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热 烈 庆 祝 王金陵教授九十华诞

热 烈 庆 祝 王金陵教授九十华诞.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报告人 张 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二 00 六年三月. 一、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 1997 年以 M 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W931A 与恢复系 WR016 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 HS9816 2002—2003 年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 191.16kg/667㎡ ,比 CK 中豆 20 增产 15.37% ,均达极显著水平 2003 年安徽省夏大豆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177.28kg/667㎡ ,增产 19.14%

Download Presentation

热 烈 庆 祝 王金陵教授九十华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热 烈 庆 祝王金陵教授九十华诞

  2.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报告人张 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二00六年三月

  3. 一、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 • 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 • 2002—2003年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191.16kg/667㎡,比CK中豆20增产15.37%,均达极显著水平 • 2003年安徽省夏大豆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177.28kg/667㎡,增产19.14% • 蛋白质含量43.56%,脂肪含量18.96%, • 生育期111d,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中熟品种种植。

  4. 杂优豆1号(皖豆25)

  5. 杂优豆1号

  6. 丽蝇 蓟马

  7. 切叶蜂 皖蜂

  8. 人工授粉 露天敞开授粉

  9. 昆虫传粉 (蜜蜂、切叶蜂、熊蜂 传粉效果均较理想) 苜蓿切叶蜂在大豆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 大豆通报 ,2003(4):10-11

  10. 1、全天然制种技术研究 • 有了强优势组合,能否生产出大量低成本的杂种种子,就成了杂交种产业化的关键,只有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 选育杂交大豆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培育不同熟期的优质高产杂交大豆新组合; 研究与新组合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体系, 实现良种良法的配套,降低杂交种种子生产成本是当前杂交大豆利用研究的主要任务

  11. 陕西制种基地观摩会

  12. 陕西制种基地观摩会 观摩会

  13. 考察制种田现场 不育系 不育系 父本行 不育系 不育系

  14. 父本行 不育系 不育系 父本行

  15. 天然制种效果 不育株结荚情况 平均单株结荚11.2个 折合亩产30公斤

  16. 2、新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

  17. 3、杂交种栽培技术研究 杂优豆1号示范田 《M型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科学 2003,22(3):181-185

  18. 4、存在问题 !制种技术虽比较成熟,仍存在制种面积小、制种产量不稳定且受气候影响较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种数量小,跟不上生产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制种基地的投入,扩大不育系的扩繁力度,以满足制种的需要

  19. 5、下一步计划及产业化前景 加强不育系的扩繁力度,加快“杂优豆1号”杂交组合的制种速度,扩大制种规模,进行较大面积的展示和示范,逐步实现产业化开发,发挥杂交大豆用种量少、产量高、抗性好,种植杂交大豆效益高的优势,加快推广。

  20. 二、近年育成大豆品种 品种名称 原参试名 审定年份 类型 皖豆21 蒙92-6G-1 2000 高油\双高 国审合豆1号 蒙90-32-17 2000 高产 国审合豆2号 蒙91-413 2002 高产\双高 国审合豆3号 蒙9235 2003 高产\双高 皖豆24 蒙9339 2003 高产\高蛋白 皖豆25 HS9816 2004 高产优质 皖豆26 蒙9752 2005 高产\高蛋白

  21. 皖豆21(蒙92-6G-1)

  22. 国审合豆1号 国审蒙91-413(蒙90-32-1-7) (合豆2号、MN413)

  23. 国审合豆3号 皖豆24号(蒙9235) (蒙9339)

  24. 高油新品系 无豆腥味新品系 蒙9609 蒙9606

  25. 蒙9449 蒙9778

  26. 抗SCN 蒙8952 高蛋白 蒙9793

  27. 后 备 材 料

  28. “十五”期间主要成果 • 育成我省第一个国审大豆品种合豆1号和国审合豆2号、合豆3号及皖豆21号、皖豆24号、蒙9752等6个大豆新品种 • 2004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杂交夏大豆品种皖豆25(杂优豆1号) • 申报W931A、合豆1号、蒙91-413、合豆3号、皖豆21、皖豆24等6个大豆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其中W931A、合豆1号、蒙91-413获得国家授权。

  29. “十五”期间获奖 • 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MN413夏大豆超高产种质”(2001) • 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豆质核互作M型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2002) • 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16号”(2005) • 参加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参加) • 参加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2004,参加) • 参加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技术体系研究和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示范推广”(2004,参加)

  30. 谢 谢!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