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1.3k Views
霸凌生態意涵與諮商策略. 現職: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心輔所諮商心理博士 經歷:國中小資深駐區、駐校心理師 大學諮商諮商心理師 社會福利機構特約心理師. 我與霸凌研究. 動心起念、始於諮商僵局 國小老師感到最為頭痛的小孩,多半併合 ADHD 的問題 社經地位高中低均有 在國小階段,霸凌者學業成就多半不低(尤其運用關係霸凌者) 接觸父母的感受極為兩極化 有時老師甚至袒護功課好的霸凌者、有些時候甚至造就了霸凌者 霸凌兒童家長的親職敘事研究 教師對於霸凌兒童行為的有效處遇策略 關係霸凌. 目標. 探究參與者霸凌經驗 圖卡 探究霸凌行為
E N D
霸凌生態意涵與諮商策略 現職: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心輔所諮商心理博士 經歷:國中小資深駐區、駐校心理師 大學諮商諮商心理師 社會福利機構特約心理師
我與霸凌研究 • 動心起念、始於諮商僵局 • 國小老師感到最為頭痛的小孩,多半併合ADHD的問題 • 社經地位高中低均有 • 在國小階段,霸凌者學業成就多半不低(尤其運用關係霸凌者) • 接觸父母的感受極為兩極化 • 有時老師甚至袒護功課好的霸凌者、有些時候甚至造就了霸凌者 • 霸凌兒童家長的親職敘事研究 • 教師對於霸凌兒童行為的有效處遇策略 • 關係霸凌
目標 • 探究參與者霸凌經驗 • 圖卡 • 探究霸凌行為 • 小學到大學的研究、觀察與諮商經驗 • 從生態觀點看霸凌行為 • 霸凌的循環 • 霸凌的代間複製 • 霸凌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霸凌/被霸凌的諮商實例分析 • 霸凌/被霸凌的處遇重點
霸凌 • 何謂霸凌? • 歷史上有名的霸凌者 • 歷史上有名的被霸凌者
認識霸凌行為 • 目前對霸凌行為的定義,多沿用Olweus(1986,1991)的定義: • 一個或數個孩子持續對另一個孩子施以某些負向行為。 • 負向行為是指一方意圖以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騷擾、傷害或讓另一方不舒服 • 「霸凌」的行為基本上並非偶發或不小心的行為,通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 • 霸凌必須涉及兩者強度的不對等,當兩方身體或心理強度相當時,應該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稱之。
到底何謂霸凌? • 國小階段 • Ben因霸凌同學被老師轉介諮商。他在簿子上寫滿小萱的的壞話,小萱看到氣死了!告訴老師。這樣的狀況不只一次,他常常辱罵小萱,多半寫在課本上,看到小萱生氣他就覺得很高興。我問「小萱對你做了什麼,讓你要這樣做?」他說,小萱常常罵他「笨」、「豬」、「白癡」,拿課本打他的頭。 • 捉弄國小女生,看她們的內褲 • 集體脅迫小男生,因為他劈腿
常見的霸凌行為 • 職場霸凌: • 以要你走路逼你就範的老闆 • 關係霸凌: • 想分手卻難以如願,因對方威脅傷害她 • 求愛不成反被排擠當成怪咖 • 劈腿後成為女生的公敵 • 網路霸凌 • 做錯事被網路公幹 • 性霸凌:性騷擾、性侵害
霸凌是種人際界限的問題 • 滿紙荒唐寫的Andy • Andy & Carol到底誰霸凌誰? • 白目的Eddie • 想要成為STAR、崇拜小鍾 • 常常捉弄同學、開玩笑(報復意味濃厚) • 人際挫折
霸凌者的心理特性(霸凌者的研究) 優越型霸凌者通常具有相當優越感,對自己的身份、體格、才智、成就感到優越,可能以「正義」、或「其他受負者的問題行為」之名霸凌他人,或藉名義壓制不順己意者者 自我中心、強烈的需要權力和主導支配,以霸凌行為取得或維繫支配地位。 與他人採取敵對和競爭的姿態,傾向解釋他人對他有敵對的行為,一定要贏。 害怕被輕視或貶抑、歸因他人,對受負者缺乏同理心。 呈現相當的情緒問題,脾氣急躁、衝動、對挫折的容忍度較低 期待同儕關係,但也易於破壞關係,經常性的人際衝突 容易與權威和規範對立,甚至挑戰權威,他們藉由跨越界線,來告訴別人「我什麼都敢做」,若挑戰權威是受歡迎的、因此在團體中展現自己,霸凌行為將更為固著。
