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1.03k Views
罗仁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 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军优秀教师。. 1976 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 1984 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硕士毕业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机构中医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一级学科) 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肾病学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学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E N D
罗仁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 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军优秀教师。
197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 • 198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硕士毕业 •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机构中医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 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一级学科) 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肾病学会常委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学会常委 • 广东省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中医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 广东省中医内科学会常委 • 广东省中医疑难病学会常委
科研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医药理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项,获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十项,在“肾虚证基因组学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教学 采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中医教学改革,1991年在中医本科教学中首次运用PCMC教学方法,评为总后院校系统优秀教师,提出硕士生“四个一模式”,博士生“1211模式”,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评为2004年全军优秀教师.
学术思想 • 1.肾炎从肝论治 • 2.三十种补肾法 • 3.肾虚证基因组学研究
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罗 仁 教授
一、证候的含义 ·(一)提示病因学的意义:如风寒证。 ·(二)提示疾病之部位:如卫分证,肝阴虚证。 ·(三)提示疾病的性质:如寒湿证,湿热证,阴虚证。 ·(四)提示疾病发展的趋势:如风寒化热证。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谌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谌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于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清·吴仪洛《本草从新》。
一、证候的含义 ·(一)提示病因学的意义:如风寒证。 ·(二)提示疾病之部位:如卫分证,肝阴虚证。 ·(三)提示疾病的性质:如寒湿证,湿热证,阴虚证。 ·(四)提示疾病发展的趋势:如风寒化热证。
·(五)提示治疗用药的依据:卫分证,“汗之可也”,阴虚内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五)提示治疗用药的依据:卫分证,“汗之可也”,阴虚内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因此,证候(证、证型)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提示疾病之病因、病位、病性与病势,是独有的诊断学概念,并可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二、证候的临床特点 ·(一)客观性——有症状、体征或实验检测指标改变作为辨证依据 ·(二)稳定性——构成各个病种的基本证型,如感冒可为风寒与风热两大基本证型。 ·(三)相随性——伴随而见的兼夹证型
·(四)变动性——由于病情变化及治疗用药等因素可导致证候之间的相互转化·(四)变动性——由于病情变化及治疗用药等因素可导致证候之间的相互转化 ·(五)复杂性——就某一个病人而言,可同时出现单一证候或两个及两个以上证型并见的复合证候。
· 1.680例住院病人分析:复合证450例, 占66.18% · 2.115例血瘀证: 单一血瘀证,12例占10.43%, 复合血瘀证103例占89.5% · 3.146例肝郁证: 单一肝郁证,38例,占26.03% 复合肝郁证108例占73.97%
· 4. 疾病人群肾虚证调查 · 1000例住院病人:肾虚证140例,患病率14% · 140例肾虚证:单纯肾虚证14例,占10% ·复合肾虚证:126例,占90%
· 5. 自然人群肾虚证流行病学调查 · 18岁以上自然人群:2821人,肾虚证97人,患病率为3.44% ·在97例肾虚证中,单纯肾虚证55例,占56.7% ·复合肾虚证42例占43.3%
三、证候研究的难题 ·(一)常见证候有哪些?临床各科出现的中医证候究竟有多少? ·(二)最核心的有代表性的证候是什么?如肾虚、脾虚、血瘀证、肝郁证等能否代表。
·(三)每种证候均为症状、体征、舌脉改变为主(传统辨证方法),尚缺乏客观的实验检测指标。在目前应用的指标中、·(三)每种证候均为症状、体征、舌脉改变为主(传统辨证方法),尚缺乏客观的实验检测指标。在目前应用的指标中、 共性指标多,特异性指标少。 故应如何科学地制定证候的 辨证标准?
