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歷史報告 - 台灣廟會文化

歷史報告 - 台灣廟會文化. 指導老師:謝政憲 老師 組員: 王藝蓁 4980T006 劉亭妙 4980T010 劉文淑 4980T025 鄭伊玲 4980T037 劉芳均 4991T012 史婕瀅 A960T114. 目錄 :. 廟會的由來 廟會的演變 台灣北 . 中 . 南各廟會 國外廟會介紹 結論. 廟會的由來 :.

bryg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歷史報告 - 台灣廟會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報告 - 台灣廟會文化 指導老師:謝政憲 老師 組員: 王藝蓁 4980T006 劉亭妙 4980T010 劉文淑 4980T025 鄭伊玲 4980T037 劉芳均 4991T012 史婕瀅 A960T114

  2. 目錄: • 廟會的由來 • 廟會的演變 • 台灣北.中.南各廟會 • 國外廟會介紹 • 結論

  3. 廟會的由來: •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4. 廟會的演變: • 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而後來原屬於民間信仰的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兩宗教互相結合,使廟會成為重大的宗教節日活動。但同時,在各地方不同的廟會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財、求醫祛病、卜問吉兇等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會有商人販賣民間玩具和小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因此廟會又稱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後來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活動,如雙簧及高蹺等。自此逛廟會成了人們過年不可缺少的活動。

  5. 台灣北部廟會: • 青山王祭典 • 霞海迎城隍

  6. 青山王祭典 : • 青山王祭典的由來: 青山宮所供奉的神明為靈安尊王,因為祀奉靈安尊王的發源地在泉州府惠安縣的青山,所以靈安尊王又稱為「青山王」。相傳,靈安尊王生前是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部將,名為張滾(或作張悃),鎮守於福建惠安縣青山一帶,生前施政仁惠,死後青山一帶百姓即為之建廟祀拜,此即「青山王」名稱的由來。 相傳在清咸豐四年,艋舺地區發生了一 場大瘟疫,當時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 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來 台,而途經西園路,神轎就抬不動,無 法繼續向前進,於是眾議擲筊卜問神 意,神意指示信眾要就地建廟。因此, 就決定在西園路上創建「青山宮」。

  7. 廟會活動內容: • 青山王祭典,就是所謂的「艋舺大拜拜」,青山王祭典又稱為「迎青山王」或「青山王生」,祭典為期四天,二十 、廿一日的夜巡,有信徒裝扮的神兵神將與青山王神輿一道遶遍萬華大街小巷,暗訪民間疾苦。廿二日是盛大的開祭日,除青山王主神外,艋舳大小諸神,陣頭、藝閣等 也加入繞境行列,二十三日 為青山王誕辰。

  8. 霞海迎城隍: • 城隍廟在坊間傳說中,還有著1段神蹟故事。1884年,中法戰爭時,法軍來攻臺灣,當時的臺北人來此虔誠祈禱霞海城隍爺的保護。城隍爺果然大顯靈赫,最終法軍只到五堵為止就被擊敗,未能攻佔臺北,所以民間都尊稱霞海城隍為威靈公。 • 霞海城隍廟中,除了城隍爺之外,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拜月老,每年帶著禮餅來答謝者超過6000對,而其中最搶手的就是馭夫鞋(又名幸福鞋),是臺北市有名的「愛情御守」,平均每年到霞海城隍廟「求鞋」民眾更超過200對家庭。相傳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相差約70歲,「老夫疼少妻」下,民間深信這對「神仙伴侶」可為家庭帶來幸福,造就了「馭夫鞋」的由來。

  9. 廟會活動內容: • 霞海城隍廟迎城隍的習俗,已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城隍祭典為期三天,參加人數高達數十萬人,所以台北有句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就是描寫大稻埕霞海迎城隍祭典的盛況,三天的活動前兩天十一、十二日是城隍爺出巡暗訪,走的是大龍峒路線,有八家將隨城隍爺繞境,十三日白天遶境的迎神會,走的是重慶北路三段路線,有各類藝閣、陣頭隊伍參與,另有頸上枷鎖的謝罪者,手拿掃帚掃街的贖罪者,既熱鬧又有趣,活動延續一個星期,有「北台灣第一慶典」的美譽。

  10. 台灣中部廟會: • 大甲媽祖遶境 • 白沙屯拱天宮往北港進香

  11. 大甲媽祖遶境: • 大甲媽祖遶境由來: 大甲鎮瀾宮建於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當時是由福建省莆田市湄洲人氏林永興,為求海事順利而自湄洲媽祖媽祖,在海上解救海難的海上女神。 廟奉請來台;來台後香火鼎盛,於是在雍正10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到了乾隆35年(西元1770年)時,改建為「天后宮」。 乾隆52年時(西元1786年)將廟宇重建,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及同鄉信徒等獻地重建,並同時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民國77年(西元1988年)以前,鎮瀾宮出巡進香晉香是指分靈廟回到祖廟去做謁祖行動。 活動都是前往北港「朝天宮」,後經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即年起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活動名稱由舊稱的「北港進香」,改為「繞境進香」。