涉入霸凌行為兒童的家長敘事研究(杜淑芬,2010)涉入霸凌行為兒童的家長敘事研究(杜淑芬,2010) • 親子經驗部分 • Strong-Willed Child,固執己見的孩子 • 小時過度被寵溺,需求鮮少受限制、因此人際界限較為模糊 • 父母之一為專制型,另一位可能是寵溺型的父母,均對孩子的順服有高要求。 • 當孩子出錯時,均以權力壓制處理孩子的問題,例如體罰 • 處理策略缺乏同理、母親對孩子缺乏情感連結或情緒支持 • 母親均要求完美、害怕批評、曾有憂鬱狀況。
霸凌兒童的生態系統(杜淑芬,2010) 霸凌家長也有個「高掌控、要求順服、高壓制不順服」「一定要贏、不能丟臉」的母親 霸凌兒童與教師通常呈現對立狀況,而這些教師也是「高掌控、要求順服、高度壓制不順服」以及「不能丟臉」或 對霸凌行為討好、不作為的教師往往無法有效的設立行為界線,結果讓霸凌者認為他可以號令(宰制)其他的孩子。
以生態觀點檢視霸凌行為(杜淑芬,2010) 大系統 外系統 中系統 小系統 衝突的父母(檯面化或相遠) 升學主義與重視學業成就的華人文化 低同理 高要求順服、高壓制不順服的老師 強烈性格/ADHD 的兒童 強調長幼有序、「順從」的文化 重視孩子順服、高壓制不順服的家長 贏家文化 原生家庭壓制順服的代間傳遞
河流_追求事實或追求正義 • 訪談Joe的家長 • Joe在校集體霸凌(制裁)另外一個孩子阿鴻(口語霸凌他人),大家都很討厭阿鴻,Joe是班長,成績不錯、身材也棒,於是帶頭制裁阿鴻,男生們都很崇拜Joe,Joe也樂於繼續扮演這個角色。當有同學被阿鴻嗆(也可能這個同學故意逗弄阿鴻),他就出去教訓一下阿鴻。 • 母親提及70歲阿公的義舉 • 看到有人搶皮包,馬上追兇手。
受害者 • 內外在是害怕的、逃避的 • 在被貶抑和被保護的環境中成長,受負時傾向於尋求外在支持 • 有些受害者是弱勢的一員,可能在智能、與其他身心障礙狀況,讓他們有困難處理複雜的人際情境 • 更多受害者默默承受和處理,學習低調、潛抑原來的自我,例如從活潑變得老二哲學,擔心踩到別人的界線 • 也有很多受害者由於缺乏人際或社會支持因此有身心症狀、拒學、或其他情緒困難。
反擊型的霸凌者 • 反擊型的霸凌者通常兼具受害者和霸凌者的特性。 • 內在是害怕的,他們從對立反抗和霸凌行為中得到力量,深信如不使用暴力,自己將受到傷害。 • 通常兼具被寵愛、被保護和被貶抑等環境中成長
遇見霸凌的孩子、家庭與學校_ 霸凌循環 親師衝突 師生衝突 親子衝突
反擊性霸凌(霸凌循環的後果_以暴制暴) • 原本是霸凌的受害者,後轉變為霸凌者 • 先霸凌比自己弱的人,這樣別人就不會欺負我 • 通常內在是害怕的、依附更強勢的霸凌者 • 同流合污:加入群體、組織、或幫派,以組成更強大的力量 • 不管旁觀者、受害者、霸凌者都是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是視自己為受害者的人很容易成為加害者
Chan_A bully_Victim • 自視甚高、又自卑甚鉅的Chan • Chan上課的時候總是主動幫老師做很多事情,期待得到T的注意,John總是會幫他講話,但他自己總是「害羞的拒絕」。 • Chan來找我談他被霸凌的歷史與創傷,同學排擠他,甚至肢體霸凌他。他發現用錢買友誼是個好方法。他供他們吃喝玩樂,讓他們保護他、需要他,他被欺負時替他出力。因此,他不相信友誼。 • Chan也自命優越,當他談到好朋友時,似乎覺得別人都應該在乎他。他不在乎團體的成績,即於表現自己得到老師的讚許。
Jack的故事_案例解析 • Jack一邊玩電動、一邊上課,並經常得藉口出去哈個煙。 • 實務課程算是努力學習,不斷告訴我他終於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給與期許和鼓勵時,他總是點頭稱是。但他常常缺席課堂,並缺交功課,每次都回說他會交。 • 我們在課堂上不僅一次談論霸凌的議題。他也揭露很多國小、國中都被霸凌的事情。在校被霸凌的經驗讓他封閉自己、不信任別人。他覺得老師根本不懂霸凌、任何事情都是沒有用的,你告訴老師,他們會報復你。 • 他的夢境與沙遊。 • 有次他分享到自己如何霸凌別人。當看到新同事時,會相當不友善,試著排擠新同事。 • 他好逸惡勞,遇到困難則運用逃避處理問題。分組時,總是找媽媽型的同學,包容他、幫他做好功課。別人做好PPT,他卻搶著報告,運用口才享受光環。
