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22 Views
皮肤性病学总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魏国.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及诊断 第五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皮改变) 第六章 其他常用的实验室技术(见习讲述)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抗组胺药物和外用药物为主. 内容安排.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一节 定义和范畴.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而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
E N D
皮肤性病学总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魏国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五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皮改变) 第六章 其他常用的实验室技术(见习讲述)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抗组胺药物和外用药物为主 内容安排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一节 定义和范畴 •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而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 •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第一节 定义和范畴 •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 近年来,在各基础学科的带动下,皮肤性病学取得显著进展,这也符合人们对皮肤美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第二节 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 (一)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 1、18世纪中叶以前,一般由外科医师承担 • 2、18世纪末~19世纪,成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 • 3、19世纪末,成为内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 4、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 5、近十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方法和技术大大推动了皮肤性病学的发展 • 6、近年来,发展迅速
第二节 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二)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 1、历史悠久 • 2、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中就最早出现皮肤病的记载 • 3、明朝的有关著作集历代皮肤病成就之大成 • 4、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 • 5、50年代以后,有长足的发展 • 6、近年来,发展迅速,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皮肤科发展热点 皮肤外科 皮肤美容
国际发展 • 1、1970年美国皮肤外科协会(ASDS)成立,标志着该学科的正式诞生 • 2、1975年Perry Robins博士创办了《皮肤外科与肿瘤杂志》,1992年改名为《皮肤外科学杂志》 • 3、1978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皮肤外科学学会(ISDS) • 4、1979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皮肤外科会议
我国发展 • 1、60年代以麻风矫形为主 • 2、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首先成立皮肤外科学组 • 3、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上海皮肤病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杭州三院等相继成立皮肤外科
皮肤外科包括的内容 • 1、手术外科 • 2、电外科 • 3、冷冻外科 • 4、激光外科 • 5、注射外科
皮肤外科主要治疗手段 • 包括切除缝合、游离皮肤移植、皮瓣移植、皮肤磨削、假体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皮肤切割、削除、电解、电灼、冷冻、化学剥脱、激光、注射等。
第三节 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 1、性病学研究的疾病种类较为有限,其病因多与性行为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控制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 2、皮肤性病学研究的内容复杂,可以命名的疾病达2000余种 • 3、皮肤病的命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 • 4、皮肤病这种复杂性与皮肤及附属器所处的复杂病因体系有关 • 5、皮肤病和性病可给患者带来巨大影响 • 6、目前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及少数性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
第四节 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 • 1、皮肤性病学专科医师必须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并努力完善自己的相关知识体系 • 2、要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并努力构建知识框架 • 3、皮肤病的发展日新月异,应注意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知识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本章重点 • 1、表皮的结构 • 2、几个名词解释:表皮黑素单元、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基底膜带、桥粒、半桥粒等
皮肤的结构 1、皮肤的构成: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其 间的附属器构成。 2、表皮与真皮的连接:表皮脚与真皮乳头镶嵌 而成,由基底膜带连接。 3、皮肤的面积:成人:1.5~2 m2,新生儿0.21 m2 4、皮肤的厚度:表皮真皮0.5~4 mm 表皮0.04~1.6 mm,平均0.1 mm 真皮1~3 mm
5、皮肤的重量:占体重的16% 6、皮肤的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部位 及营养不同而异。 皮肤的结构 7、皮纹、指纹 指纹由遗传因素决定有个体差异。 皮沟 Skin groove 皮嵴 Skin ridge
皮肤的结构 8、无毛皮肤:指掌跖、足趾屈面及末节伸面、 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 大阴唇内侧、阴蒂等处的皮肤。 9、甲板与毛囊、长毛、短毛和毳毛。 10、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 11、皮脂腺、小汗腺、顶泌腺。
表皮的结构及功能 表皮(epidermis):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 角质形成细胞:分为4~5层细胞 由 黑素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树枝状细胞 组成 梅克尔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1.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 2.产生角蛋白 3.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桥粒) 4.依其分化的不同阶段与特点,光镜下分为5层(仅掌跖部位有透明层)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角质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1、基底层或生发层(stratum basale or germinatum): 1.位于表皮的最下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嗜硷性、核偏下方含有黑素颗粒分布于细胞核上方 2.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进行核分裂并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连接 基底层 胞膜层 透明层(板层素) 半桥粒 致密层(Ⅳ型胶原) 基底膜带 致密下层(Ⅶ型胶原) 真皮 基底层具有防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及免疫作用。
2、棘层(Stratum spinosum) 1.由4~10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 2.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粒叫角质小体(Odland小体) 3.细胞浆内张力细丝束附着于桥粒上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1.一般为2~4层梭状细胞内含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之间 • 2.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将在此层溶解 • 3.具有防水屏障作用。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 1.仅见于掌跖,为2~3扁平、无核、嗜硷、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 • 2.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 1.表皮最外一层为5~20层已死亡的、无核无细胞器的、扁平细胞 • 2.其上部的桥粒消失而易脱落,而下方角质细胞间尚可见桥粒 • 3.此层于掌跖处最厚;眼睑、额部、四肢屈侧、包皮最薄 • 4.具有对机械性刺激、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作用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 1.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于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 2.细胞核小,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元。 • 3.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体。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较多 • 4.具有遮挡和反射光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的作用。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 1.来源于骨髓,为免疫活性细胞 • 2.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 3.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 4.具有免疫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 1.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 • 2.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其细胞基底部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型连接,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能感受触觉 • 3..多见于掌跖、指趾无毛皮肤、毛囊的外毛根鞘、口腔粘膜及生殖器粘膜 • 4.具有感觉作用。
三、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真皮间的连接 • 桥粒(desmosome) • 半桥粒(hemidesmosome) •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桥粒 •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 • 由相邻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 本身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 • 可以分离,也可重新形成,使表皮细胞逐渐到达角质层而有规律的脱落 • 结构的破坏可在临床上形成表皮内的水疱或大疱
半桥粒 • 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 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基底膜带 •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显示为一条约0.5-1.0μm的紫红色均质带 • 电镜下由四层结构组成: 1.胞膜层 2.透明层 3.致密层 4.致密下层
基底膜带功能 • 紧密连接真表皮 • 渗透和屏障作用 • 基底膜带结构的异常可导致真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
四、真皮(dermis)的结构 1、来源于中胚层,不同部位厚薄不一,眼睑 最薄为0.3 mm。 乳头层: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 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游 离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 2、分为 网状层:较厚,有较大的血管、淋巴 管、神经、肌肉、皮肤附属 器及较粗的纤维
四、真皮(dermis)的结构 纤维: 胶原纤维(最丰富、交织成网、弹性大, 但无弹性) 网状纤维(嗜艮、幼稚的胶元纤维) 弹力纤维(较细、缠绕在胶元纤维之间) 基质(主要是蛋白糖为成份,形成分 子筛立体结构,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 利吞噬) 3、 组 成 细胞:含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噬色素 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
四、真皮(dermis)的功能 • 1.抵御外界冲击力 • 2.支撑皮下组织 • 3.储存水、电解质及血液 • 4.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五、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 • 1.由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脂肪小叶构成 • 2.上接真皮,下连肌膜 • 3.含有血管、淋巴管、小汗腺和顶腺等,其厚薄因营养、年龄、性别、部位而不同 • 4.有软垫作用和防止热量散失的作用
六、皮肤附属器 (一)毛发与毛囊(hair and hair follicle) (二)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三)小汗腺(eccrine gland) (四)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 (五)甲(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