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617 Views
瑪莉 . 佛萊特的管理思想. 1. 雖強調人性,但組織應基於團體倫理而非個人主義來運作 2. 管理者應與工人應將彼此視為夥伴 3. 個人潛力須靠群體的結合而釋放出來. 4. 管理者以經驗與知識來領導部屬,而非僅靠職權 5. 協調是有效管理的根本 6. 與第一線人員有效溝通能制定較佳的決策. 查斯特 . 巴納德的管理思想. 職權接受理論 : 認為主管之所以有職權 , 乃是緣自於部屬的接受 , 若部屬不接受主管的命令 , 主管擁有該項權力嗎 ? ↓ 此理論最大的貢獻是將人性導入組織,也將組織是為一個互相合作的系統. 行為學派.
E N D
瑪莉.佛萊特的管理思想 1.雖強調人性,但組織應基於團體倫理而非個人主義來運作 2.管理者應與工人應將彼此視為夥伴 3.個人潛力須靠群體的結合而釋放出來
4.管理者以經驗與知識來領導部屬,而非僅靠職權4.管理者以經驗與知識來領導部屬,而非僅靠職權 • 5.協調是有效管理的根本 • 6.與第一線人員有效溝通能制定較佳的決策
查斯特.巴納德的管理思想 職權接受理論:認為主管之所以有職權,乃是緣自於部屬的接受,若部屬不接受主管的命令,主管擁有該項權力嗎? ↓ 此理論最大的貢獻是將人性導入組織,也將組織是為一個互相合作的系統
行為學派 • 要想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管理當局應設法使管理工作包含更多的人性面,給予員工更多的關愛與信任。他們從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觀點,主張建立一種民主的,參與的組織系統
孟斯特伯的工業心理學 • 德國人孟斯特伯提倡應將心理學運用在工業管理上,從過去技術與效率的追求轉為人性的行為探討。因此,他被稱為「工業心理學之父」。
霍桑實驗 • 霍桑實驗:管理當局真正關心、照顧員工,員工也感受到,將會更努力工作,效率也提高。 • 1.工作環境的改善,可加強員工的心智與情緒平衡,但無法消除其心裡空虛。 • 2.員工對新環境的好奇與興趣,可以降低心靈空虛,獲得較佳的效果,至少在初階段表現較好是謂霍桑效應。
3.繼電器廠工作之女工期產量之提高 • 4.非正式組織,會影響員工之工作效能 • 5.了解到個人行為與團體的關係,改變企業組織對領導的方式
生理需求: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需求,如空氣、水、食物、性慾等。生理需求: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需求,如空氣、水、食物、性慾等。 • 安全需求:包含身體上或情感上的安全,如房屋、衣服、身體安全及經濟安全。 • 社會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指追求成功、發揮潛力、達成夢想、不受拘束的需求,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
尊重需求:追求自尊及受他人尊重的需求(社會地位、領袖慾、成就感、虛榮)。尊重需求:追求自尊及受他人尊重的需求(社會地位、領袖慾、成就感、虛榮)。 • 自我實現需求:指追求成功、發揮潛力、達成夢想、不受拘束的需求,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
三、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亦有人稱為計量學 派,是指運用數學、統計學、電 腦等工具,利用數字、模式,來 分析表示,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 法,供管理者作決策
商頓則走入實務界,其所建立的 立頓實業是價值高達十億美元的 多角化集團
管理科學的理論及方法,是將管 理問題中與數量有關的因素予以 數量化,然後代入數學符號及方 程式以建立數學模式,而獲得最 佳的決策方案
管理科學學派與科學管理學派 之間,不但名稱極其相近,他 們都主張用科學的方法─尤其 數量方法─以解決管理問題
3-4-4近代發展時期 早期的管理理論是運用科學方法,解 決了企業的生產問題,但偏重於個人 效率層面;中期則以解決企業與工人 間的矛盾問題,以員工心理(團體層面) 為主;近代社會由於人權、民主、環 境等意識的升高,現在管理論點在於 要不要將個人、企業、社會,三者同 時考慮?