極端維護傳統的思想 • 馬基雅維利主義:人們把那些為達到自己目的,缺乏對常規道德的關心,而不惜在人際關係中使用欺詐和機會主義手段,審視和擺佈別人的人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者” • 白人優越主義 • 男性主義/女性主義 • 家庭(家族、國族)主義 這些人也同時很有正義感,只是他們認為對的,你不能與他們有所不同(無法容納異己)
女生的關係霸凌 • Cindy & Annie是好朋友,Cindy常邀著Annie同進同出。 • Annie 是個活潑的女生,跟誰都玩在一起,這陣子下課都和男生打打鬧鬧,有時候真的很吵,甚至忽略Cindy,「她太OVER了,見色忘友」,cindy向許多女同學抱怨Annie,認為應該給她一點警告,幫助她改變。 • 於是Cindy聯合一群女生排擠Annie。Annie發現後,開始退縮起來,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
關係霸凌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 霸凌者 • 霸凌者通常具有強烈的需要權力和主導支配(爭強好勝),霸凌行為取得或維繫支配地位 • 與他人採取競爭、敵對的姿態,傾向解釋他人對他有競爭和敵對的行為。 • 沒有安全感,擔心人際關係的失落,藉由拉攏人際關係來獲取安全感和優越感,例如「非友即敵」、沒有模糊地帶、好惡分明、「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 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內在是害怕的
關係霸凌是人際中的權力議題 受害者 • 受害者通常是孤單的、心靈和人際都是 • 受害者也許與霸凌者有同樣的議題,在競爭落敗 • 受害者也許是代罪羔羊 • 固著、缺乏彈性 • 人際技巧不佳 • 受害者往往有人際關係的議題
與老師或權威的關係 • 意圖操弄權威:先靠近權威、拉攏權威、若權威不順其意,則詆毀之,最容易發生拉A打B、表裡不一的狀況 • 老師喜歡女生,男生都很生氣 • 對立反抗權威:直接對立反抗,這種情形比較少,關係霸凌通常比較精緻
關係霸凌是人際界限的問題 • 人際界限是指我們能否尊重別人,即是不喜歡他、不認同他,仍能不批判,不強壓他改變。 • 關係霸凌是人際間的「合縱連橫」策略,同一國相互COVER,不同國相互排擠 涉入關係霸凌的霸凌者可能同時熱心公益、正義的使者 • 當心沒有理性、對話與尊重的正義
旁觀者效應 • 西瓜偎大邊 • 沒有我的事 • 霸凌者會連我一起霸凌 • 被霸凌者的行為的確有問題 • 旁觀等於選邊站 • 重點: •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不一定硬要逼著她改變 • 保護旁觀者不想要站出來的立場,用「我看到…」比「有人告訴我」好多了
為什麼女生運用關係被動的攻擊? • 社會化歷程 • 女性被鼓勵維繫關係,「女生應該要討人喜歡」(男性比較被鼓勵追求自我實現) • 女性的關係議題容易被視為正常關係的一部份,父母不以為意 • 女性的語言與情緒表達:女性被鼓勵適應、溫柔體貼,追求幸福而不是成功 • 兩性 • 男性觀點下的女性關係霸凌
症狀是表象、冰山一角 症狀反映過去僵化的人際因應策略的問題 這些人際因應策略過去是有用的(逃避) 用IP觀點看「症狀」
從IP看霸凌 • 「恃強凌弱」的人際重演
霸凌者的典型內在冰山(HAPPY MODE) 水平線 老大哥、 捉弄弱者 情緒 (Happy或噪) 想法/信念/假設/觀念 (看見我有多厲害/) 期望 (期待出人頭地、期待他人肯定) 未滿足的需求 (尋求注意、被看見、被肯定) 我是誰(自我價值、生命力、靈性) 我的生命價值依據別人看我多重而定 霸凌冰山(Happy)
受害霸凌者冰山 霸凌者的典型內在冰山(Angry/Fear Mode) 水平線 霸凌 情緒(害怕) (憤怒/難過/羞愧) 想法/信念/假設/觀念 (別人看不起我) 期望 (期待出人頭地、期待他人肯定) 未滿足的需求 (被看見、被肯定) 我是誰(自我價值、生命力、靈性) 我的生命價值依據別人看我多重而定
被霸凌者冰山 被霸凌者的典型內在冰山 水平線 哭泣/畏懼 情緒(害怕) (難過/憤怒/羞愧) 想法/信念/假設/觀念 (不要欺負我、逃避) 期望 (期待有人喜歡我、拯救我) 未滿足的需求 (我想要被喜歡、不想被討厭) 我是誰(自我價值、生命力、靈性) 我沒有能力、我是個好人
