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k likes | 2.33k Views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1919.5-1923.6 ).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一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 1 )灿烂的古代文明 ( 2 )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 3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 —— 《 南京条约 》 —— 起点 甲午战争 —— 《 马关条约 》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辛丑条约 》 —— 完成
E N D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3)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起点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成 落后就要挨打,自《南京条约》以后至1949年,列强逼迫中国政府先后签订不平等条约1182个,其中辛亥前500多个,割地赔款1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年以上全部财政收入。
林则徐 鸦片对人们的毒害
邓世昌 丁汝昌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它的力量仍然很软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3、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的基本任务3、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的基本任务 •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 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批驳告别革命论、革命不如改良。 • 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任何人可以制造,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消灭的。
(二)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1、中国近代工业产生的特点(二)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1、中国近代工业产生的特点 (1)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不是从本国工场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外国机器工业移植而来的。 (2)中国近代工业不是从轻工业的商品生产开始的,而是从非商品的重工业军需品开始的。 (3)中国近代工业不是从私人民营工业开始的,而是从封建官僚的官办工业开始的。 2、洋务运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概况 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40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先后办起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1861年,安庆军械所,曾国藩。7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阶段,在“求富”口号下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2)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 第一,洋务运动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华政策变化的产物,是清朝政府买办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封建性和买办性是洋务运动的两大特点,这是它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根本原因。 封建性的第一个特征是家长制,第二是封建官商。第三是腐朽性。 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使它所创办的军事工业不过是外国军火工厂的附庸。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得到发展的事实,意味着洋务派“求富”活动的破产。中法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求强”运动的破产。
3、中国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 (1)概况 1869年,上海打铁的手工业作坊主方举赞引进了机床,成立发昌机器厂,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成为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 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丝巢厂。 从1868年到1894年,民族资本共创办了大小136个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轻纺工业方面,资本2100万元,这个数目,仅相当于颐和园的修建、维护的费用,等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可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艰难。 (2)中国民族资本的经济特征和政治特点 早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主要由三部分人转化而来。一是由买办转化而来;二是由地主官僚转化而来;三是由商人转化而来。此外还有由原来的手工业作坊主或手工业工场主上升而成为民族资本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过程,决定了它有如下的经济特征: 第一,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少、规模小。 第二,中国民族工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第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身,同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依附的双重关系。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以上经济特征,决定了它政治上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即它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一面,同时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与坚定性。4、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早期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特点外,还有它突出的特点: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最坚决最彻底。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分布比较集中,集中弥补了人数不足的缺陷。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同农民结成工农联盟。 早期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但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组织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比较完备形态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反映中国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主张的三民主义;在政治实践上则发动了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权的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在政治上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就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2)经济上,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后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 (3)在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2、辛亥革命告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根本原因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始终不能成为一支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他们在政治上,不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反而对其有所依赖和妥协;在军事上,没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革命军队;在和人民的关系上,脱离群众,害怕群众,不能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缺乏一个必要的农村大变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支持。关键是没有一个坚定成熟的革命政党。 (2)经验教训: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不通。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农民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中国革命必须要有新的阶级来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思想理论来指导,这个新的阶级就是工人阶级,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四)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的失败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什么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北洋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拥有新式武器装备,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这个集团是清朝末年的主要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以后的十多年中,中国中央政权一直由它控制。 (2)北洋军阀史分期 ①北洋军阀兴亡史 兴亡史:1895-1928.12.29共34年。 A、北洋军阀的产生和形成:1895-1905,袁世凯小站练兵,1905年北洋六镇建成。 B、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和扩大:1912.4-1916.6。 C、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继续及军阀混战:1916.6-1928.12
