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926 Views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信号. 普通语义学. 语言符号. 符号. 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 二 符号与象征符.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的性质. 禁烟的广告. 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 信号与其对象事物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是一一对应的。 象征符人工的、自由创造的、后天的、能够表达的。 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E N D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信号 普通语义学 语言符号 符号 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
二 符号与象征符 •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的性质 禁烟的广告
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 • 信号与其对象事物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是一一对应的。 • 象征符人工的、自由创造的、后天的、能够表达的。 • 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 语言的产生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发性.
三、语言符号 •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 • 萨丕尔: 语言是商品,而文字不过是货币. • 语言产生于人们相互交流的动机,而文字的创立一开始并非由于传播愿望所致。
1、语义与传播 • 语义学师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科学。 • 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对传播学影响巨大 。 • 1、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 • 代表作《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 • 普通语义学着重于研究语言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语言的陷阱 • 第一、语言是静态的,世界是动态的 • 告诫人们语言并非包罗万象,可以充分展现事务的面貌及其变化过程。
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 偏颇 只抓住现实的无限性而忽略其相对的有限性 一张超写实插画,但仍然是只表现了事物的有限特点
3、语言失当 • 第一、 死线抽象 • 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抽象程度上使用语言。
第二 忽视差异 • 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一致,而忽视个体差异。
第三 非此即彼 • 非此即彼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它只看两个对立的两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的过渡性层次。 天使还是 魔鬼?
第四 自我投射 • 所谓自我投射,指的是人们在用语言描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事物上。 • 温德尔.约翰逊:“ 基本上,我们讲得话从来都是在讲我们自己。”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声音高低、 大小、 快慢、 文字 字体(参见明星字体) 四 非语言符号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 1、传播态度与情绪 • 2、辅助语言传播 • 3、代替语言
五 符号的基本功能 • 一、表述和理解功能 • 二、传达功能 • 三、思考
第二节 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 一、什么是意义 •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富裕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 外延 事物的集合 • 内涵 事物的本质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的异同的意义。
二、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 2、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 3、言语失当和语言陷阱问题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 1、传播者意义 • 2、受传者意义 • 3、情景意义
四、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编码者) • 一、影响感知的因素: 这里讲述的是完形心理学的观点 1、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受到结构内因素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1、类型和近似 •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区域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 A 12 14 C 3 1
2、完形趋向(good form) • 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区域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杂乱。
3、残缺闭合 实质是力求完好
4、共同命运 • 人们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小 结 • 完形趋向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 人们在感知活动中总带着一种力求完好的心态。
二、制约理解的因素 • 理解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而是假如个人想象的。 • 1。心理预设 开始理解之前,都带有某种心理期待,不知不觉已经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2.文化背景 3.动机 4.情绪 5.态度
三、选择性定律(主要针对受众) 1、选择性接触 • 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比开相抵触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 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理解,使之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协调
3、选择性记忆 •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