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74 Views
桃園縣政府編製 中華民國 94 年 5 月 5 日. 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推動計劃簡介. 目 錄. 一、本縣環科籌備處簡介 二、計畫緣起與目標 三、發展潛勢分析 四、設置理念及全國 4 座園區位置 五、推動策略 六、未來願景. 一、本縣環科籌備處簡介 本府為推動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之規劃、開發及營運等相關業務,特設置「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籌備處」,籌備處組織架構如圖 1.1 。 本籌備處置主任 1 人,綜理本處各項業務;置副主任 1 人,協助主任處理本處各項業務;置秘書 1 人,承主任之命,辦理本處日常業務。
E N D
桃園縣政府編製 中華民國94年5月5日 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推動計劃簡介
目 錄 一、本縣環科籌備處簡介 二、計畫緣起與目標 三、發展潛勢分析 四、設置理念及全國4座園區位置 五、推動策略 六、未來願景
一、本縣環科籌備處簡介 本府為推動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之規劃、開發及營運等相關業務,特設置「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籌備處」,籌備處組織架構如圖1.1。 本籌備處置主任1人,綜理本處各項業務;置副主任1人,協助主任處理本處各項業務;置秘書1人,承主任之命,辦理本處日常業務。 本籌備處設「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發展審議委員會」,其任務如下: (一)關於入區廠商/研究機構之資格審查。 (二)關於入區廠商/研究機構之內容審查。 (三)其他有關本園區重大事項之建議與審查。 本籌備處設4組工作小組,分別掌理下列事項: 第一組:園區發展政策規劃、研究發展與管制考核、招商業務之企劃與執行、國內外環保科技產業訊息之蒐集與分析、協助廠商取得環保技術智慧財產權、公共關係及審議委員會幕僚作業。 第二組:工商行政、環保證照申請與核發、勞工行政與勞動檢查業務、保稅貿易管理與資訊系統之規劃與管理、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環保訓練、儲運中心與保稅倉庫之設立輔導、消防安全、相關服務業進駐園區之協調及督導。 第三組:園區土地、廠房與公共設施之規劃、開發、租賃維護與管理、交通系統管理、景觀規劃與管理、環境管理、環境檢驗及監測、污染防治與公害陳情處理、預防走私與警備安全防護。 第四組:籌備處人事管理、歲計、會計、統計、庶務、文書、出納、保管及其他不屬各組事項。 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籌備處 電話:(03)332-8356 (03)334-7399 (03)338-6021轉120 傳真:(03)332-0024 地址:桃園市縣府路1號2樓 E-mail:TESTP@tyepb.gov.tw 圖1.1 組織架構圖
二、計畫緣起與目標 近年國際間,基於永續發展目標及建立循環型社會體系之趨勢,世界各國為推展此理念,均先行選擇適當區域推動生態化「環保科技園區」,其概念在於促進產業間投入與產出面之關聯性連結,進而擴展至都市主要生活圈之連結,遠程目標為將產業發展融入自然生態之循環體系當中。所以,生態化「環保科技園區」即基於此一概念所建構,期能透過質量/能量平衡及循環再利用之觀點,連結園區內各產業之運作以強化生產機能,並配合低污染排放目標之規劃,開創與自然共生的高品質生活空間,進一步促進區域性之生態化理想,創造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生活環境遠景。目前,除了丹麥科倫德堡已自發性形成全球第一座資源/能源循環(生態化)工業區外,加拿大、南美洲、非洲、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亦相繼設立類似產業園區,而與我國鄰近之日本更將零排放之概念進一步融入,並成功完成十四座生態化城市之計畫,堪為推動之典範。 我國為外貿依存度相當高之國家,故推動環保工作符合國際環保潮流亦顯得重要。