②统治史:四个四年1912.4-1916.6:袁世凯统治时期 洪宪帝制 21条 护国战争1916.6-1920.7:皖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西原借款 安福国会 徐世昌大总统1920.7-1924.10:直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 曹锟贿选 二七惨案 两次直奉战争1924.10-1928.12:奉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 张作霖的崛起 张的覆灭 (3)北洋军阀产生的社会基础 北洋军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儿。 第一,它是由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的,也就是半殖民地国情的产儿。 第二,半封建国家是孕育北洋军阀产生的经济基础。 第三,北洋军阀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4)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的失败 (1)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活动的失败 (2)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而起的反袁战争 (3)护国运动 作为追随者 (4)护法运动 护临时约法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的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封建思想文化和专制政治的运动。 (2)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补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一课。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建立和巩固共和政体,必须对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和尊孔思想进行批判。他们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批判了封建的儒家思想和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第二个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包括形式和内容,形式也就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白话文的首先是胡适。而文学革命的口号首先是陈独秀提出来的,他主张打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而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性质:仍然是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评价:缺点。①局限在知识阶层,未深入到工农中;②缺乏政治斗争的自觉性;③有形式主义偏向。 历史功绩:第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之蒙。第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因和外因条件。 内因:(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物质(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 外因: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外部条件。
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五四运动 1、概况 (1)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紧侵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迫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2)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五四运动爆发的经过: 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在北京,形式是以学生罢课为主,运动的特点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组成的统一战线运动,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这个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 第二阶段,6.3-6.28。运动中心在上海,形式是工人罢工、商民罢市、学生罢课为主要斗争形式,斗争向深度广度发展,规模比第一阶段大得多,深得多。这一阶段运动的特点是:由前一阶段三部分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发展为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爱国运动,发展成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成为这一阶段运动的主力军,这是争得爱国运动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
2、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①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时代)。②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对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③从指导思想上看,指导运动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旧民主主义。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创立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二)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 (1)科学社会主义思潮。(2)各式各样冒牌的社会主义思潮。(3)早期西方启蒙学派的思想。(4)资产阶及改良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第一,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办刊物,出书籍,举行讲座。 第二,组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利群书社。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大批革命知识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四,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3、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原因 (1)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2)早期新文化运动起了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 (3)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和影响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失败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他们由追求西方文明转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 (4)五四运动中反帝民族革命斗争的高涨,使许多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反帝救国的新的思想武器。 先进分子们在多种思潮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在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扩大了阵地,取得了主导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1陈、李商谈建党问题 1920.4魏金斯基来华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于1920.8.正式建立。陈独秀被推为书记。 1920.10.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等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书记,张国焘、罗章龙分管组织、宣传工作。 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于1920.8正式建立。陈独秀被推为书记。1920.10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等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书记,张国焘、罗章龙分管组织、宣传工作。 毛泽东、何叔衡在湖南进行了建党活动。 1920年秋,董必武、陈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成立武汉共产党支部。 同年冬,王烬美、邓恩铭等建立山东共产党小组。 1921年春,广州建立共产党小组。 1921年三、四月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中也建立了旅欧共产党巴黎小组。日本留学生中也建立了共产党小组,成员只有施存统、周佛海两人。
李大钊 “五四”运动以前,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已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8年10月,“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工人阶级的胜利。
陈独秀 《新青年》
“湘江评论” 毛泽东同志1919年在湖南领导革命运动时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对当时湖南及华南各省反帝反军阀的爱国运动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核心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办刊物,《新青年》成为党的公开刊物,《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音》。组织工会,纪念五一节活动。2、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核心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办刊物,《新青年》成为党的公开刊物,《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音》。组织工会,纪念五一节活动。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 (1)时间:1921.7.23-8.3; (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3)出席代表:13人,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王烬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日本东京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国际的尼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代表全国50多位党员。 (4)中心任务: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 会议的争论:会议围绕党的基本任务、党员能否参加议会、到政府里做官及对待其他党派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的建立: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李分管组织和宣传。
