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90 Views
洞庭湖的变迁. 政史学院历史系 11 级( 3 )班 张晓 飞 110710085. 洞庭湖的变迁. 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区历史演变 洞庭湖的现状. 洞庭湖的简介:.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 2,820 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 洞庭湖区历史变迁 :. 一: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E N D
洞庭湖的变迁 政史学院历史系 11级(3)班 张晓飞 110710085
洞庭湖的变迁 • 洞庭湖简介 • 洞庭湖区历史演变 • 洞庭湖的现状
洞庭湖的简介: •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区历史变迁: 一: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据《山海经》、《庄子》等记载,湘、资、沅、澧等河流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环绕君山的洞府之庭形,了一个大的湖泊,逐渐有了洞庭湖的名称。
洞庭湖在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边长江,北通汉水,方圆900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再下汉口。由于有云梦泽的调洪,当时“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那时的洞庭湖,还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块水面,方圆260里,其余都是被湘、资、沅、澧四水河网切割的沼泽平原。洞庭湖在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边长江,北通汉水,方圆900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再下汉口。由于有云梦泽的调洪,当时“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那时的洞庭湖,还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块水面,方圆260里,其余都是被湘、资、沅、澧四水河网切割的沼泽平原。
春秋战国时期,因湖区比较接近楚国的国都部(今湖北江 陵西北),是楚国向南方发展的必经之地,所以楚人进入湖区 比较多,特别在西北部人口分布比较稠密。春秋战国后期,湖 南进入楚、秦版图。同 时,从赣、皖、苏、浙西上,从甘、陕、巴蜀南下和东进,洞 庭湖亦属途经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克服五岭的障碍,保证军粮的顺利 运输,命令史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利用湘桂谷地凿出一条古 老的运河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联结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年 代之久远,工程之艰巨,设计之灵巧,可与都江堰、郑国渠媲 美。
两汉时代,湖区经济还很不发达,“民食鱼稻”,以捕鱼、 打猎为业,仍属地广人稀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和(后 汉书·郡国志)记载,从公元2年至公元140年,湖南省人口 由 71.74万发展到 281.33万,增长2.92倍,而武陵、长沙H 郡人口从42.16万发展到131.03万,增长2.1倍。该数据虽 不能完全反映湖区的实际情况,但揭示出当时区域人口增长速 度的趋势。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湖南境内,特别是洞庭湖区和 湘江流域人口剧增,垦殖的发展使天然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 坏。西洞庭湖因长期缓慢淤积,加之人工围垦使湖面缩小,湖 泊水位也因之被雍高而高于荆江,致使原先的湖区西北向南流 的油水及荆江分洪的虎渡等河均逐渐淤塞。
二:魏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区的围垦活动已初具规模。三国 吴时,丹阳太守李衡在龙阳(今汉寿)已记洲上“作宅”,“种 桔千株’‘,“岁得绢数千匹,家道富足”。酉晋末年,巴蜀流民 数万人流入荆湘,遍布于洞庭湖区边缘各地。由此可见,在东晋、南 朝之际,洞庭湖区的围垦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根据沿湖置县的历史可以推断,当时的围垦活动已由湖区 边缘逐渐向湖区中心步步推进。迄止南朝萧梁时,今日湖区除南县外的所 有县级政区均已设置,相应地湖泊水面积则由先秦两汉时期的 浩渺大湖开始分割和缩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南有“周回二百里”的青草湖,面 积60O平方公里左右;渣水下游还有“赤沙湖”,湘江、流水 下游还有许多“大湖”,据有关专家匡算,当时的洞庭湖,包 括青草、赤沙及其他边缘湖群的全部水面接近于6000平方公 里。
三、唐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 自隋到唐,荆江与洞庭湖仍保持着南北朝时期“湖高江 低,江不入湖”的格局。唐末五代时,荆江两岸堤防逐渐完善 而洪水位也随之抬高,使魏晋以来的“江湖关系”逐渐发生转 变。荆江筑堤始自东晋永和年间,当时荆江刺史桓温令陈道在 江陵以上的荆江北岸构筑金堤,以后累有加修。