·(四)每种证候的发生率(自然人群的患病率?疾病人群的发生率?)等缺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分析数据。·(四)每种证候的发生率(自然人群的患病率?疾病人群的发生率?)等缺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分析数据。 ·(五)证候动物模型是否能真正反映中医的证候,中医临床首先是有病的基础,才有证候。
·(六)证候的成因(病因研究),病理生理改变,演变转化规律有哪些,即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什么?·(六)证候的成因(病因研究),病理生理改变,演变转化规律有哪些,即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什么? ·(七)证候治疗的治则,代表方等疗愈机理是什么? ·(八)证候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基因组学有何联系? ·把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必将开拓证候研究的思路。
四、证候现代研究的对策 ·证候是中医特色,中医的精髓,证候治疗是中医辩证论治的核心。中医对证候治疗学已有丰富的文献、理论及治疗经验。证候治疗学是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枢纽。
·(一)找准核心证候 临床最常见有代表意义的主要是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等,可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大样本的研究,科学地阐明这些证候的流行病学。这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二)突出临床疗效 ·肯定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体现。 · 1、以“人”为本:以临床病人的临床证候为研究对象,才能体现中医的“证候”。 · 2、单一病证为主:临床调查已显示证候的复杂性即复合病、复合证的客观存在,影响了中医治疗及疗效判断。因此,应严格选择单一疾病的单一证候为研究主体。
· 3、单一方药为主:针对证候的相应治则的相对固定的处方、药剂进行治疗观察,有助于客观分析疗效,探讨疗愈机理。反过来“以药测证”也有助于探讨证候本质
(三)研究证候基因组学 · 1、几乎每一种疾病都有相应的基因改变 · ①中医《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 · 《素问·金匮真言》:“夫精者,生之本也” · ②先天之精与遗传物质具有同一性或相关性 · ③遗传变异→基因改变→疾病发生(西医)→证候形式(中医)
· 2.中医证候的基因组学研究 ·基因组多样性: ·一个基因改变,可能引起多个不同的表现型(一因多效),也可能引起多个不同的中医证候。 ·同一个疾病可能与多个基因改变有关,同一个证候也可能与多个基因改变有关。
·有效方药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中药的基因调控(修饰、改善基因功能)有关。·有效方药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中药的基因调控(修饰、改善基因功能)有关。 ·研究中医证候的基因组学,这可能是证候研究最佳突破口。 · ①单一基因的改变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②多个基因改变与证候相关性分析
· ③探讨有关证候特异性的基因组学标志,研究中医证候基因表达谱。 · ④用基因组学方法预报某些中医病证,可提高中医病证防治水平 · ⑤有效方剂或药物的基因表达 · ⑥从基因组学方法预报某些方剂或药物的疗效
·研究证候—基因组学—中医治疗相互关系,从基因组学研究中医证候及其治疗,将是新世纪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可能能使中医药研究产生较大的质的飞跃,是重大的突破口。·研究证候—基因组学—中医治疗相互关系,从基因组学研究中医证候及其治疗,将是新世纪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可能能使中医药研究产生较大的质的飞跃,是重大的突破口。
·附:肾虚型糖尿病RAS基因多态性相 关性研究 1、病种:糖尿病240例 (糖尿病85例,糖尿病肾病155例) 2、证候:肾虚证 (肾阴虚证90例,肾阳虚证71例,非肾虚证79例)
3、基因:RAS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①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②AGT(血管紧张素原基因) ③AGTIR(I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基因)
4、检测方法:PCR方法 5、结果 · ①ACE基因之DD型及D等位基因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提供早期预报。
②糖尿病肾虚证ACE基因DD、DI型 AGT-M2357基因的MM型 AGTIR-A1166C基因之AC型 其携带频率升高(>非肾虚证组) ③肾阳虚证的ACE基因的DD型,mm 型高于肾阴虚证组。
· ④用小四五汤治疗30例,以ACE基因的DD、DI疗较好。 · 6、提示:用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中医证候及治疗机理将开拓中医药研究的新领域、新思维
一、复合病证的定义: 1、同一病人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疾病的诊断时,称为复合病。 2、同一病人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侯时,称为复合证。
复合病证发病率 1、656例病证分析结果
2、680例住院分析:复合证450例占66.18% 3、115例血瘀证分析:复合血瘀证103例占89.57% 4、146例肝郁证分析:复合肝郁证108例占73.91% 5、正常人群肾虚证流调:调查2821人,肾虚证97人,现患率97例中3.44%,复合肾虚证42例占43.3%
二、证侯构成形式 A1=病因+病位=证侯 如气郁血瘀证 A2=病性+病位=证侯 肝肾阴虚证 A3=病势+病位=证侯 血瘀化热证 A4=病因+病性=证侯 食滞脾胃证
A5=病因+病势=证侯 肝郁化热证 A6=病性+病势=证侯 热盛伤阴证 A7=病因+病位+病势=证侯 食滞胃肠化热证 A8=病因+病位+病性=证侯 下焦湿热蕴结证 A9=病位+病性+病势=证侯 心肾阳虚欲脱证
四、临床应用思维 (一)辨病合方: 黄疸+胁痛-柴茵合方 原发性肾病—小四五汤 (二)辨证合方: 气郁血瘀—四四汤 气滞血瘀水停—四四五方 肝郁脾虚—四六汤 (三)对症合方: 咳喘发热—三小汤
五、常用合方 小四五汤———泌尿系统疾病 柴陷汤———肺、肝、胃疾病 葛根白虎汤———感冒,流感 柴葛汤———菌痢,胃肠感冒 三小汤———肺部疾病
五苓四物汤———头痛,浮肿 茵陈大柴胡汤———胆道疾病 四逆泻心汤———胆胃疾病 四逆青龙汤———哮喘,慢支 猪苓四物汤———膀胱炎,前列腺炎 茵陈黄连解毒汤———肝炎,胆囊炎
生脉灸甘草汤———冠心病 四四五方———臌胀 柴苓散———肾病 柴胡生脉散———心脏疾病 小乌桂汤———风湿病 荆芥连翘汤———消化系统疾病 小柴胡麻杏石甘汤———肺炎
(一)来源 由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五苓散及宋代 《和济局方》之四物汤三方组成,取三方的字头简称为小四五汤。亦是本科临床应用20余年的经验方.