我國推動環保科技園區,係為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引進高級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及人才,激勵國內環保產業技術之研究創新與發展,以進行產業循環型整合、清潔技術、資源再生技術提升與環保科技為主,先選定適當地區設置環保科技園區,引進先進技術、產業與研究發展機構,促進物質循環利用,同時進行循環型永續生態城鄉建設,促進產業、生活與生態的平衡。 本縣設置循環型「環保科技園區」,除促進剩餘資源轉換再生利用外,也帶動民間投資設廠,引進新興環保產業,解決產業發展困境,活絡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未來期望創造良好之投資環境,藉以吸引國內及國際知名廠商來本縣設廠,達到技術交流合作並提升環保產業之技術能力,以加值桃園產業增加全球競爭力,進而落實國家永續發展目標。 本府自朱立倫縣長就任以來,積極推展環境保護工作,具體施政上,以民國100年為設定期程,分年施行以『降低現有污染量,減輕環境負荷』、『加強生態保育,美化生活環境』、『落實環保教育、擴大全民參與』及『開發國際航空城,提升文化內涵』等分項目標,分別擬訂相關行動策略,期能逐年落實於年度施政計畫中,以達成『建構桃園縣成為新世紀桃花源』總目標之自我激勵與期許。有鑑於桃園縣擁有眾多工業區(參閱圖2.1),目前登記工廠數亦超過11,000家以上,為能成功整合桃園縣境內上下游廠商剩餘資源回收再利用之連結,引進高級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與人才,以發揮應有預期之群聚效應,徹底解決桃園縣境內剩餘物資未能妥適利用之既存問題,實踐建構新世紀桃花源既定總目標。因此選定桃園科技工業區塘尾區內約31公頃基地(參閱圖2.2),規劃設置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並於93年7月1日獲環保署評選核定設置。
桃園科技工業區 面積:239公頃 圖2.1 桃園縣工業區分布圖
三、發展潛勢分析—以區域空間發展觀點 以宏觀角度檢視,本縣環保科技園區與產業及地方發展可知,其區位特性與鄰近工業區的地緣關係,區域競爭優勢分析如下: (一)位於台北、桃園、新竹高科技產業走廊帶: 以本縣環保科技園區與北部地區產業結構連結,在區域特性方面,北部區域以電力電子業,金屬製品業最為發達,台北縣製造業發展潛力龐大,桃園縣電力電子等業佔重要地位,新竹市及新竹縣的電力電子等業所佔比例亦高,而台北、桃園至新竹一帶,更是構成高科技產業走廊,產業的鍊結關係儼然形成〈圖3.1〉。 本縣環保科技園區位於濱海工業發展帶,由觀音工業區、大園工業區、桃園科技園區、觀塘工業區、大潭工業區所構成〈圖3.2〉,目前多處於開發中狀態,未來以提供工業港口運輸、電力等為主,在強調產業密切合作關係趨勢下,環保科技園區具有優勢地位,不但可經由東西向快速道路連接以中山高速公路為主要分布之傳統產業發展帶,沿線有林口、中壢、幼獅、新竹等工業區,以紡織業、機械業、塑膠業、金屬製品與加工等產業為主,東西向快速道路也連接北二高沿線之新店、中和、土城、林口、龍潭、新竹工業區等高科技產業軸帶,產業以高附加價值高科技產業、數位家電、通訊與資訊電子產業為主,在強調產業區域整體合作的趨勢下,本縣環保科技園區具有一定之競爭力。 本縣環保科技園區招商目標以產業上中下游關係產業為主要重點,節省原物料之運輸成本,也符合資源回收利用之環保原則,加上便利的海陸空運,經西濱快速道路,20公里直達中正機場,40公里直達台北港,未來觀塘工業大港之設立,更方便其運輸之進出口。 圖3.1 北部區域主要高科技製造業分佈圖
台北港 西濱快速道路 環保科技園區 中正國際機場 桃科 觀塘港 大潭電廠 中山高 速公路 北二高 濱海產業發展軸〈西濱〉 東西向快速道路 〈觀音—大溪〉 已開發工業區 傳統科技發展軸〈一高〉 高科技發展軸〈二高〉 國道2號 圖3.2 桃園環科區位圖 (二)桃園縣產業體質發展完整 桃園縣為全國工業生產總值及研究發展經費最高之地區,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桃園縣工業區產業內容與研究經費成長趨勢分述如下: 1、工業區 桃園為科技大縣,人才流與基礎建設皆具競爭力。民國90年工業總產值更高達1.3兆元,為新竹市的3.2倍。桃園縣兼具基礎工業、傳統工業、高科技及光電產業深厚的製造業基礎,目前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發最大之筆記型電腦製造中心,同時亦為光電產業與半導體製造中心,高科技產業關鍵大廠多設於龜山、中壢、平鎮與龍潭。桃園縣除高科技產業,亦為汽車零組件與紡織染整之重鎮。 桃園縣之產業以半導體、資訊、電子、電訊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工業區分布與產業內容說明如下表3.1。
