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36 Views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主讲人 : 吴一凡 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E-mail:wyf992@126.com. 核心概念:课程. 1. 课程是知识 2. 课程是经验 3. 课程是活动. 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指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课程 —— 课程专家认为应该做的课程 实际课程 —— 相关理论用文件表述 理解课程 —— 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文件的理解 实施课程 —— 又叫做操作课程,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科运行,组织学生活动 经验课程 —— 学生得到了什么.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E N D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主讲人:吴一凡 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E-mail:wyf992@126.com
核心概念:课程 • 1.课程是知识 • 2.课程是经验 • 3.课程是活动
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指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 理想课程——课程专家认为应该做的课程 • 实际课程——相关理论用文件表述 • 理解课程——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文件的理解 • 实施课程——又叫做操作课程,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科运行,组织学生活动 • 经验课程——学生得到了什么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跑道与跑的过程) •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任务 • (一)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工业时代分科教育基础上的精英教育 •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0世纪70年代) • 发达国家与诸多发展中国家快速跟上 • 当代课程理念的发展 • 国际基础教育课改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培养目标 •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培养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课程培养目标 • 新课程培养目标表现出四个突出特点: • ⑴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 ⑵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 • ⑶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 ⑷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 1、建立新的课程结构 •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①评价理念的发展性 ②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④评价程序的动态性 5、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改革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 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的改革源自教育理念的变革。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是我们教育改革的起点。
(一)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文件链接: •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引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全面、和谐的发展观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 的确定依据 • ⑴课程价值的多样性。其中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有三种: • ①以经济发展为本; • ②以社会发展为本; • ③以人的发展为本。
⑵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⑵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 ⑶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 • ⑴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⑵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 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⑶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二)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过去课堂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堂——回归生活的生态观
文件链接: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⑴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过程,每一个45分钟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生命的视野去认识和对待每一节课。
⑵课程要面向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 一是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 二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现实的生命质量。
⑶面向学生可能生活世界 • 可能生活,它是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相比较,可能生活是更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是人的生命质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作好价值引导,促进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三)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观
文件链接: •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整理一下我们的思维: • ⑴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 ⑵新知识使旧知识发生改变。 • ⑶同样是对一个知识的理解,也都带有个人经验的色彩。
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2、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课程是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组成的。 • 除了教材直接描述介绍的知识、技能、经验感受之外,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个人兴趣、情感信仰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这个资源不仅对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伙伴也是一种资源
4.行动策略 • ⑴学习要从学生已知开始 • ⑵学会精加工 • 所谓精加工就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的过程。
一般的精加工应该有三个环节: • 一是激活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 二是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三是形成新的知识点 • ⑶提供先行组织者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要的不在教,而在于学
文件链接: •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引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在所有学科领域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在所有学科领域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 ⑴自主学习的含义 • 自主学习是指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⑵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 • ①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 ②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 ③学习过程自我调控 • ④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2、合作学习 • ⑴合作学习的含义 •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师生、生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角度对学习的分类。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与人的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与人的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 • ⑵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①合理分组 • ②规范操作 • ③明确任务 • ④形式整合 • ⑤全班交流 • ⑥教师的作用
3、探究学习 • ⑴探究学习的含义 •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调查、实验、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从知识获得途径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
⑵探究学习的条件 • 一是要有探究的欲望 • 二是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 三是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 四是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 五是反思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件链接: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