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401 Views
课程标准浅析. 汇报人 侯廷刚. 有效教学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课程的三个层次.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跑道) 具体专业的课程总体规划,即课程方案 分科课程,即某一教学学科(一组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或教学活动 课程教材,即分科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 课程标准的意义.
E N D
课程标准浅析 汇报人 侯廷刚
课程的三个层次 •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跑道) • 具体专业的课程总体规划,即课程方案 • 分科课程,即某一教学学科(一组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或教学活动 • 课程教材,即分科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
课程标准的意义 依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培养计划,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与行业标准,对学生经过高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作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高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是管理与评价高职教育课程的基础,是用教学文件的形式来明确学生要从事课程所对应工作领域的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为达此目的学校需要具备的教学禀赋,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体来说: ⒈规定了某一门类或某一领域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⒉是高职类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⒊体现了多个利益主体(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学校层面)对当代“职业人”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要求; ⒋是高职类课程管理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⒌具体规定了某专业领域的高职学生在知识目标、品性目标、表现目标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程度; ⒍提供了指导性的教学要求、原则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 理论依据不同:“教学大纲”以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为根据,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教材、教师、课堂”三中心教学论的产物,是我国学习前苏联凯乐夫教育学理论留下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和发现式学习理论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现代教育理论。 • 具体制定的过程不同:“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在特点确定的,它的重点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突出学科知识结构。“课程标准”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它体现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其标准来自企业,来自职业。 • 实施过程不同:“教学大纲”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它详细规定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甚至该部分知识的教法及教学进度,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执行。“课程标准”则是只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标准,只是对教学结果的描述,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及活动的场所、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进度,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课程标准的特色 ⒈突出能力标准。因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指向特定的工作领域,所以,课程标准必然要以“任务逻辑”来整合各种知识、技能、态度,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⒉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学习的关系,使其具有适应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 ⒊强调将职业品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⒋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的融合。高职教育的成功不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更以学生在职场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社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才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由此,课程标准应依据社会、企业的要求,由社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有机融合。技术与技能标准以企业标准为主、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考试结合起来。
课程标准的作用一 “课程标准”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该门课程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明确为什么要开这门课,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如何利用这门课程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课程标准的作用二 “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编写适合职教教学的讲义、教材的依据,是教师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方式和场所的依据,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行选用教材、吸纳最新的成果和工艺、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行确定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所,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训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确定成绩的构成和最终等级。
课程标准的作用三 学生通过课程标准明确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习这门课能达到什么目标,将经历哪些学习过程,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如何评价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一 ⒈课程标识 主要说明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建议学时数、学分数、执笔人和制订(修订)日期。 ⒉工作领域 主要叙述本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这是该课程存在的社会需求基础。对于公共文化课程,应该从专业的课程设计方案中得到相应支持,并反过来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⒊课程性质 主要叙述本课程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类型、课程与职业岗位关系、课程对职业品质培养的作用以及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等。 ⒋设计思想 主要阐述课程标准设计原则、设计思想,描述设计思想在内容组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创新点,说明设计策略能够体现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高职培养特点。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二 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知识目标、品性目标和表现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而具有的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应该达到的水平;表现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知识获取的能力,相应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品性目标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私财产的良好习惯等。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三 ⒍课程内容 主要阐述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对于专业课来说,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是课程所对应工作领域内的中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选取要体现职业实际工作需求,具有真实性(职业性)、完整性、有效性。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工作领域中的系统化的工作任务经过教育性原则润泽后在教学中的反映。 ⒎实施建议 是对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的建议,如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材料、教学策略、课时分配、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解决的其他问题等。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四 ⒏评价建议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考核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要有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案,包括各教学过程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强调考核方案设计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⒐资源要求 课程教学对教室环境、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主要要求,要结合学院教学条件现状,同时也要考虑发展因素。 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列出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企业规程、职业及岗位工作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等。
课程标准开发原则一 ⒈职业性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都有具体的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都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同时,还要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充分体现其职业性。 ⒉教育性 在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在必须支持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进程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建构进程同步的同时,还必须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指明方向。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既要注重“职业”,又要注重“生涯”。
课程标准开发原则二 ⒊系统性 课程本身是一个由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多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并与其存在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建设的依据,必须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材编写与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和评价等作出完整的规定或说明,并遵循由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性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针对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和评价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其系统性。 ⒋规范性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课程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从内容确定、文字表述到文本格式都必须规范,充分体现其指导性和权威性。
课程标准开发原则三 ⒌明确性 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等方面规定了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性质、内涵、范围和程度等清晰地加以界定,并具体加以陈述和说明。例如在目标陈述上,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而阐述每一个学习情境更具体的目标,充分体现其明确性。 ⒍开放性 教学大纲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还对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深度、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所占课时等也作了规定,这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确实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规定得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学习课程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并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议性的意见,不做硬性规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体现其开放性。
课程标准开发要点一 ⒈课程定位要准确。课程标准要对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性质和价值与功能作出定性描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所对应工作领域的任职要求,明确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品质养成所起的是支撑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并明确前导课程、同步课程和后续课程。 ⒉设计思路要清晰。充分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设计理念;遵循工学结合、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厘清设计思路,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学习情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地融入各学习情境,通过对各学习情境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掌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课程标准开发要点二 ⒊课程目标要明确。一是课程目标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二是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确立课程目标,将职业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三是要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过程,清晰描述职业能力方面的目标。 ⒋课程内容要适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定向职业的目标工作领域中与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完整的工作任务。对于知识内容的选择,应在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足以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之需求的约束下,以“必需”和“够用”为限。
课程标准开发要点三 ⒌学习情境要系统。学习内容需要通过学习情境来承载。选取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若干个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能力递进关系,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⒍评价方式要多样。突出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元化考核主体,知识、技能、职业品质等多维度考核指标,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淡化总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谢谢大家! 请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