0℃ 2)按机理及运行方式 两级消化:一级加热、搅拌、集气;二级不加热不搅拌排上清液 两相消化:按机理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池中完成

  20. 4.3 污泥消化 (2) 厌氧消化的机理 (a) 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 1979,Bryant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种群提出三阶段理论。 1)模式示意图

  21. 4.3 污泥消化 2)三个阶段的作用 水解与发酵阶段 产氢产乙酸阶段 产甲烷阶段 一组: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1/3) 4H2+CO2 CH4+2H2O 一组:乙酸脱羧产生甲烷(2/3) 2CH3COOH 2CH4+2CO2

  22. 4.3 污泥消化 3)三个阶段的特点 产甲烷阶段:是整个厌氧消化阶段的控制步骤。 产甲烷菌:甲烷杆菌、球菌、八叠球菌、螺旋菌

  23. 4.3 污泥消化 (b) 厌氧消化的反应动力学 1)产甲烷阶段是整个厌氧消化阶段的控制步骤; 2)好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的反应动力学L-M方程同样适用于厌氧条件

  24. 4.3 污泥消化 温度(℃) (3)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a) 温度与负荷 中温甲烷菌(30~36℃) 高温甲烷菌(50~53℃)

  25. 4.3 污泥消化 50~53℃ 30~36℃ 10~15d 20~30d 消化时间(d) (2) 厌氧消化的机理 (b) 消化时间: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

  26. 4.3 污泥消化 1)投配率 n: 污泥投配率(1/d) V: 消化池的有效容积(m3) V’: 每天投加的新鲜污泥体积(m3/d) t: 消化时间(d) 2)投配率的意义及取值 消化池设计及运行的重要参数。 中温两级消化,n: 3~5 %;t: 20~30 d V1 : V2 = 2 : 1

  27. 4.3 污泥消化 3)负荷

  28. 4.3 污泥消化 (c) 搅拌、混合 1)加速热量传递、加强新、老污泥混合; 2)破坏浮渣层、加速沼气释放。 (d) C/N比 C/N比:(10 ~ 20):1 C、N是细胞构成的主要元素。 同时N的多少决定消化液的缓冲能力

  29. 4.3 污泥消化 (e) 有毒物质: 重金属、有毒的无机和有机物 产甲烷菌;毒阈浓度 p359 表8-15 (f) 酸碱度 消化液的缓冲能力: 6.6~7.5 碱度:> 2000 mg/L 脂肪酸:2000 mg/L (g) 厌氧条件:绝对厌氧

  30. 4.3 污泥消化 (e) 有毒物质: 重金属、有毒的无机和有机物 产甲烷菌;毒阈浓度 p359 表8-15 (f) 酸碱度 消化液的缓冲能力: 6.6~7.5 碱度:> 2000 mg/L 脂肪酸:2000 mg/L (g) 厌氧条件:绝对厌氧

  31. 4.3 污泥消化 (4)厌氧消化的优缺点 优点:能耗少,产泥少,能回收能量; 缺点:池容大,运行条件严格,启动时间长,加热耗能 (5)消化池的构造与设计 (a)一般规定 中温二级消化:一级加热、搅拌、集气;含水率:96-97% 二级不加热不搅拌排上清液。含水率:92% 主要参数: n: 3~5 %; t: 20~30 d ;V1 : V2 = 2 : 1

  32. 4.3 污泥消化 (b)构造 1) 池形:圆柱形、卵形 2) 组成: 集气罩、池盖、池体、下锥体四部分组成

  33. 4.3 污泥消化 3)工艺尺寸 池体:钢筋混凝土结构 D = 6~35m; 柱体 h=1/2 D; H≈D 池盖:应严密,不透气 ① 池盖分为固定盖与浮动式; ② 池顶装有集气罩, 池盖倾角α=15~20°; ③池内泥面一般位于池盖的 1/2~2/3高度处。

  34. 4.3 污泥消化 集气罩 h1=1~3m, d1=2~5m 集气罩通过管道与沼气 贮气柜直接连通,防止 产生负压。 下锥体 i=8%;d2=0.5~2m

  35. 4.3 污泥消化 (c)消化池容积计算 (1) 污泥消化池一般不少于2座; (2)二级中温消化池,池容比为V1∶V2=2∶1; (3 )消化池池容按污泥投配率计算

  36. 4.3 污泥消化 (6)消化池的加热与热工计算 (a)加热目的与方法 1)目的:新泥加热;补偿热损失 2)方法: 池内直接加热法 蒸气或盘管。目前很少使用。 池外间接加热法 套管式热交换器,里面小管走污泥, V=1~2m/s,外部大管走热水 V=2~4m/s,多用逆向流。

  37. 4.3 污泥消化 (b)热工计算 1) 总耗热量计算 ①新泥所需热量 式中:Q1 —— 生污泥的温度升高到消化温度的耗热(KJ/h); V’ —— 每天投入消化池的生污泥量(m3/d); TD —— 消化温度(℃),TD=35℃; TS —— 生污泥原温度(℃)。用全年平均污水温度时, Q1全年平均耗热量;用日平均最低污水温度时, Q1为最大耗热量。