IP的核心概念 • 四個核心概念 • 人際重演 • 歷程向度(process dimension) • 修正性情緒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 案主回應的獨特性(client response specificity)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28頁
人際重演 • 孩子透過一再重複的親子互動,發展出人格或「自我系統」—人際因應策略或人際因應模式。 • 成長過程中,個體與他人互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際因應策略(或人際因應模式),會重複地應用在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 • 類似腳本的概念,但不同的是,人際重演重在人際關係的動力模式 • 例如: • 受害者腳本(我覺得我好可憐、別人都欺負我) • 關係模式(內在焦慮:他想要獲得人際的主宰、擔心別人沒有肯定他。外在人際因應模式:對抗他人)
概念化案主的人際模式 第七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第326頁
修正性情緒經驗 聚焦於經驗性、行為上或親身體驗的再學習(in vivo relearning)。 治療師與案主共同合作,幫助案主辨認出常與他人出現的適應不良的關係模式,並且與案主合作改變此問題模式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31-32頁
提供修正性情緒經驗的歷程 • 為了提供修正性的情緒經驗並幫助案主改變,治療師的目的為: • 1. 辨認(identify)出案主生活中不斷發生、造成問題的錯誤信念與期待、適應不良(不合宜)的關係模式,以及無效的因應方式。 • 2. 預先預期(anticipate)這些破壞案主人際關係的模式或議題,在當前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可能如何表現或發揮作用。 • 3. 提供(provide)嶄新或修正性的回應,以便幫助案主解決問題。 • 4. 幫助案主將此嶄新的互動方式,類推運用(generalize)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33頁
案主回應的獨特性 治療師需要調整其回應,以符合每一位案主的特定需求─單一準則無法適合所有的人 關鍵在於治療師必須具有彈性、注意傾聽線索、評估案主的反應,並尋求回應特定案主最好的方式 治療師與案主一起在共同探索的過程中,試著尋找每個獨特經驗對於案主的主觀意義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40-41頁
改變歷程的人際模式 第七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第328頁
改變歷程的人際模式 第七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第328頁
霸凌實例解析_2 • 恐怖前夫篇
辨識案主的人際模式 • 受暴者其中一種人際循環 • 男友依賴案主,案主同情男友,滿足他需要的物質慾望,換取男友的愛 • 主角覺得被剝奪,常常叨唸/貶抑男友,男友不爽但隱忍 • 男友生氣語帶威脅,主角不在叨唸 • 男友道歉,作些順服主角願望,讓主角高興的事情,關係得到滿足。 • 主角覺得自己不當(罪惡感),物質賄賂男友,要求原諒
對受負者的輔導 • 協助案主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核心衝突 • 修正性經驗 • 與CO的談話中,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 從出庭練習中,發現自己可以控制前夫的反應。 • 我可以對弟弟設限,弟弟也沒有因此走上絕路。 • 在CO的協助下,練習不刺激前夫的對話,並協助案主演練可能的自救之道。 • 發現自己在關係中並非弱勢,前夫非常需要他。 • 彈性與修通:仍害怕但覺得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