2、中共成立的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经过了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之后,终于有了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共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一部分。 3、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特点 (1)规律: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特点:第一,中共是在列宁和第三国际帮助下建立的;第二,中共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建立的,没有欧洲那样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但党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第三,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
我党工人运动领袖蔡和森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
四、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一)党成立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国内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 (1)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21.11华盛顿会议。 (2)军阀之间矛盾激化。 第一次直奉战争 (3)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受到严重挫折。1922.6陈炯明叛变 (4)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也要求党能明确制定当前革命阶段的具体纲领。 2、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及革命任务的探索,为党的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奠定了基础。 3、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1)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 (2)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对我党的帮助,1922.1。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时间:1922.7.16-23 地点:上海 出席代表: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等,代表党员195人。 (2)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3)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争取解放的正确方向。②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的结晶。 二大的不足,对中国革命两阶段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因而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革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来领导,对民主革命成功后提出两种可能。一是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二是若无产阶级力量强大,这第二步奋斗是能即刻成功的。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前后历时13个月,罢工斗争达187次之多,参加罢工人数30万人以上,在这期间,各地先后建立100多个工会。这次罢工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提高了工人阶级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扩大了党和工人阶级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这次工运高潮对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显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年轻的党积累了许多领导工运的经验。 这次工运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单凭工人阶级孤军奋战,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力量,才能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从马林与孙中山会谈到向中共建议到西湖特别会议 2、中共西湖特别会议,国共党内合作原则的确立 3、中共三大,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概况 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张国焘的左和陈独秀的右 经过讨论,通过了大会宣言及《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帮助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争取同盟军的思想是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理论准备; 第二、实行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能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辛亥革命后一直坚持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立场,同时,他们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们合作。 (3)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必要性 第一、国共两党只有实行党内合作才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对革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二)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党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 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支持 1923.10 鲍罗廷来华 明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委 1923.11共产国际决议 《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 要求对三民主义重新作出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政党。 孙中山加快了改组的步伐 1923.1《孙文越飞宣言》的发表,确立联俄政策 1924.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民党联共政策的确立和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孙中山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们步出会场孙中山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们步出会场
(1)国民党一大的主要成果 第一、政治上通过了新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纲领。 第二、在组织上通过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由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第一、最大特点是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紧密结合。 第二、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崭新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入高潮的起点是沙面大罢工 农民运动讲习所澎湃 毛泽东 3、平定商团叛乱 1925.2 1925.10 4、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5、两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 6、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彭 湃
(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1925.1.11—22,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代表党员994人。 2、大会的中心议题 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大会初步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批评了“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强调右倾是当前党的主要危险。主要表现在取消党的工作,放弃阶级斗争的主张和“采取劳资协调的政策”。大会分析了国民党的政治状况,指出国民党改组后已经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党对各派的政策是:帮助和扩大左派,批评中派的“游移态度”,反对右派的妥协和压迫工农的行为。 3、意义 这次大会所决定的各项政策和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正确的。它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次大会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 经过: 意义:(1)它揭开了全国大革命风暴的序幕。从上海掀起的反帝怒潮迅速扩展到北京、天津、汉口、南京、长沙等30多个城市。全国直接参加五卅运动的由1200万人,参加罢工的工人有50万人,形成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新高潮。 (2)它显示了党的领导艺术的提高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斗争实践证明了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死敌。 (3)五卅运动直接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五卅运动锻炼了工人阶级,也壮大了工人组织。五卅前上海有组织的工人不到2万,五卅后,有组织的工人达20多万。其它各省也都成立了总工会。斗争中培养了大批善于领导、敢于斗争、富于组织、宣传能力的骨干力量。在北阀中起了重要作用。
省港大罢工——在全国反帝高潮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是苏兆征、邓中夏、陈延年等领导的省港大罢工。 为声援上海工人斗争,香港10余万工人罢工并有部分回广州,6.23沙基惨案(沙面对岸) 6.29香港罢工人数达25万,其中有13万人回到广州,7月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 省港大罢工(香港、广州工人大罢工)坚持了16个月,是世界罢工史上罕见的。 2、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出现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 刺杀廖仲恺案的发生; 西山会议派的出现 (2)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在政治思想上,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对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在组织上,通过召开国民党二大,对右派进行了处理。 (3)蒋介石等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