  38. 4.3 污泥消化 ②池体散热量 式中:Q2—— 池体散热量(KJ/h); F —— 池盖、池壁、池底散热面积(m2); TA——池外介质(空气或土壤)温度。当池外介质为大气时,计算全年平均耗热量,须按全年平均气温计算。 式中: α1——消化池内壁热转移系数; α2——消化池外壁热转移系数; δ——池体各部结构层,保温层厚度m; λ——池体各部结构层,保温层导热系数。 K——池盖、池壁、池底的传热系数KJ/(m2·h·℃)

  39. 4.3 污泥消化 ③管道及热交换器等散热量 式中:Q3——管道、热交换器的散热(KJ/h); K——管道、热交换器的传热系数KJ/ (m2·h·℃) F—— 管道、热交换器的表面积(m2); T——锅炉出口和入口的热水温度平均值,或锅炉 出口和池子入口蒸气温度的平均值(℃). 总耗热量:

  40. 4.3 污泥消化 2) 热交换器的设计及锅炉选择 ①热交换器的设计:热交换管的长度、所需热水量等。 热交换管的总长: 式中:L——套管总长度(m); Qmax——消化池的最大耗热量(KJ/h); D——内管外径(m); K——传热系数。 ∆Tm —— 平均温差的对数(℃), p365-366

  41. 4.3 污泥消化 所需热水量:全日供热时 式中:QW——所需热水量(m3/h); TW——热交换器入口热水温度, 一般取TW=60~90°C; Tw’——热交换器出口热水温度。

  42. 4.3 污泥消化 ②热水锅炉的选择 锅炉的加热面积为 式中:F——锅炉的加热面积(m2); E——锅炉加热面的发热强度(KJ/m2.h), 根据锅炉样本选用; 1.1~1.2——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损失系数。

  43. 4.3 污泥消化 (7) 消化池的搅拌、混合 (a) 搅拌的作用、方法及要求 作用:加速热交换,新老污泥搅拌均匀; 防止池内污泥分层和形成浮渣,有利于污泥分解 方法:沼气搅拌;泵或射流器搅拌;联合搅拌等 要求:连续;间歇:5~10小时内,将全池污泥搅拌1次

  44. 4.3 污泥消化 (b)沼气搅拌 1)优点: (1)无机械部件,运行安全可靠; (2)搅拌力大,不受池内液面变化影响; (3)可促进厌氧分解。 2)搅拌方式: 沼气通过池顶配气环管,经立管进入池内; 沼气v=7~15m/s,立管末端距池底1~2m; 搅拌气量为每1000m3,池容5~7m3/min。

  45. 4.3 污泥消化 (c)泵或射流器混合搅拌 1)泵搅拌: 适用于小池; 或大池的辅助搅拌方法。 2)射流器式混合搅拌法 生泥经泵加压0.2Mpa打入射流器, 吸入室产生负压,使污泥从池液面 处吸入室内,经混合室后从池下部排出. 水射器的顶端在池泥面下0.2~0.3m, 生污泥与水射器吸入污泥量之比为1:(3—5).

  46. 4.3 污泥消化 (8)进泥、排泥及溢流系统 (a)进泥管:进泥管一般布置在泥面以上。 小型池:一般1根,大型池:一般2根以上, D≥150mm,一般均用PW,PWL型污水泵抽送。 (b)排泥管: 一般布置在池底, D≥150mm ,也可与放空管共用

  47. 4.3 污泥消化 (c)溢流管 作用: 安全运行。当泥位上升池内沼气受压, 为防池顶受力破坏,泥从溢流管溢出, 保证压力不变。 方式:P362 水封式、大气压式、倒虹管式 要求: 1)溢流管高度一般在正常 泥位以上0.6m。 2)溢流管管径D≥200mm。

  48. 4.3 污泥消化 (9)沼气的收集、输送与贮存 (a)收集: 消化池产生的沼气聚集在池顶的集气罩内, 可通过出气管与贮气柜连通。 (b)输送:沼气管直径按日平均产气量计算。 管内vmax=7~8m/s计,平均5m/s,当采用沼气 搅拌,管内流量包括沼气搅拌循环流量, 管内压力一般为200~300mm水柱。

  49. 4.3 污泥消化 (c)贮存 贮气柜容积按平均日产气量25~40%,即6~10 小时的产气量计算,有低压湿式和高压球形罐。 产气量: q: m3/d 气体成分 CH4: 50 ~ 75 %; CO2: 20 ~ 30 % 发热量:5000~6000 千卡/立方米

  50. 4.3 污泥消化 (10) 消化池的运行与管理 (a)消化池的验收 1)校对各部位尺寸及管线。进行闭水、闭气试验。 2)对加热、搅拌等附属构筑物及仪表等进行验收。 (b)甲烷菌的培养与驯化 1)培养: 接种培养法:接种量95%以上,可用干泥,其成活率在50~60%以上,升温1℃/h. 直接培养法 ① 逐步培养法:投加生泥;升温1℃/h至消化温度; 逐日加新鲜污泥到液面;成熟后,有沼气产生投入运行 ② 一次培养法:一次投加V/10塘泥,以后每日投加生泥 至设计泥面。升温1℃/h;控制池内pH=6.5~7.5。 2)驯化: ①逐步驯化(逐步换泥); ② 一次驯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