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04 Views
热 烈 庆 祝 王金陵教授九十华诞.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报告人 张 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二 00 六年三月. 一、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 1997 年以 M 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W931A 与恢复系 WR016 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 HS9816 2002—2003 年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 191.16kg/667㎡ ,比 CK 中豆 20 增产 15.37% ,均达极显著水平 2003 年安徽省夏大豆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177.28kg/667㎡ ,增产 19.14%
E N D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报告人张 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二00六年三月
一、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 • 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 • 2002—2003年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191.16kg/667㎡,比CK中豆20增产15.37%,均达极显著水平 • 2003年安徽省夏大豆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177.28kg/667㎡,增产19.14% • 蛋白质含量43.56%,脂肪含量18.96%, • 生育期111d,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中熟品种种植。
人工授粉 露天敞开授粉
昆虫传粉 (蜜蜂、切叶蜂、熊蜂 传粉效果均较理想) 苜蓿切叶蜂在大豆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 大豆通报 ,2003(4):10-11
1、全天然制种技术研究 • 有了强优势组合,能否生产出大量低成本的杂种种子,就成了杂交种产业化的关键,只有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 选育杂交大豆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培育不同熟期的优质高产杂交大豆新组合; 研究与新组合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体系, 实现良种良法的配套,降低杂交种种子生产成本是当前杂交大豆利用研究的主要任务
陕西制种基地观摩会 观摩会
考察制种田现场 不育系 不育系 父本行 不育系 不育系
父本行 不育系 不育系 父本行
天然制种效果 不育株结荚情况 平均单株结荚11.2个 折合亩产30公斤
3、杂交种栽培技术研究 杂优豆1号示范田 《M型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科学 2003,22(3):181-185
4、存在问题 !制种技术虽比较成熟,仍存在制种面积小、制种产量不稳定且受气候影响较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种数量小,跟不上生产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制种基地的投入,扩大不育系的扩繁力度,以满足制种的需要
5、下一步计划及产业化前景 加强不育系的扩繁力度,加快“杂优豆1号”杂交组合的制种速度,扩大制种规模,进行较大面积的展示和示范,逐步实现产业化开发,发挥杂交大豆用种量少、产量高、抗性好,种植杂交大豆效益高的优势,加快推广。
二、近年育成大豆品种 品种名称 原参试名 审定年份 类型 皖豆21 蒙92-6G-1 2000 高油\双高 国审合豆1号 蒙90-32-17 2000 高产 国审合豆2号 蒙91-413 2002 高产\双高 国审合豆3号 蒙9235 2003 高产\双高 皖豆24 蒙9339 2003 高产\高蛋白 皖豆25 HS9816 2004 高产优质 皖豆26 蒙9752 2005 高产\高蛋白
国审合豆1号 国审蒙91-413(蒙90-32-1-7) (合豆2号、MN413)
国审合豆3号 皖豆24号(蒙9235) (蒙9339)
高油新品系 无豆腥味新品系 蒙9609 蒙9606
“十五”期间主要成果 • 育成我省第一个国审大豆品种合豆1号和国审合豆2号、合豆3号及皖豆21号、皖豆24号、蒙9752等6个大豆新品种 • 2004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杂交夏大豆品种皖豆25(杂优豆1号) • 申报W931A、合豆1号、蒙91-413、合豆3号、皖豆21、皖豆24等6个大豆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其中W931A、合豆1号、蒙91-413获得国家授权。
“十五”期间获奖 • 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MN413夏大豆超高产种质”(2001) • 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豆质核互作M型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2002) • 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16号”(2005) • 参加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参加) • 参加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2004,参加) • 参加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技术体系研究和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示范推广”(2004,参加)
谢 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