表3.1 科學園區之產業內容 2、研究發展 桃園縣研究發展情況,可看出其大幅成長的情況,可見在桃園縣設研發中心似乎比北部其他縣市有更多的優勢〈圖3.3〉。 圖3.3 北部各縣市研究發展經費圖
環科 5km範圍 區域產業發展軸 高科技園區 觀塘港 生活服務區 電廠 中下游關聯 工業區 煉鋼廠 相關產業服務軸 (三)具產業聚集經濟之效應 未來桃園縣環保科技園區與觀塘港、大潭工業區、桃園科技工業區興建完工後,加上已開發完成之觀音工業區,濱海區域產業軸帶一氣呵成,兼具發電、通航、生活服務之機能,且因空間之鄰近性而具有產業聚集的效應,也使得產業結構更趨完整,對於未來觀音鄉之地方發展具有正面效益,且生態工業園區之實務推動,也能加速其他工業區生態化之推展與產業緊密結合之關係,(空間示意圖詳圖3.4 )。 圖3.4 環保科技園區產業聚集效應示意圖
四、設置理念(圖4.1)及全國4座園區位置 為因應國際環保潮流與趨勢,啟動綠色產業發展、建立循環型社會與開創全球化環保市場,設置中之環保科技園區全國計有4座(圖4.2)。 本縣積極設置之「環保科技園區」係以「產業共生、資源共享、資訊互通、風險分攤」為規劃藍圖,開創「高級資源再生技術」、「高級環保技術」及「生態化產業」三大產業發展主軸,積極尋求世界各地之高級環保科技共同合作,營造低污染、高附加價值並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環保示範園區。 圖4.1 設置理念(上) 圖4.2 園區分佈圖(下) • 大新營工業區內 • 佔地 30公頃 • 20,000元/坪 • 桃園科技工業區內 • 佔地 31公頃 • 26,000元/坪 • 本洲工業區內 • 佔地40公頃 • 50,000元/坪 • 鳳林綜合開發區內 • 佔地22公頃 • 12,000元/坪
五、推動策略(圖5.1) • 環保科技園區之開發應與地方建設相配合,以創造「永續生態共同生活圈」,採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由環保署提供活絡土地使用與引進產業之誘因,縣市政府提供設置園區之土地,並負起興建、招商及營運之責任。 • 設置地點優先設置於現有工業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園區之發展,則著重研發與生產兼容併蓄,並以研發引領生產,再以生產帶動研發,以提昇資源循環產業之層次與價值。 • 環保署負責環保科技園區整體之綜合規劃,並協調各單位之相關配合事項與執行措施;由縣市政府依設置計畫,成立專責單位負責辦理園區之建設與營運。 • 環保署獎勵縣市政府提供土地與招商之工作,補助經費輔導其建立循環型永續生態城鄉計畫,促進轄區土地利用與經濟建設符合永續發展之遠景,進而降低總體排放並創造優良生活環境機能。 • 建立良好投資環境,鼓勵廠商與研究機構投資研發技術與設廠營運量產,提供獎勵措施鼓勵研發創新與生產環境友善產品。 • 透過計畫遴選、計畫管理及評估指標,建立適當之管考機制與行政措施,加強環保科技園區營運管理,督導園區經營與廠商營運,落實計畫之執行。 圖5.1 推動策略
與 國 際 接 軌 招商:中下游廠商鏈結 園區工程 建設 營運:成效評 估與廠商 輔導監督 循環城鄉 建設生態化 產業 生態化 環保 產業化 綠色產業新典範 濱海生態新故鄉 環保技術研發 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綠建築規劃設計 擴 散 作 用 六、未來願景(圖6.1) 未來本縣環保科技園區期望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平衡發展的總目標下建構綠色產業的新典範,濱海生態的新故鄉。經濟發展的構想,期望結合上中下游廠商鏈結與聚集經濟、園區完善建設與營運的輔導監督,來達到有效管理物流與資源利用。社會面透過循環城鄉建設生態化,達到社會價值認同與社區的和平共處。生態方面,配合水資源再利用與綠建築設計,加上未來環保新技術之開發,減輕環境負擔。 本縣環保科技園區期望作為一個產業與環保並重的起點,逐漸擴散至其他工業區,以「產業生態化、環保產業化」為原則,透過清潔生產技術減少原料及資源之使用,以回收再利用技術降低剩餘物資之數量,而環保材料及再生產品之提供及推廣,則可逐漸改變生產及消費模式,對源頭減量及回收再利用將有具體之功效。俟本園區正式運作後,將加速整合上、中、下游產業,未來更可進一步透過便捷的交通設施加速空間擴散效果,強化其示範功效,拉抬北台灣環保科技產業之發展,並與國際接軌,使經濟、生態與社會三方平衡,朝向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 圖6.1 未來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