  12. 廟會活動內容: • 繞境的領域貫穿中部沿海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三百公里,分八天七夜,以徒步完成。在大甲媽祖進香是指分靈廟回到祖廟去做謁祖行動。 過程中,以「啟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繞境」、「添火」等七項重點儀式掀起高潮,構成進香活動的「七部曲」。

  13. 大甲媽祖進香【七部曲】 • 「起駕」當天下午,誦經團舉行誦經、淨轎儀式後,將進香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先後請入轎內,大轎班人員於神轎四周護轎,哨角隊不斷吹起低沉莊嚴的號角聲,吉時一到,媽祖便起駕出發。 媽祖聖駕於第三天下午進入新港鄉,繡旗隊、三十六執事隊、哨角隊等,排列在奉天宮廟門前兩側,神轎於廟前依禮踏「大小禮」後,即快速衝入廟內駐駕「坐殿」。翌日清晨五時起,舉行傳統的祈福及「祝壽」典禮,儀式結束後,信徒爭相拔豬毛或用刀割取豬耳朵。

  14. 大甲媽祖進香【七部曲】 • 第四天晚上深夜舉行回駕典禮,傳統稱為「割火」,目前鎮瀾宮改稱為「交香」,由法師從奉天宮的香爐中,連續杓三次香火放入鎮瀾宮的小火爐內,然後放回香擔的小木箱,由法師貼上封條,完成「交香」儀式。 「插香」則是在大甲媽祖回鑾途中,媽祖神轎內備有小香爐,搶香者可依頭香、貳香、三香、贊香等順序,插香並膜拜祈願,又稱為「接香」。最後一天返抵大甲鎮後,隨即展開鎮內「回鑾遶境」,各地信徒如潮水般湧進市區,各陣頭及藝閣等綿延數公里,鑼鼓喧天,炮竹聲震耳欲聾。晚上舉行最後的「添火」儀式時,廟門深鎖,禁止閒雜人等進入,由誦經團主持人用長杓將香擔內的香火,添入宮內的各香爐中,完成此次的進香任務。

  15. 白沙屯拱天宮往北港進香: • 白沙屯拱天宮往北港進香由來 白沙屯媽祖系早年先民渡海為確保平安恭請來台為大陸原鄉媽祖之一,白沙屯拱天宮至北港朝天宮進香的起源並不明確,僅知目前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白沙屯拱天宮進香時間、事務全以媽祖的旨意在神前擲茭為準,並擲選出放頭旗、登轎、出發、進火、回宮及開爐。

  16. 廟會活動內容: • 白沙屯拱天宮媽祖也就是俗稱的俗稱白沙屯媽,每年農曆三月遵循傳統以徒步的方式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遶境隊伍行進的方向每年均不一樣,完全由媽祖指示帶領,為全臺僅有以「觀大駕」方式進香的的宗教活動。

  17. 台灣南部廟會: • 台南鹽水蜂炮 • 西港刈香

  18. 台南鹽水蜂炮: • 鹽水蜂炮由來: • 相傳於清光緒初年(西元1662年),台南鹽水鎮曾因瘟疫肆虐長達二十餘年,以致人煙稀少、農田荒蕪,倖存的居民乃於元宵時節,虔誠地以各式陣頭恭請關公及眾神出巡繞境,沿途並施放大量的關公,關老爺(關羽),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被尊為戰神,又因為熟悉財務管理, 也成為商人的保護神。 • 煙火炮竹,助長聲勢以期消災解厄、驅除瘟疫。肆虐了二十餘年的瘟疫果真從此消失,之後,鹽水鎮即在每年元宵節時,舉行這種大放鞭炮的祭祀活動,漸漸演變成今日名聞遐邇的蜂炮盛會。

  19. 廟會活動內容: • 台南縣鹽水鎮,在清初原為一河港,俗稱月港,鎮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武廟,負責發起每年的蜂炮盛會。蜂炮活動是由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推著神轎小鎮的街道上遶巡穿梭。整個鹽水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其中用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當神轎行到炮城前時,則由商家主人掀開蓋著炮城的紅布,隨即點燃蜂炮的引信,也點燃群眾的亢奮激昂的情緒;頃刻間萬劍齊發,五彩火花絢麗奪目、炮聲震耳欲聾。神轎在炮城前方不停晃動,接受蜂炮的衝擊洗禮,民眾或躲避在神轎後方;或隱身騎樓樑柱,眾人前胸貼後背地一起接受著蜂炮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威力,整個過程驚險連連、萬分刺激,也因此每年的鹽水蜂炮,總會湧入無法估計的人潮,特欲躬逢其盛。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多準備有厚的塑膠雨衣、機車安全帽來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

