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13k Views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999 年 10 月 12 日凌晨 0 时 2 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 60 亿位居民的男婴。.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 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 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 1804 年 10 亿 1927 年 20 亿
E N D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 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 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 1804年 10亿 1927年 20亿 1960年 30亿 1974年 40亿 1987.7.11 50亿 1999.10.12 60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12.95亿
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 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迁移,扩大范围。
(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 高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 3. 出现定居的村落 4. 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阶层分化
(三)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 2.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3.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 4.人口移动规模大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开始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高低 高”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二)人口转变模式 1. 西北欧模式 2. 日本模式 3. 中国模式 4. 印度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适度人口的意义 (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 人口密度是一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 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
人口密度的分类 • 人口算术密度 • 农业人口密度 • 营养密度 • 比较密度 • 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 (2)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2的范围内。 (3)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 (4)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8小块。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趋向暖湿地区 (2)趋向低平地区 (3)趋向岸边
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图 80 146 12 355 66 22 283 823 886 582 85 7 220 579 724 190 >2000 2 2657 174 428 500--1000 324 364 459 200--499 207 307 249 100-199 286 113 190 50-99 480 2--22 231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 自然因素 • (1)气候 (气温、雨量) • -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 • 温带:47%;热带: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寒温带:11%
(2)地形 ---生理、生活、生产 (海拔、坡度、坡向)---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 低纬度地带趋向高原盆地) (3)土壤 乌克兰的黑土地,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埃及的 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 人口集中地区。
(4)水体 影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 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
(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生了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
评价 • ----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 • ----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 •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 • -----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
渔猎时期,点状分布; 畜牧业,动态流动; 农业出现,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聚打下基础; 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复杂。 2. 社会经济因素 • (1)生产方式
(2)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故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
(3)经济活动方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 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
评 价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 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 (1)历史因素 • 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积累, • (2)政治因素 •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 • 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
二 人口迁移 (一)概 述 • 1、人口移动 • 2、人口迁移 • 3、人口流动 •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的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四、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第3节 人 种 一、人种的划分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