宋代洞庭湖因受荆江分洪水流的影响,湖泊水情和泥沙淤 积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汛期荆江洪水位对东洞庭湖的影响,由水位顶托逐渐 演变为倒灌入湖。 二是湖泊汛枯季节变化明显,而汛期洪水位不断增高。 三是由于荆江泥沙入湖,湖泊淤积较为迅速,水深日益变 浅。
唐代洞庭湖缩小而青草湖扩大,两片湖面已几乎 相等。两湖相加,总面积仅2350平方公里。加上赤沙湖及其 他边缘小湖,当时整个洞庭湖区天然湖泊面积为3300平方公 里左右,较之魏晋南朝时湖泊面积缩小了近一半。到宋代,特 别是南宋时期,湖区围垦的急剧发展使湖面大为缩狭,洞庭湖 天然湖泊面积比唐代更小。
四:元代以后洞庭湖的演变 • 元明时期,荆江南岸大堤经常溃口,汛期荆江分流入湖的 洪水量增多,而湖区围垦正处于低落阶段,自然的废垸还湖现 象普遍发生,故湖泊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却日益淤浅。
明代,洞庭湖区水利失修、荆江决口、湖区溃垸的情况时 有发生。特别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来自长江上游的特 大洪水,使荆江西岸溃决数十处,其中最为要害的溃口是枝江 百里洲、松滋朝英口、江陵虎渡口、公安摇头铺与艾家堰、石 首藕池口等处,荆江洪水奔泻而下,自黄山、鹿湖山两侧漫流 进入洞庭湖区。
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之后,荆江堤防又逐一修复, 并订立“堤甲法”制度,分段专人负责,“夏秋防御,冬春修 补,岁以为常”;洞庭湖区的堤垸则迟至万历年间才加以修缮 恢复。隆庆年间又议开波沿江各穴口,实际上仅疏浚了调弦一 口,汛期荆江洪水唯有经虎渡、调弦二口泄入南岸至洞庭湖。
明正统、万历等朝,官方虽在湖区做过若干修补堤垸的工 作,如华容的安津、蔡田等48垸,安乡的围城、惠民等13 垸,沉江的太平、安乐等13垸,龙阳的围堤、南赶等障,湘 阴的荆塘、塞梯等围均曾重修加筑过,但后来竟、“愈修愈塌, 随筑随决”(隆庆(岳州府志·水利》。除了因泥沙淤积,洪水 位抬升等自然原因外,明代的苛政、重税等人为原因,也导致 湖区水灾日益加剧。
安乡县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以前,官方从未出资 修筑过堤垸。袁宏道(安乡重建县堂记)称:安乡“自唐以来 始狭”,“割湖水之余以为都,阎井荒荒然”,由于田地淹没, 农民依靠捕鱼捞虾维持活命,每当催科税粮时,被抓到县衙门 34里的全是一帮渔民。
湖区水灾加剧,废田还湖现象严重。除人事方面原 因外,还与当时湖泊的洪汛水位不断上涨有关。而造成湖区洪 汛水位抬升的原因,又可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荆江洪水位的抬升,造成对洞庭湖的奎托。 另一方面,由于入湖泥沙增多造成湖底迅速淤垫。从而减 少了湖泊容积,也导致汛期湖泊水位的抬升。
关于元、明时期洞庭湖的天然湖面积,尚缺乏明确可靠的 文字记录。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冯仁轩曾绘刻过一幅洞 庭湖区“巡防图”,据当时曾见过此图的人记 载,当时在湖中的巡哨范围,上哨自岳州府南津港至长沙湘阴36县哨,中哨自君山后湖至常德傅家拆,中经寥荆湾、昌蒲台、石门 山、白苑矾;下哨自昌蒲台西经团山、吉山。水路共145里。上述地名,明代均已在湖中, 可以窥见当日湖泊规模。
一嘉靖年间,罗洪先曾将元代朱思本地 图改绘成分幅的(广奥图),此图现在仍存,据此图“湖广” 幅量算,洞庭湖面积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这可能因为该 图比尺过小,又略去了湖心洲滩岛屿及岸线的转折细节,从而 使湖面和水道过分夸大。将此图对照现代的地图进行比尺和地 形校正后可知,当时洞庭湖水面达56O0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现在湖泊面积的二倍。
清初,荆江只有调弦、虎渡二口分洪入湖。 1852年和 1870年藕池、松滋溃口后,形成了四口南流的局面,荆江分 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对洞庭湖演变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再次 回春和扩大。光绪年间刊行的(湖南全省舆图》,是同治年间 湖南通志馆开局时派人重新测绘的,从其中洞庭湖图上量算, 湖泊面积达54O0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 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
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洞庭湖的现状: •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长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湖区泥沙大量淤积,湖面面积急剧减少(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下降至2625平方公里)。
面对这一情况,湖南省正在着手实施“4350工程”,即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高洪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面对这一情况,湖南省正在着手实施“4350工程”,即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高洪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
洞庭湖湿地的保护: 退耕护岸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缓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溹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