一、系統學派 包爾丁在1948年提出的「一 般系統理論」認為世界上所 有事務皆可分成九個系統
1.系統可分為封閉與開放系統兩種型態,企業是開放型系統1.系統可分為封閉與開放系統兩種型態,企業是開放型系統 2.某一系統可能是另一系統之子(次)系統,而自身包含若干次(子)系統 3.任何系統均無法獨立生存,成敗乃決定於與外在環境的互動良窳 4.系統間相互依賴,任一次系統之變動,均會影響其他次系統 5.任何系統均有其特定的目標
二、權變學派 權變學派又稱情境學派,發展 於七十年代以後,它認為各種 管理理論的採用,必須與內在 環境的條件相配合,才能發揮 管理效能
1960年代有學者伯恩、史托克、摩斯、羅齊等人發現,高度結構化(機械式方法)的組織方式,相當適合穩定的外界環境、高度重複性的工作;彈性的組織方式(有機方法)適合快速變遷與複雜的外界環境、非重複性的工作以及具有較高技術與專業技能的員工。也就是說,管理是一種動態的工作,並無最佳的方法,在某一情境下有效的方法或制度,在另一情境下未必有效。權變學派認為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理論,可以適用於任何情境的管理方式
(一)常見的權變因素 1.組織規模 2.工作之技術層次 3.環境不正確性 4.員工差異性
(二)理論特性 1.同時重視內、外在環境交互的影響力 2.管理方法的運用無絕對的對錯與是非 3.沒有一套永久、固定的絕佳管理方法 4.只要有效就是好的管理方法
權變學派認為管理理論要因 時、因地、因事而異,隨機 應變以變應變,絕不是一成 不變
許士軍、陳定國教授將二十世紀管理思潮的主要典範和趨勢約分成五階段:許士軍、陳定國教授將二十世紀管理思潮的主要典範和趨勢約分成五階段: 1.科學管理時代(1950年代以前) 2.行銷與多角化時代(1949~1960年) 3.策略管理與行銷時代(1960~1970年) 4.競爭挑戰及企業重組(1972~1988年) 5.企業全球化及知識經濟(1988~2000年)
三、策略管理與行銷時代(1960年至1970年) 在這個時期,外在環境變動劇烈,越戰爆發加上匯率浮動,逐漸衍生出策略管理理論,高階層經理人的工作是制定策略,以突破現狀,對付競爭者。從環境、競爭者、顧客、供應商及自己,結合電腦進行的研究分析,行成策略經營單位,隨著環境、顧客市場、競爭等外部情境的變化,作為組合內部、制定整體策略的依據
四、品質管理與組織再造時代(1942年至1988年) 戴明教授更在日本創立「戴明獎」,標榜品質管理,也成功的提升了日本企業的形象,讓過去低品質的東洋貨搖身一變,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從初期利用統計方式,保持產品穩定性及降低不良率的統計品管(SQC),到品管圈(QCC)、品質控制(TQC)、總體品管(TQM)以至於近幾年來流行的六個標準差,日本企業所發展出的各種品質管控方式和標準,不僅在當時蔚為風潮,更實際影響了全球生產製造業的運作方式
企業紛紛利用剛萌芽資訊技術, 進行組織減肥、組織再造等工 程,重新整合公司的組織及生產 部門,包括波音(Beoing)、麥道 (MD)、IBM等公司,都是實施企 業再造工程的先驅
五、企業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1988年至2000年)五、企業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1988年至2000年) 1988年彼得‧杜拉克提出知識經濟理論的 同時,日本也正面對經濟泡沫化的危機, 產業蕭條。此時的美國憑藉兩項策略,在 本世紀未重返全球經濟霸主的寶座,企業 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其特色為:
1.將電腦與通訊產業結合,從有線的固定電信網路逐漸發展到無線衛星及網路,掌握經濟發展的通路1.將電腦與通訊產業結合,從有線的固定電信網路逐漸發展到無線衛星及網路,掌握經濟發展的通路 2.財務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透過網際網路及資訊科技技術,變成虛擬經濟,形成強大的力量
領導者的管理方式也在改變,不能用傳統 的命令態度,而是要把部屬當成夥伴。許 世軍表示,知識未來國內企業生存的方 向,靠做黑手或單打獨鬥累積財富的時代 已經過去。至於高階層的人則應該扮演精 神領袖的角色,去完成不可替代的任務
陳定國認為,唯有讓知識、 創新、管理、組織結合,知 識才會成為生產力
麥克瑪拉在1940年代進入福特 汽車,隨即運用管理科學的方 法來改進決策,後來成為裁, 又成為美國國防部長,並用此 方法解決國防資源分配問題, 最後還因此成為世界銀行總 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