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95 Views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第一節日本南進的先聲- 牡丹社事件. 清同治 10 年( 1871 年) 琉球 漁船「山原號」有宮古島人 66 員因航海遭風漂至台灣東海岸南端 八瑤灣 (位今屏東縣滿洲鄉) 成員登岸誤闖原住民排灣族部落,其中 54 人遭到原住民殺害, 12 人由台灣地方官保護倖存,先護送至大陸,次年再返回琉球. 琉球與中日之關係. 琉球北臨日本。自明代以來即與中國建立朝貢外交關係 日本在 1868 年明治維新以前藩鎮割據 。 明神宗萬曆 30 年( 1602 ),與琉球為鄰的 薩摩藩 (位今日本九州鹿兒島)諸侯脅迫琉球 , 使為薩摩藩屬
E N D
第一節日本南進的先聲-牡丹社事件 • 清同治10年( 1871年)琉球漁船「山原號」有宮古島人66員因航海遭風漂至台灣東海岸南端八瑤灣(位今屏東縣滿洲鄉) • 成員登岸誤闖原住民排灣族部落,其中54人遭到原住民殺害,12人由台灣地方官保護倖存,先護送至大陸,次年再返回琉球
琉球與中日之關係 • 琉球北臨日本。自明代以來即與中國建立朝貢外交關係 •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藩鎮割據。明神宗萬曆30年(1602),與琉球為鄰的薩摩藩(位今日本九州鹿兒島)諸侯脅迫琉球,使為薩摩藩屬 • 1609年,薩摩藩侯復派島津家久攻琉球,虜其王,並派員監督其內政達四十多年 。17世紀時琉球的宗主權已呈現一屬中國,一屬日本薩摩藩之兩屬狀態
換個角度看台灣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建會「台灣觀點地圖系列」,2004年
有關日本 • 日本是一個島國,總面積37萬7千多平方公里,約為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 就日本的自然資源而言,如日人盛田昭夫所說:「除了水之外,我們的島嶼幾乎沒有任何原料,而且可耕地和可居住的面積還不到四分之一」
日本明治維新 • 西元1853年,美國叩關日本。統治者德川幕府(江戶幕府),在本身的危機(將軍體弱多病、英明果敢不足)加上外力的威脅下,為了因應時代的變局,拉扯出多方與之相抗衡的力量,導致幕府的權威日益衰落 • 以明治天皇和開明的倒幕派人士為領袖的新政府產生,而後全心全力從事全盤西化的改革
日本明治天皇:新天皇、新氣象 資料來源:少年台灣18,頁31,2003.11
以西方為師-全盤西化 • 日本明治天皇,宣告新政府建國的五大方針。其中第四、第五條,分別是「打破舊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以大振皇基」 • 自1873~1875年,新政府在經濟拮据的狀況下,連續三年聘用超過500個的國外專家學者,這當中還不包括地方政府和民間聘用的人員 • 1871年12月,日本派遣一支由46個高層政府官員組成的使節團,由45歲的右大臣岩倉具視帶領赴歐美各國考察
1871年,日本外務大臣岩倉具視帶領50名官員赴歐美考察,學習西方制度1871年,日本外務大臣岩倉具視帶領50名官員赴歐美考察,學習西方制度 資料來源: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73,1991.11
日本維新後的積極作為 • 日本自維新西化後國內便積極從事軍備, • 更改兵制、效法列強船堅砲利 • 收集資訊方面 • 派考察團去國外考察,回國之後向兵部提交視察的報告書 • 運用大量的情報人員,以及在國外廣設情報中心,利用民間力量,讓人民以假借旅遊的方式去國外各地收集情報
左為日人福澤諭吉,它是日本的啟蒙大師,亦是侵略朝鮮、佔領台灣的鼓吹者左為日人福澤諭吉,它是日本的啟蒙大師,亦是侵略朝鮮、佔領台灣的鼓吹者 右為「西洋事情」一書,此書讓日本人首次接觸到西洋的文明 資料來源: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79,1991.11
留學英國的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 資料來源: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74,1991.11
日本的南進政策-高喊征台論 • 台灣的豐富資源為日本國內發展工業所需 • 征台可以作為試探中國虛實的機會,事實也證明中國已非亞洲的強國,利用小型試探性的戰爭來獲得有利情報。台灣正是侵略中國不可或缺的跳板 • 利用征台以掌握列強對國際局勢的態度
台灣-日本的南進路線上 • 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由於迅速發展的新興資本主義與未經改造的舊封建經濟文化體系相結合,在對鄰國關係上,表現極大侵略性 • 日本侵略中國,雖有地理和歷史的因素,時代的轉變亦不可忽略。由於清朝積弱不振,更增強日人的野心 • 台灣適當其南進路線的要衝上,更讓日本垂涎,終以保護琉球「屬民」名義出兵台灣,實為試圖染指台灣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呂理州,1994,明治維新-日本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台北遠流 • 陳正茂,2000,台灣史綱,台北文京 • 張勝彥等,1997,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 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74,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