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69 Views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 孙中山 思考:“星星之火”指什么?那么又会造成怎样的燎原之势呢?.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 清政府实施“新政”及 预备立宪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四)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前期活动.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控制进一步加深。 2 、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致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
E N D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孙中山“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孙中山 • 思考:“星星之火”指什么?那么又会造成怎样的燎原之势呢?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 (二)清政府实施“新政”及预备立宪 •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前期活动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控制进一步加深。 • 2、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致使民怨沸腾。 • 3、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 • 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下去了.
(二)清政府实施新政与预备立宪 • 1、新政的主要方面 • (1)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 (2)政治体制改革: • 前期:整顿吏制,合并机构 • 后期:预备宪政: • (3)法制改革:新刑律、新法律体系 • (4)奖励实业:商部、商法 • (5)教育改革:废科举(1904止)、学部的创立、新学制、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2、新政的意义 • 第一、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框架。 • 第二、自救运动:洋务思想与维新措施 • 第三、自掘坟墓: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 • 3、预备立宪结果。P46 • 清政府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 2、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也适当放宽了对于民间设厂的限制。 历史条件 3、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投资于民族工业。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维新变法运动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影响 收回利权斗争 辛亥革命
(四)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前期活动 1、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年幼时随兄就读于美国檀香山,1883年回国,先后在广州(博济书院,今中大二院)、香港、澳门等地求学行医。 孙中山的转变与成长:由医人转向医国,由改良转向革命。 孙中山在岭南大学的演讲:“要立大志,作大事,不要作大官。” “学习不忘革命,革命不忘学习。” 评价: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思想家;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巨人之一(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理论宣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写的题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理论基本来自美国林肯总统的by the people、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治、民有、民享),但又根据中国的国情有所创新,如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虽然还有一些历史局限性,但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战斗旗帜和理论武器,它的提出为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影响。
◆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针对康有为“民智未开,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提出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倶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针对康有为“民智未开,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提出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倶在,即以革命去之。” ◆邹容在《革命军》中热情歌颂革命的必要性,他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我中国欲摆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邹容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0岁。
3、思想论战 • ◆内容:(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关于所谓“种族革命”的论战。 • (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关于所谓“政治革命”的论战。 • (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 (4)关于革命手段与和平手段的利弊。 • ◆影响:通过论战,革命派揭露了立宪派为清政府统治辩护的丑恶面目,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立宪的界限,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作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知识分子冲破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 但是,革命派将一切正义的要求都归于反满,这是欠妥当的,对以后革命的进行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4、组织活动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斗争 大大小小几十次武装起义,其中最重要的有:1906年12月的萍浏醴起义(第一次);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规模最大)。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营的工厂只有8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间,先后开办的工厂共33家。 材料二:“庚子之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下。”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材料三:[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队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投身新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量。——引自《中国近代史纲》请思考: 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一、武昌起义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武昌的革命党人仓促起义,一举占领了总督府,接着不久,汉阳和汉口也先后光复,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 ◆中华民国的建立: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和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革命形势下,革命党人决定建立新的中央政权。12月29日,17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袁世凯成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势力,相反,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很快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三、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 •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发表文告,自称“中华帝国皇帝”,下令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并于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 次年6月,为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地方军阀张勋率3000辫子军入京,逼黎元洪解散国会,辞去总统职务,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复辟,使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的封建帝制又在中华大地两度死灰复燃。
四、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 北洋军阀形成于袁世凯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各派军阀自立称雄,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战争,讨伐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复辟行为。“二次革命”虽然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但护法战争却由于陈炯明的叛乱归于失败。 护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同时也使孙中山深刻认识到,要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必须寻求新的力量,探索新的道路。
六、辛亥革命评析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戊戌维新运动相比,虽然都是为了反帝反封,但辛亥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它有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第二,它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第三,它有一个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算不算失败?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里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只不过起到了改朝换代的作用,由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取代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它只能算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来说,主要是: 第一,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 第二,没有建立一支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 第三,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方案,以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
4、如果不发生辛亥革命,清王朝当时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能不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4、如果不发生辛亥革命,清王朝当时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能不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首先,无论是清王朝的主观动机还是客观能力都不可能将中国引向现代化道路。 其次,革命并不一定会导致封建军阀割据。彻底的革命恰恰能铲除封建军阀割据(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难以行通?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支撑资产阶级共和国大厦。 二是当时的中国缺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条件(民主法制与公民社会)。 三是近代民主思想启蒙不足(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太深)。 四是缺乏广大民众的支持和革命军事力量的依靠。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讲到: • “辛亥革命志士所展现的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2、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失败?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难以行通?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4、《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1906年4月28日) 5、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冬间)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