  20. 西港刈香: • 西港刈香的由來: • 西港刈香是臺灣西南沿海五大香之一,為位於臺南縣西港鄉的慶安宮每三年(逢丑、辰、未、戌年)於農曆四月中旬所定期舉辦的瘟醮祭典。主要內容分「刈香」遶境和「王醮」祭典兩大部份,屬「香醮合一」的大型信仰活動。 • 原為單純的迎王遶境活動,後因道光27年慶安宮信徒發起鳩資大改築重興慶安宮,並自那年起每逢丑、辰、未、戌年舉一科醮並遊庄,且配合昔日庄民前往鹿耳門媽祖廟〔原廟於同治十年為大水沖淹〕恭請聖母返境雕金身奉祀後,改以聖母為主神(慶安宮原主祀城隍爺,人稱境主公廟),並定期往媽祖廟刈火、掬水(因原廟為大水所沖淹),行刈香的儀禮而演化成今日西港仔刈香:請媽祖、架棚及三日迎王遶境、燒王船等的活動內容。

  21. 廟會活動內容: • 「南瀛五大香之一」俗稱「西港仔香」的刈香活動,燒王船之前,會先繞境三天;而完整的遶境活動大抵由「南巡」開始,由盛大的蜈蚣陣開道,隨行的陣頭多達五、六十隊,為西南沿海一帶,每三年一次最盛大的王爺祭典。最後,壓軸的燒王船儀式,由各庄民齊心合力牽拉著王船,進行陸上行舟,裝扮成王爺部將或衙役的人再合力將王船安放在堆積如山的金紙上,信眾們陸續將供奉的糧食、牲畜、紙錢及各式日用品搬上王船,作為王爺〝添載〞之物,一尊尊紙糊的兇神、惡煞及瘟王像也隨後被放置於王船的四周,待吉時一到,點燃紙錢瞬時化作一片火海,也同時驅走一切災厄。

  22. 國外廟會介紹: • 日本廟會 • 義大利廟會

  23. 日本廟會的由來: • 日本原來也是同中國一樣慶祝農曆春節並舉辦廟會,日語把廟會中的攤販稱為「的屋」。日本明治維新五年後的1837年棄用農曆,改用格里曆,元日隨之改為格里曆1月1日。雖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變外,日本仍然依照傳統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節日的慶祝活動稱之為「祭」。每逢節日,均有各種廟會。但日本的廟會相對於中國的傳統廟會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較大的廟會有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因最初均為神道教節日,所以舉辦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較為隆重,規模龐大。人們着舊時裝束,有巡遊、騎馬、舞蹈等表演。

  24. 日本廟會(京都大阪) :

  25. 義大利廟會: • Our Lady of Mt. Carmel 是一家羅馬天主教堂,建於二十世紀初,位於紐澤西州與紐約市僅一水之隔(哈德遜河)的澤西市(Jersey City)。 • 義大利教堂的「廟會」在下午近傍晚的時候,信徒們會先開始做禮拜,這時可以看到現場氣氛是非常莊嚴肅穆的,在近晚上七點禮拜結束後, 信徒們便紛紛走出教堂, 也宣告著Feast正式開始。

  26. 義大利廟會: • 除了傳統美食以外,還有很多射飛鏢、俄羅斯輪盤、碰碰車等遊戲攤位 ,有些贏了還可以拿到獎品(例如填充玩具),有些甚至可以贏得現金。無論飲食或是遊戲攤位,所得收入全部都歸教堂所有,賣東西的人只是教堂的信徒,都是來當義工的。 • 大約到了晚上九點時,現場會開始放煙火(fireworks),綻放在天空的絢麗煙火,搭配上愛國音樂,這是美國舉行慶典的一大特色。 • 至於賣獎券所收集到的錢(扣除得獎者拿去的另外一半)則歸教堂所有,這算是合法的賭博,美國的政府應該有特別的規定,可以讓教堂在這段時間內, 利用賭博來累積教堂的資本。

  27. 結論: • 最初的廟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為了求得祖先及神靈的保佑,先民們選擇了在宮殿或房舍里通過供奉與祭祀的方式,與之進行對話。每逢祭祀之日,為渲染氣氛,人們還會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戲,也稱廟會戲廟會便由此形成。

  28. 結論: • 由於地方的不同,風俗習慣也不一樣,所以地方文化也有所不同,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在廟會活動中、除各廟宇神轎外,會有儀仗、藝閣、陣頭,常綿延數公里之長。各藝閣、陣頭除職業表演團體外,仍有相當數量由各地方民眾組織而成。

  29. 結論: • 台灣的廟會非常之盛,大小廟宇逢神明誕辰、成道日,一年到頭都有不同規模的繞境、進香、刈香等祈福活動。廟會遶境的區域,往往呈現該廟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靈廟回祖廟或庄廟前往人群廟進香,則代表不同廟宇的互動關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